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我生活的故事”征文】藏行随记(游记散文)
开首絮语,情韵悠扬
我犹豫了很久,才提笔写下这篇藏行随记。因为我怕自己拙劣的笔功与苍白的语言无法描述我眼中所见的西藏的美,无论自然环境和风景,还是地域的风土与人文。没有去之前我只凭借自己有限的想象力,去勾勒雪域高原的神奇,去臆想蓝天白云的和谐相依,去想象草原牧民们生活的自由与惬意,去想象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对宗教是怀着一种怎样的膜拜心理,一生都走在朝圣的路上。当我去过之后,我想我是真的理解了。
在旅途中我买了一本书:《天堂在左,西藏在右》,其卷首语这样写道:几乎每个人都愿意将西藏作为一生必去的目的地之一,更多去过的人,则开始了重回西藏的旅程。世界上很难找出一个像西藏这样的地方,在世界之巅尽情展现着自己的冰清玉洁,在冰清玉洁中又蕴含着一种神圣的炽热。虽然,到西藏的路很难走,虽然,每一个行者都必须经受高原反应的考验,但是,西藏依然那样的迷人,那样的让你怦然心动。
是的,去过西藏之后,你就知道把西藏比作天堂是非常确切的。这儿是世界的屋脊,是仿佛伸伸手就可以碰触到蓝天,攥攥拳头就能把白云握在手心的地方,难道不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吗?在这里,高耸的雪山与广袤的草原并存;遍地的牛羊与蓝天边的白云相接;星罗棋布的湖泊与肆意纵横的河流交汇;金色的油菜花与葱翠的青稞交错生长。这里不仅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里既有雪山、冰川,也有热带的雨林和高山的原始森林。大自然是无私和慷慨的,它给了西藏地球上所有温度带的动物和植物,只要你在雪域高原上行走,你一定会被陶醉在美景之中,并且得到灵魂深处的洗礼,现在请跟我上路吧!
失之交臂,布达拉宫
对于西藏的向往,源于对地域文化的敬仰。世界如此之大,祖国如此辽阔,每个地方都有其独具特色的美,更何况是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高原呢?而对于拉萨这座城市,我则更是充满了期待。它不仅是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处礼佛的圣地,是朝圣者心中的天堂。而“拉萨”的藏文意思正是“佛地”。
是雪域高原的呼唤吗?还是与西藏有缘?应好友之邀,我与女儿和另一好友一家三口,在经历了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来到了这片地理纬度并不高的雪域圣地,恐怖的高原反应竟对我们无能为力。当夕阳的余辉染色这座梦幻城市的时候,我走出了拉萨站。几位在藏工作的朋友正夹道欢迎地迎接着我们。他们打着红色条幅:西藏,欢迎你们!我们热烈相拥,他们为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嘴里说着藏语“扎西德勒”,意为吉祥美好!朋友不是藏民,却用藏民最高的待客之礼欢迎了我们。我们再次拥抱在这座举世闻名的佛地。
朋友们兴致勃勃地为我们一行接风洗尘,在一餐丰盛的晚宴之后,朋友特意开车绕布达拉宫一圈,让我们尽情欣赏布达拉宫的美丽夜景。西藏之旅,我曾数次留恋于布达拉宫前,欣赏它独特醉人的美。朋友告诉我,布达拉宫在拉萨相当于北京的故宫。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王宫,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
而夜幕下的布达拉宫,通透玲珑得如同仙气十足的蓬莱岛,又梦幻飘渺得如同玉皇大帝的天宫。我们立于布达拉宫广场,只见一座玉雕般的城堡依托庞大的山体岿然屹立,又仿似巍峨的长墙森然。中间还簇拥着一片红色的建筑群,显得气派又整齐,令人赞叹不已。看着我们兴奋的表情,朋友指着布达拉宫对我说:“告诉你,中间红色的建筑就是红宫,是当年松赞干布给大唐文成公主建的宫殿,而周围白色的建筑叫白宫。今晚先休息,留点悬念明日再来!”说着我们的车子驶向朋友早就预定的酒店。
在我的家乡齐鲁之地正是一年中最炎热之时,可是拉萨的天气却出奇的凉爽,不,应该说是温和吧。朋友告诉我,在西藏这个时节才是春末呢。可不,我们睡了一个温和而舒适的夜晚。第二天早饭之后,大家又不约而同地希望去看布达拉宫。由于没有预约布达拉宫的门票,所以只能再次从外观上去瞻仰它的风采与神韵了。不到八点,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再次在晨曦中与之谋面。
