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邂逅窑湾(散文·家园)

精品 【八一】邂逅窑湾(散文·家园)


作者:明月又满西楼 布衣,110.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36发表时间:2017-12-31 14:02:37

【八一】邂逅窑湾(散文·家园)
   窑湾,地处徐州市新沂市东南,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是一座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明末清初,这里曾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素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金秋时节,循着古朴之风,来到了这座古镇。
   由北门桥进入,迎面一座城门状的建筑,这是一座城门炮楼,朝北的城门上方是隶体的“窑湾”两个红字。进入城门,就进入了古镇。在这座唤做“北门锁钥”的城门背面右侧拾级而上,但见城楼上朝北卧着一尊黑黝黝的古炮,一边一个铁铸的炮兵正准备向来犯之敌开炮。因为这里地势显要,且经济发达,故而建有相对齐全的防御体系。史料记载,1644年8月,民族英雄史可法就曾在这里率领将士击退来犯的清兵。
   初进古镇,西边是绿水莹莹的护城河,河中有鸭悠闲,有船飘摇;东边是一排古建筑,其中一幢大门正上方的匾额是“窑湾湾窑”四个金色大字,左右是一副对联:窑湾湾窑窑湾陶,湾窑窑湾湾窑谣。这副对联形象点明了这座古镇名的来历。因为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大拐弯,又因为这里曾有烧制陶器的陶窑,因而这个地方就被唤做“窑湾”。
   沿着护城河边的这条青砖路北行,过月牙桥,进入古镇腹地。路边就是“绿豆烧酒展示馆”。绿豆烧酒是窑湾古镇的特产,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用二十多味中药与粮食酿制完成,曾为明清两朝的宫廷贡酒。绿豆烧的原料并非绿豆,而是大米与高梁。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达窑湾,当地官员敬献美酒。乾隆皇帝见酒呈淡绿色,随口问道:这酒是绿豆烧的吗?官员不敢说不是,更不敢说是明朝宫廷贡酒,只得连连地说:是的,是的。于是,一句金口玉言让这美酒又有了“绿豆烧”这个名字。它与窑湾甜油一起同为窑湾的著名特产,并一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既有古酿酒厂的遗迹,又有正在生产着的酿酒展示。清亮的烧酒从那两只硕大的酒桶中汨汨流出。师傅舀点让我品尝,辣中含甜,扑鼻芬芳,当即寻思临走时带点回去。
   出酒文化馆向南,经一炮楼,唤做“界碑楼”,石匾上书“邳宿交界”。窑湾古时一镇两辖,此楼以东辖于宿迁,以西则辖于邳州。紧依界牌楼的右边是“淮海战役纪念馆”,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在窑湾打响了第一枪。这面青砖墙上至今仍留着许多弹坑。那累累的弹坑让人油然联想起80年前的战火硝烟和杀声震天。
   南折不远,进入宝丰萃典当行。这里是古代的一家当铺,又是中国唯一的“典当博物馆”。这个当铺是由晋商在清光绪年间建立。内部的陈列让人充分领略到当年当铺的模样。当铺左首有一把硕大的石算盘,每个珠子都有磨盘大小。算盘与当铺钱庄相邻倒是很契合的,它似乎是在提醒着世人凡事得精明着点。
   沿街往西是坐北朝南的山西会馆。迎面一座牌坊,上书“护国佑民”四个大字,左右为对联“如孟之刚气配义道,继孔而圣志在春秋”。山西会馆由晋商集资修建,因为晋商崇尚关公的侠义,这里供奉着武圣关公之像。大殿内,关公气宇轩昂居中,玄德、翼德则分列左右。大殿的右侧有一株高大的古槐树。相传这株古树当初是由一位来此炼丹的仙人所植,与山西洪洞那株著名的老槐同宗同种。古槐在此已经生长了近两千年之久,虽历经岁月烽火,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里曾经是三国时的古战场,公元220年,关公与曹兵大战于窑湾,相传关公就在此树上栓过战马,在此地磨过宝刀。唐代所建的关帝庙也因这株古槐而建于这里。仰望着这株古老的槐树,我的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敬于它历经岁月烽火的坚韧顽强,敬于它依然的精神焕发神采依然。
    知道窑湾面临古运河,打听到河边距此只有一百多米,当即沿着天主教堂东边的会馆巷赶了过去。伫立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边,望着己经流淌了两千四百多年的河水悠然北去,心里不禁充满了感叹之情,情不自禁地捧起运河之水饮上两口。在河水日渐被污染的今天,这是我相当少有的举动。上一次是在古黄河边,也喝了两口。只是古黄河水色泽浑黄,有点土味;而古运河的水则相对清澈,也更甜美些。
   经西大街向东,酒文化馆东边不远就是大清邮局,这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邮局。绿色的邮筒,斑驳的古墙,显示着这里曾经给了旅人家人们以多少“家书抵万金”的希冀与盼望。
   紧依大清邮局的是“民俗生活馆”,这里陈列着一个古代的窑湾,是一幅立体的窑湾风俗风情画。里面不仅有古朴的古代农具和用具,还有古代的房屋与陶窑,让游者对古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微服私访到窑湾就住在距此不远的天后宫,据说中南海西花厅与圆明园戏楼都是仿窑湾的建筑所建。
   “民俗馆”对面是“赵信隆酱油店”,里面的场地上一排排戴着大斗笠的大缸里正发酵着窑湾最著名的特产之一——“窑湾甜油”。空气中洋溢着浓郁的酱香。
   酱油店的东边就是有着“窑湾第一大户”之称的“吴家大院”。吴家在窑湾有五百多间房屋,有着“吴半街”之称。院内是一处四进四合的院落,房屋高且窄,窗户小而高。内有书房绣楼和私塾,甚至还有一座府衙。吴家曾经出过一个四品大官,这里曾是这位官员的临时府衙所在。想当年,就在这个大院的这一间房内,他曾在这里挥笔判生死,俯仰断民情。
   窑湾,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先后有十八个省市的商人在此设立商会,还有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商人与传教士在此经商与传教。如今,大街上商铺依然鳞次栉比,游人如织。时不时有一两个民间艺人或坐或倚,或拍打着小鼓或拉着大弦,眯着眼陶醉在抑扬顿挫的韵律之中,也给了游人以美的享受。
   西大街与中宁路的交汇处有一座中心炮楼,四周分别是“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的石匾,道出了这座古镇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在这一片平平的古建筑中,高高的炮楼显得气势不凡。
   古镇虽然面积不大,然而三面环水,绿柳迎风,碧波荡漾,有着江南水乡的神韵;院舍青砖灰瓦,楼阁亭台交错,屋顶飞檐翘角,不时有花木点缀其中,赋于古镇以一种古典园林之美;其历史悠久,古朴依然,有着十分浓郁的历史韵味与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不禁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意犹未尽,让人还想再来……
   古老的窑湾不仅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同时更给了我们以厚重的文化。这种收获,正如那古运河那明澈的流水,悠远而流长;正如那甜油与美酒,甘醇且芬芳。从窑湾回来,我每日以绿豆烧小酌些许,并将在古槐下拾取的槐叶做成两枚书签,一枚夹在日记本内,一枚送给了孙子。
  

