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杏花的春天 ——解读精品小说《杏花春雨》
尽管田青是为了让两个女知青可以顺利返城,不得不违心地掩盖了这两桩罪恶,又在无意之中充当了老李头奸污卫国娘的帮凶,田青还是出于良知,痛苦地发出了悲愤无比的呐喊:“我这是助纣为虐啊,看来这个二麻胡的绰号真不是白给的。我要是把这件事捅出去,正义是伸张了,可那两个姑娘的名声还有费尽心机弄来的返城指标可就白费了。”当田青突然想起可能自己又犯了另一个错误,提醒了老李头关于卫国娘的事儿,急急忙忙赶去,却又垂头丧气回来,还给了自己一个嘴巴子的时候,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良知与正义,却又在那个扭曲变态社会,只能眼睁睁看着罪恶在自己身边不断发生。显然,老李头又一次得逞了,不仅再一次逃避了正义的审判,而且又奸污了一个可怜的寡妇。
如果作者还是按照前面这样的走向,来安排故事的未来发展趋势,那么这部小说并不成功了。就会沦陷到目前许多作者,在触及揭示了某种社会阴暗与丑恶之后,并不懂得我们的文学是需要教育大众的,我们不仅有揭示、暴露社会阴暗面的权利,更有教育大众与邪恶展开斗争,以及表达光明永远会战胜黑暗的规律之社会责任。所以,作者在这里笔锋急转,在后面的一系列作为里,表现出了田青作为正义形象,展开了力挽狂澜的主动出击。
田青紧紧抓住了这次工作队下来的主要任务,为狐家峁恢复党组织工作这个环节,撇开了以老李头为代表的这股势力,通过深入细致地走访、调查,从村子里寻找到了有新思想、有魄力,又正直的,以马六和二棒槌为代表的新生力量。这股新生力量迅速成长起来,在田青的扶植与帮助下,很快成为了狐家峁最有影响力,也最能得到广大村民拥护的,同时代表新生产力的势力。田青就此从根本上扭转了这里的局面,在狐家峁的环节中,正义战胜邪恶,光明取代黑暗,马六和二棒槌成功地脱颖而出,成为了狐家峁新一代村领导。就此这一方土地东风化雨,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并没有干巴巴写这种山村换届过程里的政治环境,而是巧妙地插入了另一个主要人物,也就是作者用来做标题的杏花。不仅写了有文化、有思想敢于抗争旧风俗、旧势力的山村新一代青年,在如此病态的社会环境中的崛起与奋争,同时也让杏花与田青两个代表新思想、新希望的年轻人获得了爱情。这些爱情的章节,让这篇小说沉闷的主基调,有了一抹清新的亮色,算得上整篇作品最给人带来欢愉与希望的环节,也使得标题《杏花春雨》有了进一步象征意义。这里的杏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山村女子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的代表,沉闷地被压抑了十年,处于病态的农村,终于在春雨的浇灌下,绽放出新的春光。这就是通篇主题的一种升华。杏花没有死,是对开篇悬念的解包袱,更是用来提升主题的画龙点睛。
三
反面人物同样需要精心塑造,这是我看过小说《杏花春雨》后,一个深刻的体会。下面我们看看,作者究竟是怎样让一个小山村里土生土长的恶霸,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老李头出场的时候身份是狐家峁的贫协主席,“我”称之为“李爷爷”,显然是个长者,却不是个慈善之人。因为看见“我”手中拿着一块糖,便黑沉下脸,以“该不会是哪个走资派要贿赂你”而斥之。这是老李头出场的第一个亮相,作者几乎不费笔墨,轻描淡写地,就将这个人物的性格展示出来了。一个人口不过500人的山村,又何来走资派?这个人物的“极左”思想,通过这个细节可见一斑了。何为“走资派”?那个时代创作的专用名词,全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试问,一个那么小的山村,恐怕全村上上下下搞得明白何为“资本主义”者亦无几人,又何来走这条道路的当权派?作者就这样一句话,已经将一个病态社会影响下的极左思想的毒害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还不够,作者又通过“我”不敢说实话的原因,将那些年被严重的极左思潮控制下,人们那种极度的变态进一步展现出来。他们仅仅因为张婶在地里拿了几个玉米给即将饿死的孩子吃,就逼着她挂着玉米在村里游街示众。这是非常真实的细节,凡是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变态的时代里,抓个人游街示众是家常便饭。
