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大宋帝国(历史小说) 
  
弟弟赵廷美也让赵匡义看着不顺眼,冠了个谋反的罪名罢了官,发落到外地,一气之下也丢了命。
  
宋太宗到底是因为什么这样对待弟弟和侄子们呢?他继位到底有怎样的缘由怎样的来龙去脉?
  
说这事还得从丞相赵普说起,丞相赵普对赵匡胤不把皇位传给太子是不满意的,为此还得罪了赵匡胤,给赵匡胤做了十年丞相的赵普还被免了职。赵匡义接了皇帝以后和新丞相闹别扭,就又用赵普,赵普不知道是出于报恩还是确实如此,便站出来说了所谓的真像。
  
赵普说,那年皇太后杜老夫人把赵匡胤赵匡义叫到了跟前,说是商量一下立太子之事,还特意把赵普叫来,做个笔录。
  
说到这件事儿的真实性有这么几点分析,作为一件立太子这样的家务事,一般是皇帝本人的作用最大,有的皇上听皇后的,喜欢哪个女人立哪个妃子为皇后,皇后生的儿子,尤其是大儿子立太子的比较常见。其它各种情况也有,比如由宦官,辅政大臣提出的也有。作为老太后参与这事儿也有,但由兄弟之间交班,除非特殊情况,并不多见,尤其由老太太提出来,让其他儿子接皇位的这大概是为数不多的情况。恰恰这次是由老太太安排的。
  
既然是家务事,赵普不应该参加,可赵普偏偏说是让他做了一个文字定下来的,虽有疑问,但也符合情理。
  
赵普说,“老太太对着赵匡胤说,你看这些年来,朝廷更替非常频道,为了皇位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也不是少数,而太子接位比较年轻的更是多发他人篡位谋反,这对太子还是朝廷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危害。因此我的意见是,你若有什么异常情况,由你的二弟接班,你的二弟有什么情况由你的三弟接班,然后再由长大成人的你们的孩子们,我的孙子们继承新的皇位,这样的皇帝都不是那么幼小年龄,能够稳住局势,咱家的天下就会太平交接”,赵匡胤听着母亲的话,不停的点头,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命赵普以文字的形式写成协议,哥几个签了字。赵匡义推脱,最后还流了泪,但也在母亲的劝说之下签了字。赵普说,这个文件,我一直保存着,这是有根有据的事情。
  
关于赵匡义当皇帝的来龙去脉算是有了根源。可是大家想不明白,太子赵德兆和赵德芳以及三弟为什么出现了这样一个结局?其实这事儿也是有因有果的事儿。赵普再出来做丞相,依然继续反对赵家老太太这样的安排,他又劝说了赵匡义,你哥已经错了一次了,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就这样,赵匡义改变了主意。
  
军营中赵匡义不明原委的失踪正是对赵德兆的考验,看看底下的人和赵德兆是怎样的反应,结果还真有人提出另找带头人,而且找的是赵德兆,赵德兆还真没有推诿,这不得不引起赵匡义的戒心,才有了太子自杀这个结果。
  
  
四、收复北汉
  
宋太宗赵匡义喜欢读书,他虽然比太祖读书多,但不如太祖的领悟深,因此他只能靠多读书来弥补他的这些不足。太宗不但自己读书,还要求大家也都读书,而且他自己还编书给大家看。宋太宗下令,科举考试尽量扩大录取范围,让国家的有用人才尽量发挥作用,如果与当今比较,其实就是现如今搞得那个高考扩招,今天人们对高考扩招的利弊是非争论很多,不知道当初有没有争论,大家如何看待。
  
宋太宗没有忘记统一国家这件大事儿,南边还剩下一个吴越没有统一,平定吴越的方法简单有效,就是把本来就服服帖帖的吴越国王叫到了京城卞梁,然后扣押了他,他只好把吴越交到大宋手上,这样没动一兵一卒就收服了吴越,从此南方各国都统一到了大宋王朝之中,南方版图到了最大化。
  
北方还有一个很强悍北汉没有统一,这个北汉,就相当于过去的代国,主要是山西。于是他又去打太原,这次吸取以往的教训,事先就在辽国增援的途中设下了不少伏兵。北汉汉王派人去辽国请援,援兵途中就中了埋伏,损伤了五元大将,从此辽国没敢继续派兵支援后汉。
  
宋太宗亲自出征,潘美仍然做总领兵。大军来到太原。北汉没有了外援,太原就成了一座孤城,宋太宗来到太原督战,几个战将亲自动手登城,北汉太原的守城将军是刘继业,此人也不含糊,一直坚持守城,坚守到了端午节。赵匡义下了死命令,必须在端午节之前拿下太原城。正好此时太原城内粮草不接,所以汉王就命令刘继业投降归顺大宋。
  
这个刘继业本来姓杨,由于他对北汉特别重要,因此皇帝就赐他姓刘。这次也跟随北汉降了大宋,大宋仍然任命他为驻守北汉地内的统帅。北汉主要包括山西及河北西北部,基本上就是过去的代国领地。
  