共 25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按照方位顺序,自北向南,先西后东,依次介绍了窑湾的著名景点。古镇特产,历史遗迹,民俗民风穿插其中,让人在领略美景,感叹历史的同时,对古镇窑湾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清晰明了的认知。邂逅窑湾,遇见的不仅仅是窑湾的貌,更是窑湾从古至今一路传承的“情”,而文章结尾对于两枚书签的去处看似毫不经意,实则内涵深远——厚重的传统文化不仅仅需要珍惜,更需要传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极具赏读性。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上官欢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0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醉江南        2018-01-03 15:11:06
  细细读明月又满西楼老师的佳作,心随着老师的彩笔,闲游古镇的街道,穿梭在文明的古城里。领略古镇的风貌、风情、以及悠久的历史。折服老师彩笔的精彩里,阅读中,别有一番韵味上心头。文章飘忽悠远,语言精炼!耐人寻味!问候老师!期待精彩无限!遥祝新年快乐!事事顺心!
热爱生涯,热爱文学
12 楼        文友:中百淡然        2018-01-04 17:08:38
  祝贺老师佳作获精!问候安好,祝创作愉快!
13 楼        文友:金木兰        2018-01-05 16:26:05
  层次分明,好的文章,拜读了,感谢作者,江山有你更精彩,八一有的更美丽。
我为江山文学代言
共 13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