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知识型干部的楷模——朱如华(纪实文学·家园)
一
朱如华同志于1996年1月份,调任江苏盐城市响水县工作,历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长;2001年调离响水。朱如华县长是一位知识型好干部,在响水任职五年,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利用现代科技知识,为响水的科技提升、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1996年,是响水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当年8月份,县委、县政府成立科教兴县领导小组,朱如华任组长。在上级党委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他立足本职工作,努力推动响水的改革开放、科教兴县工作,迈好“九五”第一步。五年来,他多次带领相关人员赴外地考察,宣传响水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响水丰富的优秀资源,开展招商引资,为响水的科技事业和招商引资做了大量工作。他说:“为了响水的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是机遇。身为响水县的父母官,首先要为响水的老百姓着想,我们要抓住机遇,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招商气氛,让老百姓懂得招商引资,是改变家乡致富奔小康的战略,是富民强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的重要措施。
二
在朱县长的坚持努力下,响水的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1997年2月,响水科教兴县招商引资恳谈动员大会召开,朱如华县长作动员报告。动员会后三个月,大会邀请嘉宾260人,会议期间,洽谈各类国内项目194个,其中意向118个,成交76个,成交项目总投资15878万元(其中响水方8894万元,合作方6984万元)。难题招标及技术需求完成57个;建立科技协作关系64家;“四新”技术应用40项,内销总额45181万元;协议利用外资项目2520687万元;同年10月24--25日,盐城科技恳谈会召开,朱如华率响水代表团328人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代表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及企业洽谈项目151个,其中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力劳动,签订成交国内项目51个,三外项目13个,意向性协议82个。
朱县长根据响水的区域环境,提出大力发展浅水藕产业。在1998年首届“荷花节”暨经贸洽谈会动员大会奠定的基础上,以响水的优势招商引资。他说:“响水地理环境好,种质资源丰富,是种植浅水藕的理想基地。”于是他带领广大干群,认真分析浅水藕的发展趋势和加工品的销售模式。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99年8月,响水县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荷花节”暨经贸洽谈会。200多名中外来宾应邀出席会议,共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或意向性协议98个。其中投资项目67个,总投资3.61亿元,其中引进县外境内资金1.56亿元,境外资金1733万美元,获得贸易项目30个,贸易额1.53亿元,其中外贸112万美元。
如今,响水的浅水藕产业已推向国内外市场,为响水脱贫奔小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9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全年县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21.4%、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12.5%。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粮食总产达36.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增长6.9%,基本实现小康。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县工业在上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又取得新进展。完成工业总产值25.1亿元,增长25.5%。流通等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增长5.8%。全县初步形成各类市场37个,各类集贸市场年成交额6亿元,增长15.4%。大力发展合作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达1.5万人。在上海、南京等地,设立农副产品销售窗口20多个。完成财政收入1.02亿元,增长5%,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五年来,全县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非国有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300户,新增私营企业135户。全县企业改制率达98.9%。稳定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改革开始起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受到市政府表彰。其它,如在中专毕业生分配、退休转业军人安置、教师调配,实现了公开、量化、积分的办法,受到各界好评。
在全县基础设施建设中,朱县长用他的智慧和发展的眼光,为响水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大量安排。他说:“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我们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抢抓的意识。”为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他亲自抓,充分发动群众,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意义。他主动协调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多方面筹措资金,推进项目进展。为县城改造新建了10条大街小巷,新铺道路11.98万平方米,新增路灯52盏。新铺给排水道2.2万米。新增绿化、绿地面积9.8万平方米。新建房屋20.6万平方米,开发建设商品房1.6万平方米。各乡镇共拆除破旧房屋13.3万平方米,新建房屋38万平方米。新增绿地8.6万平方米。新装路灯355盏。新建公厕18座。乡镇共完成30余套示范街、住宅小区、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和10个小游园规划方案。实施乡村通达工程,新建县乡公路297公里,“村村通”基本实现。完成了首批12个乡镇23个行政村农村电网改造。改造低产田13.5万亩。电话、自来水工程,都有较大进展。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国科技先进县初步通过省市验收。并与扬州大学、中科院等8家院所建立了紧密联系。全县建科研机构达14家。实施科技项目74项,其中43项列入国家、省、市计划项目。标志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全县投入950万元改造28所薄弱学校、新建校舍2.35万平方米。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全县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超过300人,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居全市第四位。职中学生高考录取率居全市第一位。文化工作繁荣、体育工作走在全市前头。在省市体育竞赛中获43块金牌、29块银牌、33块铜牌。卫生城镇创建获得成功。无偿献血活动全面开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复垦、开发、整理土地1.5万亩。环保工作执行率100%。计划生育率达90%。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信访接待日制度、信访案件办结率100%。执行财务公开制度,保证工资足额及时发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继续深入,坚持依法行政制度化。开展“三五”普法教育,强化社会治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侦破大案、要案。对外宣传工作再上台阶,各职能部门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上述响水五年所取得的成绩,首先应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归功于上级领导部门的正确领导,以及响水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但响水人民不会忘记朱如华县长对响水的付出与贡献。用响水老百性的话说,响水的经济发展凝聚着朱县长的心血和汗水,他是响水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是响水人民仰慕爱戴的好县长。
三
朱如华出生于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合德镇条心村,父亲银行职员,母亲纺织工人。1962年响应政府号召,随父母下放农村。1971年招工在射阳县五金机械厂当工人。因他勤奋好学,于1976年考取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大学毕业后,他放弃留在大城市南京的机会,仍回射阳县农业机械修造厂工作。
在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工艺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技术科负责人和副厂长等职务。射阳县计划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合并后,成立计划经济委员会,他当选为射阳县计经委副主任,参与全县经济工作的筹划和调整。后调任射阳县建材公司总经理,并推荐当选为盐城市人大代表,也是全县最年轻的人大代表之一。1985年7月,朱如华调任射阳县纺织工业局任局长(纺织工业公司),并兼任射阳县纺织厂(“江苏双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1992调任射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5年改任县委副书记,主管全县农业、工业和经济工作。1996年1月份,调任响水任副县长,县长。
2001年调离响水,任职盐城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在盐城工作期间,他先后兼任盐城市招商局局长、盐城市人民政府汽车办主任等职。积极有效地参与了悦达、东风、起亚汽车的合资重组工作。
2003年初,任盐城市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常务);2003底兼任悦达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局副主席职务。组织筹建江苏悦达纺织科技工业园,并兼任党委书记,总经理、后任董事长等职。
2013年底,朱如华同志改任盐城市人民政府调研员,不再兼任悦达集团的职务。在职期间,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深得任地广大干群的好评。曾先后当选为江苏省第九届人大代表、盐城市第一届、第六届人大代表。
2014年12月,朱如华光荣退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他不图清闲,继续担任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盐城市纺织协会会长,继续为盐城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由于他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并担任上海华一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上海现代旅游合作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江苏复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大学EMBA同学会副会长、苏皖同学会会长等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