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韵】徐光中老先生的乡愁(随笔) ——作者:段二强
前些日子惊闻台湾诗人余光中老先生离世!看到网络有好多人写作品来纪念余先生,有古体诗词也有现代诗歌。
在这之前我对余光中先生并不太了解,也只是读过他几首作品而已!但这几天我把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上上下下读了一遍,先生的作品充满了深情,简单通俗的语言却包含了浓浓的情感,字里行间又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乡愁这首作品更不知打动了多少两岸读者的心灵,简单的文字却真情饱满,通俗易懂的语言却诉说出了游子的心声,!假如没有两岸隔阂,先生也可能写不出这样充满激情的作品,即使写出也会逊色许多!比如那首著名的绝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样的思乡,游子的乡愁,但没有大背景的衬托,应该是一首乏味的思乡之作。
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是在当代两岸大背景下写的乡愁,正因为先生抓住了这个要点,才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与众多读者产生了共鸣,所以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作品。
喜欢写诗词的人总觉得,人家怎么就能写的那么好,我怎么就写不出来?有时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其实有好多流传广泛的古人优秀作品,不是深奥的,反而是通俗易懂的!至少你可以读懂他的基本意思!不过,一般人可能会把一首古诗给出几个不同的解释,但作品的基本意向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毕竟我们和古人的语句认知是有一点差距的,除非你是国学研究者。
那么通俗易懂的语言是不是写出佳作的几率要大一些呢?我觉得,是,但这只代表我个人理解。
再回到余光中老先生那首乡愁上面,这首作品,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情感饱满,恐怕后人也会这么说!但这首作品却打动了很多两岸的人,触碰到了他们内心最为脆弱的地方,那就是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读者的情感。
就是说找到一个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的支点,能触碰到大多数人内心脆弱的部分,距离一个好作品就不远了!可以说是已经成功了一半。
那怎么才能知道与大多数人们产生共鸣的支点是什么,在哪里?这要看作者对事物的感知力了,和对人生,诗词创作时的理解能力了。
个人觉得应该是,一,当下的时代,大背景,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百味人生。从生活中来寻找题材,寻找能触发广大读者情感的支点。诗词就来源于生活吗,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气魄,能写出大的题材,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趣味,也别有一分小天地。
我的生活就是,
日日窗前坐,那闻世外愁。
花开花谢后,草绿不知秋。
我不曾背景离乡,所以怎么写也写不出乡愁这样的作品。
其实诗词无非情也,愁也,志也,不管写什么最终都会落在其一。古人在国破山河碎时,写下好多优秀的作品,诗句流传至今的也比比皆是,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惨烈。还有写物的作品也有很多,写梅花的坚强,竹子的气节,菊花的坚韧,兰花的高贵,不管怎样最后都落在这三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