在拉萨,天空和地面就像是一对亲密的恋人,脉脉含情地深情对望,似乎随时准备着闭起眼睛倾情相吻,仿佛永远那么相看两不厌。在这儿,温暖明媚的阳光与蔚蓝的天空和雪白的云朵同生共眠,相依相偎。天空那么低,云朵那么近。早晨的布达拉宫沐浴在一片清亮中,虽然变换了夜晚的金壁辉煌,却也多了几分庄严与凝重。我发现原来气势恢宏的布达拉宫是建在从山脚到山的大半腰,山与城与天空与云朵浑然一体。那些城堡式的建筑就像镶嵌于山体,而绝不凌驾于山巅之上,这些建筑就像是山不可或缺的部分,被山体紧紧拥抱着,安心地坐卧于山的怀抱。城依着山,山依着天,仿佛那云朵不是在天上,而是长在山上。朋友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文字爱好者,他在西藏工作近十年,可以说是半个藏通了。为了尽地主之谊,他请了假为我们做起免费导游来。
朋友告诉我们:布达拉宫坐落于玛布日山,其海拔3700米,又叫红山。布达拉宫占地总面积为36万平方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主楼13层,高117米。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就其功能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地方,这便是白宫;二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殿,这便是红宫。
他还告诉我们:“布达拉”是梵语音译,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音菩萨所居之处。相传藏族吐蕃王松赞干布好善信佛,迁都拉萨后,经常在拉萨近旁的山上诵经祈祷,给这座山取名为“布达拉”。后来,松赞干布为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宫。当年所建的布达拉宫高9层,共有999间宫室,加上红山上的修行室共1000间。然而世易时移,布达拉宫饱受历代的雷、电、战火之劫难,历尽沧桑,破败不堪,仅存法王洞和主殿帕巴拉康。现在所见的布达拉宫是十七世纪以来重新修建的。
据史料记载,当时西藏称吐蕃,其首领松赞干布于公元7世纪初完成了对西藏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大统一之后,他定法典、造文字,被誉为法王。他不仅励精图治,而且还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他果断地与尼泊尔和大唐联姻,几乎同时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王朝的文成公主。正因如此,西藏与周边地区加快了交融。两位公主进藏,均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佛教也开始传入西藏。经过历代藏王的尊佛敬佛,佛教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后来有藏族王室出家,佛教的势力也逐渐渗透到王权中。再后来逐渐演变为政教合一的政权。由于佛教在当地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地位,也导致了藏族成为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
朋友还饶有兴趣地给我们讲了关于布达拉宫修建的一些轶闻传说。据载当时为了与大唐联姻,松赞干布派得力大臣禄东赞去求婚。禄东赞到达唐朝后才知道还有其他邻国也在向唐王求取文成公主。为此唐王出了几道题考这些使臣,优胜者才可以迎娶公主。这几道题目分别是:分出两端一样粗细的木头的根部与稍部;从有九曲细孔的玉中穿针引线;在五百匹小马与五百匹母马混杂的马群中分出母马与小马。这些看似刁钻的题目没有难倒禄东赞:他把木头放在水中,根据木头的密度大小分出了根与梢;他又把线拴住一只小蚂蚁,在玉的一端抹上蜂蜜,于是小蚂蚁寻着蜜的甜味帮他引出线端;他又把母马和小马进行分离和隔夜,第二天将小马逐一放出,每匹小马都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唐王觉得吐蕃使者非常聪明,于是又加试一题:使人把文成公主混在一群身材、装束和打扮都完全一样的宫女中,请禄东赞找出真正的公主。结果禄东赞毫不费力就找到了真正的公主。因为只有真公主戴了鲜花,引来了蜜蜂和蝴蝶围绕其飞舞。当时,唐王与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十分惊叹,认为能任用如此聪明之人的藏王一定更了不起,于是答应把文成公主许配给吐蕃王松赞干布。消息传到拉萨(当时称逻些),松赞干布立刻选址,下令修建红宫(后来经过历代达赖和班禅的修缮和扩建而形成了今天的布达拉宫的规模)迎娶文成公主。大约经过三年的施工和建造,红宫落成,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终成佳缘。这次和亲为后世汉藏两族的和睦与交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边听故事,一边行走在布达拉宫宫墙外的大道上,不时看到大批摇着转经筒行走的藏民,还有很多从远处“五体投地”磕着长头“走”来的朝圣者,心中不觉又生出一种油然的敬意。这种敬意不是来自对佛和教本身的敬畏,而是来自对这些教民无比虔诚信仰的尊敬。