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从李斯临终的感慨谈起
读罢《李斯列传》,些许感慨油然而生。这位秦王朝曾经位高权重的丞相,最终竟因权奸诬陷,被判腰斩;临就刑时,哭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乍一闻听李大丞相临终的感慨,也可以说是其人生感悟,好像的确感天地泣鬼神、催人泪下。古语也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现代人更是清楚地认识到,人最清醒的时候,莫过于面临绝境别无选择时,或者走上绝路的时刻。
李斯临终凄凄惨惨戚戚的话语,以及父子俱遭腰斩,夷三族,似乎的确令人同情。若是大致回顾其对权势不顾底线的痴迷追逐以及看似飞黄腾达的一生,就会觉得这样的结果都是咎由自取。因为,路都是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李斯少时担任地位卑贱的郡小吏时,即从厕中老鼠和仓里老鼠见到人的不同态度,发出内心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鲜明的对比,深刻的感受,迅速激发了内心深处所谓不甘平庸的因素,强烈的出人头地欲望,渴望迅速爬上人上人所谓尊贵地位的企图,强烈地刺激着他薄弱的神经,促使他作出了改变人生轨迹的重大决定。这些在李斯拜荀卿学帝王之术时便有清楚的流露,“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学业初成,“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寥寥数语,清楚明白,道出了李斯当时渴望尊贵的心境、内心如痴如醉的渴求。李斯如愿以偿地西入秦,精通时事的他自然知道秦王并非轻易可见;便曲线救国,投靠秦国当时炙手可热的相国吕不韦,很幸运地任为郎。面对不费吹灰之力得到的官职“郎”,李斯并无多大兴趣,不久即以此为跳板借机说秦王成功,为客卿,成了最高统帅部的一名谋士、高参。
都说命运是自己掌握的,用在李斯身上更是一点不错。刚入仕途,在最高统帅部板凳还没坐热,李斯就遇到了宦海第一次严重考验。秦王因故逐客,非秦国土生土长的官员一律清退、驱逐。在这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听任秦王逐客,黯然回到风雨飘摇的家乡上蔡,李斯此生的政治前途则从此休矣。但是,日后能出任帝国丞相的李斯就是不同凡响,一篇流传千古打动了无数人情感理智的《谏逐客书》横空出世。确凿的证据,恳切的言辞,充分的论说,在秦王见到的瞬间,就似乎顺着血液流入秦王内心深处,深深打动了这位渴望建立一番惊天动地伟业的一世之雄。于是乎,已发文件作废,一切遵循随后的行文。李斯以一纸谏书把自己的命运和秦国的未来牢牢地绑在一起;不久即官升廷尉,掌握了国家的司法大权。
此间,心有疑忌的李斯,巧妙地赚来可能妨碍自己锦绣前程的同窗韩非;心神不安之际果见不利于己的苗头,随即设计果断无情地除掉政敌。随后数年,协助秦王扫平六国,遂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位极人臣。此时的李斯位尊权重,可谓荣耀至极。
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久,长男由为三川守;戍守京畿重地的大军区司令,自然炙手可热。李斯家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攀上了皇族,和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儿女亲家,想不成为朝廷里趋炎附势的大臣们溜须拍马、奉承巴结的主要对象,恐怕也不可能了。
试看,长男三川守因故回咸阳,借口祝寿蜂拥而至者熙熙攘攘,门庭车骑以千数。见此足以撼动咸阳人心、官场的场景,李斯似乎心有疑忌,深谙“物极则衰”;然而,已经陷入威力巨大的漩涡不可自拔的李斯,对此除了徒然叹息,已经无可奈何了。实际上,仍然是李斯内心里对权势的渴望占据着主导地位。此时若是断然罢手回家,与孩子们一起牵着黄犬、黑犬,不论出上蔡东门、西门,逐狡兔、捕野雉,定然其乐融融。如此这般,安度晚年,估计无虞。
然而,李斯此时已经身不由己。身处一人之下的高位,一念之差,整个国家则有天翻地覆之变。始皇帝死后的沙丘之谋,由于赵高的蛊惑,主要是李斯利欲熏心、贪恋权位,作出人生中的重大失策,这等于在奔向死亡的道路上又快马加鞭奔走了一段。李斯轻而易举地被心怀叵测的赵高绑上了贼船,欲罢不能。从此,似乎仍在一人之下,其实命运已经日薄西山,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首先是长男李由镇守的三川被“群盗占”,自沾污点便失去了说话的底气。形势在聚变,依附的旧主已归一抔黄土,却看不清形势抱残守缺。与其说李斯此时见天下大乱,心忧国家的前途未来,不如说李斯仍想在风雨飘摇中保住秦王朝这艘破船,以便稳固自己的地位,继续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事情已非李斯所想象、所左右。心急如焚的李斯积极奏事的忠心,却被奸邪的赵高巧妙地利用、耍弄,不知不觉彻底惹恼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弱智二世皇帝。若是此时罢手,或许未来还有苟延残喘的可能。似乎中了邪的李斯不依不饶,“上书言高之短”,反被脑子里零件不全的二世皇帝转告于高。最终,李斯被赵高所诬,下狱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司马迁老先生评价李斯说:“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一语中的。
当今那些犯了事的肉食者们在法庭受审时的表演,和李斯临终时的感慨似乎如出一辙。面对着庄严肃穆的法庭,正气凛然的法官,以及无数双群众愤怒鄙夷的目光,某些往日的肉食者们面色大惭,汪然出涕曰:“我一时糊涂,一念之差做了错事,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果真是一时糊涂、一念之差吗?
李斯死前的感慨是在失去了尊贵的光环、无尚的利益时,渴望苟全性命天真幼稚可笑的臆想,也可以说是死到临头时对人生最清楚的感悟。某些往日的肉食者们受审、临刑时的言行,表演也好,真情的流露也罢,不也是在失去了一切,面临牢狱之灾时的感叹吗?可惜,悔之晚矣。
其实,每个人脚下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也是自己走出来的。既有今日,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