打败了北汉,宋世宗头脑发热,命令部队从太原发兵直接打辽国。开始很顺利,取得了易州,涿州,宋世宗直接就打到了北京城,把北京团团围住。
  
久攻不下的北京等来了他自己的援军,宋军与辽国援兵在北京北部的高粱河决一死战,结果辽国骑兵占了上风。宋世宗胳臂中了两箭坐着驴车往回逃。从此宋朝患上了恐辽症,对辽国多是忍耐几分。这个由石敬瑭送给辽国燕云十六州就成了大宋的心腹之患,从北周到宋太祖,再到当今的宋太宗,都是无可奈空悲愁,契丹成了心中永久的痛。燕云一十六州主要是长城沿线的从山海关到北京,从北京到大同。燕指的是北京,云指的是大同,多么重要的地方,大宋岂肯轻易让人,可要想拿回来需要实力和勇气智慧。
  
几年后,辽国皇帝去世,新换的皇帝只有十岁,赵匡义认为是个时机,于是再派大军出征,此次出战,赵匡义没有亲征,但他设计了一套出征图,他还信心满满的说,你们出去只要按照我规划的这个作战部署去打肯定能够成功。
  
杨继业作为北汉降将,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有人写信告发到赵匡义手上,赵匡义不以为然,皇帝不但没有怀疑他,还把举报信转给杨继业看,继续重用,这次出征抗辽就有一路军马是由杨继业担任主帅的。
  
辽军攻击大同,杨继业带领宋军迎敌,一举夺取了云州,辽军闻风丧胆,只要见到杨家将的旗帜就抱头鼠窜。
  
这次出征,杨继业在三路大军中战绩最好。一路攻打雁门关,由于辽军力量大,杨继业在等待时机出击,无奈两个督军冒进,指责杨业不积极出兵,只好仓促应战,本来说好了让潘美的军队接应,怎奈在杨业抵不住辽军攻打时撤退,找不到潘美救援,杨七郎追到潘美的军队时还被潘美用弓箭射死,就这样,杨业被辽军逮住,三天绝食气俄而死。他的忠诚感动了百姓和皇帝,皇帝把潘美连降三级,把另外两个陷害杨继业的官员贬为庶民发落到了边疆。民间说书唱戏的艺人们以评书,戏曲等形式,更是喜欢宣传杨继业一门的忠烈,痛骂以潘美为原型的潘仁美。而其实真实的潘仁美即潘美,除了这次出兵失误,历史上还是战功卓著的,跟着太祖和太宗多次出征打仗,做为总领兵,还是有大功于大宋的。
  
其它两路军队也不理想,辽国的孤儿寡母真不够对付,国后萧艳艳亲自出战。有一路被辽军从北京追到涿州,又从涿州追到北拒马河,河边的尸体遍地,河水染成红色。
  
辽国的皇后多由萧家人来做。萧艳艳的父亲是辽国丞相,母亲是皇帝的女儿,萧艳艳自幼跟随父亲读了不少书,她做事认真,有一次打扫卫生,姐妹们都扫完了,她还没扫完,但只有她把院子打扫的最干净,就连犄角旮旯都不放过。她从父亲那里得到了重点培养,学了不少历史地理军事方面的知识。后来做了皇后,皇帝身体不太好,她就经常批奏朝文,打理朝政,慢慢的人人们都知道有个萧皇后而忘了辽景宗。辽景宗不久死了,其实对朝廷根本没有影响,反而让萧皇后愈发的强大起来。所以这次赵匡义选择皇帝死后出征没有什么时机可言。
  
辽景宗死后皇后亲自主持朝政。本来萧艳艳年轻的时候是看上一个叫韩德让的汉人的。这个韩德让是河北玉田人,家里在当地是一个大户,一次,辽国人把他祖父逮了过去后来当了辽国的官。韩德让的父亲是一个医生,经常给朝里人看病,慢慢的也提个一个官。韩德让习文弄武,是个很出色的青年,因此被萧家看中,准备把韩德让召为姑爷,萧艳艳也很高兴,无奈,皇帝家要召萧艳艳做媳妇,家里只能让她嫁给皇帝。如今皇帝死了,剩下她们孤儿寡母,就又有了嫁人的想法,这时候的萧艳艳只有三十岁,给皇帝出殡的那天,她看到韩德让也来了,就大大方方的把韩德让叫到了身边说“我一个妇女,又要管孩子,还要管朝廷,你可要帮我啊,本来我原来是想嫁给你的,如今皇帝走了,你就是孩子他爸”说的韩德让满脸通红,但却说,你有什么事儿尽管说,我一定尽力。就这样两个人不避讳的常来常往。但毕竟韩德让是有家眷的人,还是有人有些看法的,于是萧艳艳就派人把韩德让的家人给弄死了。这天,萧后就把文武百官叫到一起摆了酒宴,虽非明说,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两个人的婚礼了。
  
