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此处有牌坊(外一篇)

编辑推荐 【江南】此处有牌坊(外一篇)


作者:黄鸟 秀才,139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97发表时间:2018-01-05 16:13:59

一、此处有牌坊
  
   鲜鱼口镇没有牌坊,我小时候并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后来在一些书上看了图片,觉得很好看,但仍然未曾见过实物。一次路过一个小镇,在公路旁的水田里,立了一座建筑物,像个门框,细看来原来是牌坊。这是真的牌坊!
   这牌坊飞檐斗拱,雕工精湛。上面文字有些漫漶,只识得贞节二字,是很厚重磅礴的大楷。这就是书上最常见的贞节牌坊了。
   我想起一个笑话。
   一个女人守寡多年,到了七十多岁,官府为了表彰其行为,给她建了座贞节牌坊。有人就问她这么多年是如何守住的?她转身从枕头下摸出一串乌黑油亮的铜钱,然后说:“我其实也守不住,只是一到晚上就把铜钱撒在地上,吹了灯下床去找。等我全部找到后人已累得不行,一躺下就睡着,哪里还会想别的事情呢?”
   这个笑话很有名,许多地方都曾流传过。可是它的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
   前段时间去了隆昌,专门去看那里的牌坊。
   隆昌素有“四川东大门”之称,是有名的牌坊之乡。现存牌坊十七座,大多集中在成渝古驿道古关隘上。那条驿道不知道是当年的古驿道还是后来重建,反正是用青石铺就,高低不平,看来似乎很有些年代了。牌坊建在驿道上,一路排列,栉比鳞次,比较壮美。仔细数数,发现其中有德政坊,节孝坊,功德坊,贞洁坊、孝子坊、百寿坊、山门坊、镇山坊、嵌瓷观赏坊八大牌坊种类,总的说来保存比较完好。隆昌牌坊的石料多是砂岩,质地细腻,硬度很高,被雨水洗后呈现碧青色,被当地县志称为一宝。这大概是一直保存至今的原因。不过由于建成年代多为清代,也难免有些破损,可以看见在石缝间有修补的痕迹。
   古驿道两旁都是现代的商铺,餐馆居多,一到饭点,整条街上充满了油烟。这对牌坊的伤害该是很大的,这样想来便有些遗憾和担忧。不过到了晚上,整条街亮了灯,使古驿道流光溢彩,这也是一种景致。
   隆昌牌坊中的极品是“郭王氏功德坊”,建于公元1887年,高13米、宽8.6米,面积约50平方米。其顶端为火焰宝球圆雕,四周翘角斜飞刺天;檐下刻如意半拱,坊脊上刻有怪兽猛禽、左右分别为“仙子送来”与“大舜耕田”图案;横批“乐善好施”的顶上书有“圣旨”二字,以浮雕龙凤纹饰,用上边框而显其华贵。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进入古驿道的第一座德政牌坊,上面书写“宣慈惠和”四字,顶端有一只猴子做撒尿状,这个造型在国内很少见,尤其是出现在有特殊含义的牌坊之上。我立刻想起富顺文庙的崇圣祠塔式宝鼎上的“裸体男童”,着肚兜,不蔽私处,面带痴笑,一片稚容,讨人欢喜。可是在庄严的文庙里出现这种造型实在有伤风化。这两处造型的用意在何处呢?想想觉得很有意思。
   隆昌牌坊尽管很精美,可是在全国来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像北京的牌坊就有三百多座!可是隆昌却打出“中国石牌坊之乡”的口号,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以前叫做“衡门”,《诗经》里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句子,隆昌牌坊里有块石碑刻有“憩棠留荫”四字,不知与此有无关联。牌坊这种由官府出资建造来做表彰的建筑物,其实有很大部分封建礼教在当中。比如我开头写到的那个贞节牌坊的笑话,想想看,一座冷冰冰石牌坊能弥补一个女人的一生吗?所以守了节得到牌坊的人是笨蛋,而失了节没得牌坊的人是英雄!
   今天我们看牌坊,多是从艺术角度来欣赏,很少想到它的社会政治含义。其实不光是牌坊,许多古代建筑都有它的深层意义,有时多去了解一下,再来欣赏,会有不同的看法。
   隆昌的牌坊还是值得一看的。
  