老李头这个人物的心性,在关于工作队队长要给“我”用针灸治病的这件小事上,被进一步凸显出来了。因为外婆担心用自己的外孙做实验,这个身为长者,而是贫协主席的李爷爷,居然用“本来就是傻子,还能扎得更傻”来回答外婆,这就把他毫无同情心,甚至毫无人性的一面彻底暴露出来了。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在这个老李头与田青的数次正面交锋中,作为一个反派人物,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在小学校需要遴选教师的时候,老李头几乎是赤膊上阵,用自己在狐家峁的权势,先是将年轻的后生横加阻拦。理由却是让人在哭笑不得里有些不寒而栗了。老李头只用一句话,就可以让后生们自动退去。“这么壮的后生不说在地里好好出力,就拣这轻省营生干,我看你就是投机倒把……”结果,这个小伙子便吓得“急得连连摆手,”说:“我不考了还不行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那个病态社会,谁也吃不消随便的一顶大帽子。老李头一语退后生,然后又给前来应试的有文化的杏花出了一个可谓“别开生面”的考题。他居然让杏花去刻土豆。
这里需要做个农村技术活的科普了,很可能有许多没有在农村生活的读者,搞不明白为什么要刻土豆?这是为了种土豆做的准备工作。土豆是块茎植物,它的繁殖属于无性繁殖,就是来年选择肥壮的土豆,再根据上面的芽所生长的位置,将出芽的部位连同部分块茎一起切割下来,这就是新土豆的“种子”。所谓“刻土豆”,就是沿着发芽的部位附近,将芽和局部块茎一起切割的过程。这是北方农村常见的农活,的的确确含有一些技术含量,当然只是熟练技巧而已。作者将这个农村生活中的细节用到作品里,充分说明了作品源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作者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将老李头的狡猾也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了。杏花是个回乡不久的知青,这种细致的需要时间去熟练的工作,的确是未必可以胜任的。但是,不会“刻土豆”绝不会影响她做合格的小学教师,因为学校是教文化的地方,并不是主要用来传授农活的。可就是因为故事发生在特殊年代,极左思潮统治下,足可以用老李头这种逻辑:“让你这样的人当老师,革命接班人都可惜了”,来否定杏花担任教师的资格。
如果作品让老李头的人性和人品,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尚不足让人憎恨与厌恶,也就不足以让这部作品具备更深刻的意义了。作者对老李头的刻画,在关于女知青返城前的审核这件事上,用了足够的笔墨,也就使得整个反派人物可以活灵活现地站在历史的审判席上,去接受人们对他的审判了。其实,小说已经在前面,用不经意的垫铺暗示给读者:这个有着贫协主席身份的李爷爷,看似邋里邋遢,苦哈哈的背后,是个一直在玩弄妇女的老色鬼。只是到后面,因为工作队审核女知青回城,他面临着很可能会被“无产阶级专政”,才不得不在田青面前,推三阻四,企图避重就轻地承认自己奸污了女知青,不过既然她们自己不承认,又不愿意咬出来,不妨就算了,让自己逃避法律制裁。这个细节刻画,将一个山村的恶棍表现得如此惟妙惟肖。尤其是当他感觉需要去堵住知情人“卫国娘”嘴的时候,他竟然脱口而出“马上去办了她”。这简直已经不是个人,而是一头淫欲膨胀的禽兽!
如果继续让老李头这样的恶棍统治着,狐家峁的老百姓必然是暗无天日,是不可能有春天的。随着情节推进,狐家峁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像老李头这种人被取而代之,也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作者没有进一步去交代这个人物今后的结局,当然这个结局是可以在预料之中的。但是,作为一部成功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重要人物,是需要给出必要的交代的。这部作品中的老李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反派代表,对这样重要的角色,作品不做交代属于重大失误了。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分析作品成功与失误时,进一步加以剖析。
四
关于小说《杏花春雨》的“得”与“失”。
这部小说很显然是一部成功之作。如果我们来归纳一下,作品的成功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当然是作品所揭示的主题。作品的背景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走过的十分令人扼腕与悲催的时代。那是一个人为的畸形病态的社会,一个在“极左”思潮统治下,没有理性也没有人性的年代。但是,作者并没有让自己的作品沉沦在那个时代里,没有将故事仅仅停留在对那个过去时代的揭示。恰恰相反,作者将新的希望,新生的力量放进了他所描述的那个小山村。于是,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环境里,一种代表着希望的力量,在这个小山村的换届中脱颖而出,从此结束了狐家峁那种昏暗的环境,犹如春风化雨一般得到了新生。这个主题的升华是完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丝毫没有牵强之处。这个主题的升华,让小山村里正邪力量的博弈,有了一个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结局,同时也是符合广大读者愿望的结局。
