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军警】 剥桑皮(散文)

编辑推荐 【军警】 剥桑皮(散文) ——儿时记亿一


作者:王志江 童生,93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73发表时间:2018-01-04 11:56:32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造纸之乡,尤其是书画纸以经纬分明,渗透性强,拉力大、耐磨损等特点名扬国内外。据说纸的质量好除精湛的制造工艺外,还与桑皮这种上乘原料密不可分。
   记得小的时候村外成排、成行的桑棵,形如画格平铺原野。这些桑棵宽一到两米,长长的几乎望不到头。春天开始发芽,经过夏天到了秋天很快就长成葱葱茏茏,直直溜溜的桑树条儿。这桑棵的作用可大了,茂密的桑棵能防风固沙,桑叶是夏天养蚕的最好饲料,结出的桑果既是中药材又是爽口的小水果。到了小雪时节时,社员们才会把成熟的桑条从地里砍下,待冬天闲暇时在用大锅蒸煮,把皮剥下,最后分成光溜溜的桑条儿和单纯的桑皮。白白净净的桑条儿可以编成各种背篓、竹篮等容器,这柔软的桑皮就是造纸的最佳原料了。
   蒸桑条儿和剥桑皮,可是一件最具乐趣的劳动。生产队一年到头,只有冬天户外活动较少,这时每个生产队都会在村外空闲的地方建个大皮坊,这皮坊宽有10米,长有30米,前部是用5-6口锅合并而成的大锅炉,主要用于桑条儿蒸煮,紧邻其后则是一个大窝棚,由于是临时建筑,材料基本都是秸秆、木棍和泥,窝棚里搭有一排大火炕,用于人们在那里剥桑皮作业。
   蒸桑条儿、剥桑皮是集体劳动,由各生产队统一组织蒸煮、分派和收集,剥皮则以家庭为单位,不分男女老幼,一起上阵。每家每户都准备好一把木榔头,用于趁热敲打出锅桑条儿的根部,以便皮杆剥离。生产队的工作人员先把一捆捆的生桑条儿密实的装进大蒸锅,然后便大火蒸煮,通常两小时后,桑条儿就蒸煮好了。为了顺序作业,临出一锅前,生产队长腋下夹上一把生桑条儿,前端超前,尾端向后,开始抓勾(阄),而后大家按着抓出的前后顺序,到蒸锅前依次领取热腾腾的整捆桑条儿,随后趁热用力敲打,并迅速拿到大窝棚里开始剥皮。
   此时,整个皮坊里外,人声嘈杂,热闹非凡,大人们有说有笑,麻利的剥着手中的桑条儿,小孩子们则嘻嘻呵呵,戏耍于大人之间。更有顽皮的,偷偷的用剥下的热桑皮拧成一条条大缏子,三五成群,跑到皮坊外围,开始甩缏子竞赛了。再稍大点孩子,将桑皮拧成长长的绳子,竟到村外的栗树行,去荡起了秋千。
   蒸桑条儿、剥桑皮连轴转,不分白天黑夜,一干就是两三天。男女老少难得集中在一起,说笑声,号子声,剥皮声,还有那清脆的缏子声,宛如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演出,尽管剥皮这活儿,又脏又累,又困又乏,但人们却没有一丝的倦意。闻着那桑条儿、桑皮特有的清香,踏着那紧张而又忙碌的劳动节拍,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快乐的光芒。

共 10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剥桑皮》儿时的记忆,既有趣又增长了知识。王老师的小文亲切自然,主题突出。乡村人那种剥桑皮、蒸桑条儿及皮坊的集体劳动场面描写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给予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小文也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敬畏故乡的情感。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8-01-04 11:57:05
  小文也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敬畏故乡的情感。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