   2018-1-4下午至晚上
  
   二、遥远的冬至
  
   听说冬至与周朝人有关,源于一次都城规划。汉以后才有了冬至节,唐宋鼎盛。是这样吗?古书上写着:“秋收冬藏”,到了冬天,四野凋敝,人心萎靡,以药进补,合于自然。
   记忆里的冬至,总是和父母一起过的。
   那时我们一家人都住在筒子楼里,我们是底层,后窗对着一堵围墙,下面是水沟,终年阴暗潮湿,连我家的地板也是潮的。那墙上铺满藓类植物,绿得发黑。晚上有蛤蟆叫,呱呱,呱呱,在那样的夜晚有些悚人,也有些寂寞。我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长大。我对于这间屋子有很深的感情,可是现在能回忆起来的事情不多。人世沧桑,草木一秋,这些都让人伤感。
   可是我记得住每年的冬至。冬至里母亲炖煮补药的味道。
   我那时对于是否过节并不依赖于日历上印出的数字,而是家中的那只大大的锡锅。锡锅发出好看的光,敲起来声音很敦实。平时它都被藏在床下,只有遇到什么节气才会被拿出做必须的炊具。它被端出,节气来了。什么节气呢?二十四节气我一直没记住,可是冬至却记得牢。
   母亲把锡锅洗净,搁在灶上。锅里早放入食材,把盖子扣好,往灶膛里送几铲煤,火便低吼如虎啸,火光满溢如红莲。只是一会,就听得见锅里的沸腾声,咕噜咕噜,蒸汽从锅沿冒出,空气里有了药味。很浓。我知道白天他们带回来的那些像草根一样的东西,现在统统塞进了锅里。药味来源于此。
   第一次认识许多中药,是从冬至开始。黄芪、当归、党参、沙参、明参、苡仁、玉竹、莲子仁、山药、大枣、枸杞、百合、茨实、白果、怀山。这些名称都是母亲告诉我的,但她并未用笔写下,我也无从知晓究竟是哪些字。说沙参,就想到《西游记》里的沙僧;说苡仁,似乎是一种修辞。诸如此类。这个印象至今无从消去。
   这些药材色形味多不同,而除党参是新鲜之外,其余皆是干货。我比较喜欢吃明参、苡仁、山药和怀山。它们被炖熟后多粉质,极绵软,咀嚼时口齿间有香味。大枣和枸杞生吃倒是可口,如果被煮熟混入汤水中,再加之又有药味的影响,便有些败兴。白果和莲子可以安神助睡眠,父亲要我多吃,我不爱吃。小孩子睡眠很好,何必呢?更何况二者味微苦,不如去吃煮熟的大枣和枸杞!而剩下那些于我而言简直难以下咽,吃这些补药与喝中药无二!
   照习俗冬至是要吃饺子、汤圆和牛羊肉,前两种我们一般过年吃,牛羊肉倒是可以,但那时吃不上。一来当年物资短缺,二来家境并非宽裕,牛羊肉价贵,望尘莫及。我记得一回父亲用油纸包了一小包牛肉干,自斟自酌。我只吃了几块便被父亲勒令不许吃。他说小孩子吃不出牛肉干的好处,吃了也是糟蹋。父亲并未吃完,余下的藏于碗柜最高格。可见当时牛羊肉的金贵。
   我家冬至炖补药一般都是膀肉和蹄子。多是膀肉,肥多瘦少,汤面上起一层厚厚的油。汤色倒是奶白,可药味极重,闻不出肉香了。母亲炖补药汤只撒少许盐,我味重,每次吵着要加盐。他们不肯,说补药里搁多了盐就没了药香味。药是香的吗?我那时是硬着头皮喝补药汤,还要吃那些草根样的东西。我知道只有吃了这些后,才可以吃汤里的肉。
   我讨厌冬至,在那时候。
   二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许多记忆已被消磨,能记下来的都是宝贝。就说这冬至吧,筒子楼、大锡锅、灶膛、狭小的客厅、雾一般的水汽、浓重的药味、肥腻的猪膀和木格子窗外的夜。
   现在炖补药用大砂锅,补药加了很多却少药香味,炖的是牛羊肉却怀念起了肥腻的猪膀,客厅太大水汽散的快。
   一切都不同了。
   如今冬至,极少归家,冬至已过,方才醒悟。有时在古诗里读到一些写冬至的诗,大多徒增了伤悲。于偶然间读到一首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那里面写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原来如此。
   这是白居易的冬至,这也是我的冬至。

共 29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牌坊一文中,作者着重抓住它是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和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这一固有特征来叙述,将素有“四川东大门”之称的隆昌呈现给读者。其中有关贞节牌坊的笑话揭示了旧时封建礼教对妇女在人性上的束缚与摧残,也进一步认识到古代建筑的深层意义和使命。在冬至一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二十多年前冬至里母亲炖煮补药时的味道——筒子楼、大锡锅、灶膛、狭小的客厅、雾一般的水汽、浓重的药味、肥腻的猪膀和木格子窗外的夜。那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浓缩。全文语言朴实,感情内敛,主题突出。推荐阅读。【编辑:漠上花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8-01-05 16:14:45
  感谢支持江南,期待精彩继续!
2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8-01-05 16:16:09
  问好作者!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字,欣赏学习了!
   编按浅显不周之处,敬请海涵!遥祝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