辽国人的婚姻习惯和汉人有所不同,他们离合自愿,不拘于形式,婚姻相对于汉人显得随意。既然皇后把她与韩德让的关系公开了,人们也就不说什么了。
  
从此以后韩德让做了南北两院的梳密室史,还被拜为大宰相,管理着整个辽国军政大事,韩德让还对汉人治国安邦的方法知道的很多,还对萧皇后说,要想治国安邦,就要多学中原人的样子,不能总是骑马打仗,这样怎样才能富啊?萧太后也正好有这个意思,于是两个人商量着来一次改革。萧太后说“我小的时候住在南京(即北京),与汉人接触比较多,论起骑马打仗来汉人不如咱们,可是,论起文明礼仪,治国安邦来可就比咱们强多了。”
  
母亲把与韩德让商量着改革的事儿还给皇帝辽盛宗说了,辽盛宗也很高兴,他对母亲与韩德让好也很满意,把韩德让当做父亲一样看待。有时他去看望韩德让,去了也不需要韩德让行见面礼,不端皇帝的架子,说话很投机。随着辽盛宗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朝廷的事务有丞相和母后打理,他自己便习文练武,读了不少的治国安邦的书。他最喜欢读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书籍,喜欢李白的诗词。辽盛宗还把它们翻译成契丹文字版的书让契丹人读。在他眼中,五百年最好的皇上就是唐太宗。这一家人是正面向上的家庭,并出台一部部改革的条令。首先是法律方面,改变过去法律的不公平。比如契丹人杀害了汉人。只需赔偿一头牛,而汉人要是杀害了契丹人,那就需要一大家族偿命。新法律则一律平等,奴隶主不准随便杀害奴隶,奴隶犯法要交给国家处理,不得私自处置。税负合理,奴隶解放,推行科举,契丹与汉人平等,官民平等,整个辽国渐渐的兴旺发达起来。特别鼓励农业发展,政府给钱给牛,帮助种田。辽国不断的改革图强,新建了中京都,在宁城附近,皇都搬到了中京办公。
  
  
五、濮阳之盟
  
相对于辽国,宋朝这些年却没有什么改变。不久,宋世宗死了,宋真宗接位,宋真宗没见过什么世面,辽国母子打过来,宋朝一点办法也没有。
  
说话到了十一世纪,这年,萧太后带着盛宗和韩德让一路打到了河北定州,虽没占了便宜,但也没阻挡住辽兵前进,继续向南打,一直打到了河南濮阳。战报一个接着一个的传到卞梁。
  
宋真宗接到消息后吓得两条腿打哆嗦,一点主意也没有。两个大臣说迁都,一个说迁到南京,一个说迁到成都,只有丞相寇准站起来大声说:“此时谁说迁都撤退就该杀了谁!”
  
宋真宗急忙问寇准:“你说怎么办?”寇准说:“不但不能后退,还要前进,而且皇上还要亲征”。
  
一说亲征,吓得宋真宗更是不知如何是好,经过寇准一番讲解:“说是皇上亲征,也不会让你去打仗,只不过你就出现在哪里,看看将士们就行了,大家都保护你,怎么能让你受到伤害呢?再说了,江山是你的,你怕大家更怕,此时此刻,你是最该站出来,保护你宋家王朝的时候,你怎能退缩?”宋真宗才想起了太祖太宗的亲征时也没有受到丝毫的伤害,这才答应寇准亲自到濮阳去看看。自己出去,也就和太祖太宗一样,也参加过战斗了,可以出出名。这个宋真宗真的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无能之人。
  
真宗到了濮阳城南,从士兵哪里了解一下情况,真宗又打起了退堂鼓,于是他说:“这我就算是来过了”,接着调头就要往回走。
  
寇准训斥了他一顿:“你还没和将士们见个面,怎么就往回走?此时,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大将高量也说绝对不能退,宋真宗这才硬撑着头皮登上濮阳城的北楼。
  
将士们看到皇帝真的来了,个个欢欣鼓舞,于是,群情振奋,高呼万岁,百姓们也纷纷要求一起参加抗辽战争。于是,将士们纷纷组织起来与辽军战了起来。来自河北那边的消息是,官兵不时的袭击辽军,还传出话来说要切断契丹军的退路,辽太后听到要断后路,非常担心,看到宋真宗亲自出征也出乎她的意料,看到宋军的气势,辽军又没占了便宜,这样一来反倒是辽太后慌了神儿。正在这关键时刻,太后的本家侄子,先锋萧探领大将出去侦探情况,正站在高处骑马指挥,宋军看到他,用弓箭射死了萧探领。
  
射死萧探领的弓箭不是普通的弓箭,而是一种叫“床子弩”的弓箭,它把非常大而有力的弓钉在了床上,发出去的箭头射的远,还带着不少钢珠,萧探领觉得,离着这么远,不会射到自己,不料,这床子弩不偏不倚,正射中了他,连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出来,他便应声倒地的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