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诗歌的烟火味 ——诗集《一唱三和》赏析
今年暮春,欣接苏虎仁兄自长治寄来《一唱三和》诗集,并嘱阅后写点意见。说实话,诗乃雅事,我则庸才,平生不写诗,亦少读诗,何敢评头论足,惟恐口出狂言;然,展读诗集,颇感清新自然,平白如话,似乎没有使我感受到硬着头皮要登大雅之堂的那种压力,所以,斗胆在这里谈一小点读后感。
诗集开卷第一首,是《迎香港九七回归》。苏虎仁诗曰:“百年骨肉终荣归/亿民狂欢俱眉飞/毕竟沧桑今胜昔/两制孰优凭史垂!”我想从这首诗里至少可以读出两层意思:其一,这本诗集虽然今年才得以面世,它的启程却是很久前的事了,以至于要溯返至上世纪末——它走了将近20年的远途。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把一个与物质收益无关的形而上的爱好坚持这么久,只能解释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其二,顾炎武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曹刿则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两种态度间,作者很明显取前者。虽然也曾有“微名薄利两难全”的叹息,但是,对于“香港回归”这种国家大事,作者并不作壁上观,而是满腔热情去讴歌,字里行间尽显“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一个“荣”字,点出了对于国家民族的自豪感。也足见作者炼字的功力。
依次读去,书名的由来水落石出——苏虎仁于2016年发起成立了一个小小的诗歌微信群,群友虽然不多,皆与群主一路肝胆,爱诗成癖,为诗痴狂。无论谁有大作推出,群友们即争先恐后、步韵雅和,进而从网络里发展到现实中,时有雅集、群吟的美事。“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时间上看,自建群以来,诗歌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激增,于是有了集结出书这回事情。
笔者的性格,天生有些悲观主义色彩,常叹人生无常,苦海无边。读此诗集,却欣感诗歌在这里大大超脱了向隅而泣、顾影自怜、自我欣赏的小我境界,也仿佛看到了大家以诗歌为媒,相互温暖,相互鼓励,携手高歌前行的画面,极愿从内心里为他们喝一声采。
沉静下来读这些诗,有种脚踏大地的踏实感。诗歌多为五言、七言的格律诗,部分平仄不甚讲究,放言直舒胸臆,或可称为“古风”,论其内容说,可谓五花八门,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足具烟火气息。比如标题,多是开门见山式,如《过年》《雪后》《小聚》《美食》《踢毽子》《烤年糕》,甚至还有一首叫《爱咋咋地》!光是这个标题,就可让人开颜一笑了。
以前总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不免给人一种“白云在青天,可望而不可即”的疏离之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写诗的队伍,这或者不是坏事。这些业余作者,也许在技术上、语言上甚至是境界上都有待提高,但是,亲近诗,一定比甘于无聊、亲近低俗要好得多。文友唱和,不仅可互相切磋提高诗艺,也可传递一种当前社会极度缺失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的互动,一种可贵的温暖。诗友小牛有“困极潦倒时/友情悄然至/身陷酷冬里/温暖心间驰”的诗句,五色石就马上以:“品读文友诗/暗自翘大指”的诗句和之。诗友逸云刚刚感叹:“衰翁早无千里志/满目秋色难成诗/重阳登高赏菊黄/步步蹒跚步步迟”,苏虎仁认为诗的格调过于伤感,即以“衰翁自谦无远志/浓郁秋色丰收时/枫红菊黄又重阳/百寿兴会不言迟”和之。《一唱三和》里收录的诗歌大致如此。它可能缺乏一种清风不管、明月无拘的超然,可能有着质野不文的缺憾,然而,一种温度却是这里面最宝贵的。因为,我们在爱着诗歌的时候,我们仍然过着红尘里的生活,尽管也歌也哭,歌罢哭罢,我们还是需要安处人间。
所以,我以这篇短文向那些未曾谋面的作者致敬。我想他们是些有爱滋润的丰腴力量。在混浊的市声里,他们捧出这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间烟火味供你品尝,我们只能对他们深执谢意了。也许对于某些好高骛远、矫揉造作的“诗人”来说,这种烟火味,倒是灵感的催生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