虽然我的心底对于他们对佛的这种敬意不以为然,但是在他们虔诚的行为面前,我的想法却显得有些猥琐与卑劣。据说这种朝拜是身敬、口敬与心敬的高度统一。其中有许多人带着他们一生的梦想,带着半生积聚的财富而来,只为把自己的积蓄献给佛,同时也把自己的余生献给佛。还有很多人,他们穷尽了一生都没有到达朝圣之地,因为他们死在了朝圣的路上。于是,他的同伴就会敲下他们的两颗牙齿继续前行,等到将来敬献于佛前。据说藏民这种虔诚的信仰来源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得到了佛家的照抚,得到了达拉和喇嘛以及其弟子们的吃穿和医药等方面的接济,因此他们一定要回报佛家。朝拜就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向往,他们死后都希望被天葬,因为那是佛家一种最荣耀的葬仪。
是的,虽然我还没有进入这座藏传佛教弟子朝拜的圣地,但我已经感受了这种虔诚和肃穆,仿佛自己的灵魂也已经被洗礼了一样。怀着一种最虔诚的期愿,我希望赶紧预约布达拉宫的门票,进入其中去零距离地瞻仰它,感受它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元素。想着想着,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如敦煌壁画的布达拉宫的墙壁,仿佛看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情形……
可惜,最终由于我们旅游计划的改变和回程的提前,我们的这次进藏竟然没能进入到布达拉宫,这也许就是此次西藏之旅最大的遗憾吧!不过,布达拉宫依然给我留下了无穷的联想和悬念,我想我还是会再去的,因为它值得我去瞻仰!
车水马龙,八廓古街
那天,围着布达拉宫转了一圈,朋友又推荐我们去拉萨的八廓街转转。早就听说拉萨的八廓街是世界上有名的转经路和重要的商贸中心,更是拉萨著名的老城区。听说那儿不仅保留了很多传统的藏式建筑,而且还有著名的大昭寺。于是,我们一行人就像当地人一样,悠闲地踏上了那片城区。因为朋友有业务要忙,我便和女儿与同行的姬哥一家三口打车前往八廓街。
在路上,出租车司机亲切地和我们交谈,聊拉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他说,其实现在拉萨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城市,有好多外省的人来此打工或者定居,促进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他说自己就是从河南郑州来的,已经在此做的哥十多年了。他还告诉我们,拉萨作为一个省会大都市,其消费水平并不比内地和沿海的一些大都市低,甚至还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地方,在这里挣钱和花钱都是很容易的。比如这八廓街是每个进藏游客都要来转转走走的。原来的八廓街只是围绕大昭寺的一条转经路,被称为“圣路”,可是现在已经扩展成了围绕大昭寺的一大片旧式老街区,包括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要转完这片区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边欣赏着拉萨城不同于内地的风光,一边愉悦地交谈。不一会,司机师傅就告诉我们:八廓街到了,可以下车了。
我其实是一个不辨方向的人。下了车,根据司机师傅的指点,我们过了一个安检口,算是进入了八廓街了吧。刚进安检门,我们就被两位热情的请求给编小辫的生意人叫住了,他们用普通话与我们打招呼,说给我们编藏式小辫子。俩女孩自然巴不得,就连我和姬家嫂子在他们热忱的说服之下也编了花花绿绿的藏式小辫。不得不承认她们编辫子的技巧十分娴熟,一小会就给编了满头的小辫,好看极了!自我感觉变成了美丽迷人的藏族女子。我们着一头小辫,走进了那游人如织、店铺鳞次栉比的八廓街。只见大街和店铺里熙来攘往的全是人流。其中有很多是当地的藏民,他们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和特别黝黑的肤色很容易被辨认出来,而更多的则是一些来自天南地北和五洲四海的游客。
特别喜欢八廓街的建筑,包括进藏时在路上看到的一些藏民的简单民居。总感觉这是一个追求细节和完美的民族,再简陋的房子其装饰也绝不简单,房子上所有的门和窗都是雕花与绘画的,没有随随便便和光光秃秃的。我想这一定与他们的佛教信仰有关。虽然我不知道那些花纹与图案的含义,但厚重的石墙上,镶嵌着不计其数的窗户,给人繁华之感。虽不多么高耸却林立有序的街区建筑,让我感受到异常的和谐与祥瑞,仿佛一切都与神秘的佛教有关,让人感到既神圣又庄严。我用手机不断地拍摄街区建筑和形形色色的人流。我喜欢这里平顶的建筑,厚重的砖石墙、装扮着精致图案、垂挂着流苏装饰的窗户,都是我所喜欢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