成功的第二个方面,是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们可以说,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起一个人物群体。这部作品出现了众多人物,而这些人物几乎都是栩栩如生,是立体的,有典型性的人物。我在前面已经详细分析了其中三个人物:“我”、田青和老李头。这是三个主要人物,作品不惜笔墨重点刻画了他们。那么其他人物又怎样呢?我们不妨再来看几个。
外婆。这个人物也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她是一个农村有一定地位,又有些“极左”思想的人物。作者没有写她的具体年龄,不过从细节看,应该在40-50岁左右。外婆在出场的时候,似乎用很暴虐的方式对待着自己的亲外孙。这是她“极左”思想的表现,但是,作者很快用担心让自己外孙做实验的细节,表现出她善良的一面。外婆常常处于一种“极左”的思想方式与朴实农村妇女的本质矛盾中生活。这种矛盾不是出现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前面说的对外孙子的态度,以及在田青指出她的疾病,并提出为她针灸的过程里,作者都是用细节在展示这个农村妇女,而不是用第三人称视角的单调、枯燥的叙述语言。这样的刻画,就使得人物更生动,更容易为读者所经受。
杏花。这个人物也是不可或缺的,连作品的名字都与其相关。但是,就更严格的意义而言,这个人物更多具有的是一种象征性意义。代替杏花亮相的是她的一双鞋,于是,一个关于杏花生死的悬念,直到文章结尾才满足了读者总是希望美好的意愿,让杏花以田婶,即田青妻子的身份告知。头尾遥相呼应,在结构上无懈可击。但是,杏花这个人物真正出场,是在小学招聘教师的考场。作者对这个人物显然十分偏爱,很少见地采用了肖像描写:“上身穿红色棉衣,脖子里搭着一条墨绿色围巾,衬托得脸更白嫩白嫩的,一掐就能冒出水来。”寥寥数语,将一个美丽的山村姑娘展示出来。
在后面的阳春三月,作者安排了田青与杏花,在含苞初放的杏花林中,二度邂逅相遇。作者通过田青的眼里,给了杏花第二次人物肖像描述:“田叔在花海中穿行,欣赏着花的娇艳,感受着春的生机,猛然间与一红衣女子迎面相逢,他眼前一亮,只觉的炫目惊心,龙山最漂亮的女子竟然在这仙境碰上了,他竟脱口而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却不知道什么意思,倒是看见田叔两眼发直。杏花姐虽然穿的已经不是棉袄,换了一件夹袄,但是,依然是红色的,那么鲜艳。她听到诗句先是一怔,感觉躲了也是不妥,一丝慌乱的脸色很快恢复了平静……”几句描述,几段诗歌,一个失魂落魄的小伙子,不仅展现了杏花的美丽,同时暗示了田青与杏花相识,将会朝着美好地方未来发展。以后,杏花没有正面出现,作品也没有去正面讲述田青与杏花的爱情故事,只是由田青让“我”给杏花送过一封信,紧接着后山村来追捕杏花的人们,无可奈何地接受了那双放在狐喊沟旁边的鞋,杏花很可能不在人世了,这是故事要让故事里的人物接受的假象。当然,小说的结尾,杏花并没有死,那双鞋不过是聪明的田青,为了搭救杏花逃出生天,不得不采用的疑兵之计。
小说的杏花显然是故事里的人物,同时也是作者寄予了自己心愿的美好象征,或者从某个意义上,她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个真实的形象。
这部作品所以比较成功的第三个方面,应该归结到细节的表现上。这部作品是很重视细节的,无论是正反面人物刻画,还是大小场景描述,包括一些具体的生活场面,都体现出作者在细节描述上的功力。我们在前面分析人物的时候,已经同时分析了在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述,下面我们从各种环境描述中,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细节的?
“……泉水就溢出水潭沿着东沟绕着村子脚下一路温文尔雅流过,潺潺流水文静如处子,生怕惊动了村里的人。可是出了村,就有几处悬崖,河水便放肆地玩耍,飞溅起层层水雾。若是在深夏的汛期,下过了大雨,那浑浊的河水奔腾咆哮粗暴似莽夫。要是暗夜里,一阵阵涛声伴着震耳的雷声惊得小孩子不敢睡觉,如天塌地陷一般……”作者用拟人手法,细腻地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千变万化的狐喊沟,刚刚溢出水潭的时候,流过山村的时候,跌下悬崖的时候,下过暴雨之后,还有入夜以后,等等不同情况下的细微描写,使得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到这条充满灵气的狐喊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