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给父亲的新年礼物(随笔·家园)
元旦佳节临近,我有工作任务在身,没计划回老家。我给父亲准备了礼物,托在武汉上学的侄儿带回去。父亲一生喜好烟酒茶,这些礼物每次回去都带,单位工会发了些戏剧演出票,还有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文化大餐需要亲临现场才能享用,这也是父亲喜欢的,无奈他在陪读小孙子上学,最近一年都没出来遛圈了,我只有花点心思给他列个文化清单,请侄儿借助于家里的网络请父亲欣赏。
以前从奶奶口里听说父亲演过《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唱过样板戏。父亲也总爱给我唠叨他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印证了奶奶的说法。那个年代除了搞生产建设,就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抓精神文明建设。父亲今年七十多岁,家庭成分中农,年轻那会人样子长得好,高大英俊,家族晚辈中唯一的男丁,爷爷奶奶优先让他上学,姑姑们靠后边排队,能干活的就回家干活,好吃的干粮让父亲带去学校,他一直读完高中,那时还没恢复高考,没学上了才回乡。返乡的父亲也算个知识分子了,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文艺队。当年,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满村空巷,扶老携幼来看《白毛女》的演出,演杨白劳的必须要家世清白的来演,作为一个活跃的文艺分子,还担任主角,父亲也很骄傲啊!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比哥哥们更懂父亲。为了父亲能够再次追忆岁月,回忆过去的青春年少,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选择了《北风吹随想》的经典视频,分享到侄儿的微信里,由他放给父亲看。视频是我早些时转载于南宁一位朋友的微信空间,标题是这样说的:这首曲子太珍贵,世间再无此音!来源于音乐之舟的《北风吹随想》,由2016年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百花迎春》的舞台上中国顶级音乐大师联袂演奏,名家荟萃,甚至有两个高龄的大师还坐着轮椅上台演奏,绝对难得一见!大提琴、小提琴、竖琴、琵琶、古筝、二胡、竹笛等乐器齐上阵,当父亲在耳熟能详的“北风吹”乐曲中,看见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纷纷扬扬的雪下个不停,看见现代剧中他的“喜儿”已改跳芭蕾舞了,他该会有多么感慨啊!
我看过电影《活着》,原著余华。印象颇深。由张艺谋1994年拍摄,这个电影里面,时间表由民国时期跨越到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内战,从抓壮丁到大跃进,然后跨越到文化大革命。父亲经历过那些事儿,我也听他说过的“破四旧”,这部电影也可找到砸锅卖铁、吃大锅饭的影子,说不定还能引起他的共鸣。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在电影里表现的淋漓尽致,父亲若作为观众,不仅是旁观者,很容易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剧中的主角由葛优和巩俐主演,很出色,葛优演的“富贵”这个名字太熟悉了,与富贵一起被抓壮丁的叫“春生”,春生后来被打成走资派。叫这两个名字的人我们村里就有几个。父亲还给我唠叨过他曾属于“保皇派”,暗中帮助过被打倒的人,坚信那些人是无辜的,保护知识分子免受更大的迫害,为此还受到了一些牵连。父亲的小叔,也就是我的小爷爷,为了逃避被抓壮丁,夜度汉江河,从此远离家乡,终身未娶,在河那边一个小林场扎根落户,一直到临终前几天才要求父亲将他抬回到老家落叶归根。父亲看这个电影应该感触万千,所以把这个电影也列入给父亲的礼物清单,家里的网络电影效果应该也不错。
父亲一生都爱热闹,当村干部时,农闲季总会邀请评书的、耍杂技的、唱豫剧的来村里演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进入八十年代,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家家户户忙于自家地里的生产,文化生活反而淡了不少,对于红白喜事却办得很隆重,每逢这种场合,父亲总爱与唢呐匠坐在一起,为他们点烟倒茶,很尊重艺人。由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由陶泽如主演,我认为也比较适合父亲观看,影片中有很多吹唢呐的精彩表演,让父亲感受一下民间艺术的辉煌与陨落,体会一下艺人的悲欢离合,将这些划时代的产物代入他的那个年代,不知道父亲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叹?
父亲年纪大了,当儿女的倒成了他的“家长”或“监护人”,每逢佳节,给他的红包存在他的银行卡上,孝敬他的烟酒茶摆在他的房间里,趁他还没老糊涂那一天,我想我会多收集过滤些文化大餐让他“享用”下,若他能来武汉,一定会多带他去京韵大舞台看看戏,看看现代人是怎么演戏的,与他当年在田间地头演戏有何不同。父亲说我最孝顺,因为只有我没有忽视他曾是个文艺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