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赏读《赤壁之战》

编辑推荐 【赏析】赏读《赤壁之战》


作者:闫连军 布衣,2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60发表时间:2018-01-13 09:26:18


   以上是第五段。写两军交战过程和曹军惨败的情况。文中先写黄盖献计、诈降,再写火烧战船,最后写曹军败逃,表现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威力。这是本文故事的结尾,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至此结束。
   这篇文章,生动的叙述了“赤壁之战”的前后过程,着重表现了鲁肃、诸葛亮、周瑜等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他们的努力下,结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同盟,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决定性胜利,从而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同时,通过对此次战争始末的叙写,也给我们深刻地总结了有益的经验教训。它说明:战略正确与否,对战争的胜利有着决定的作用。弱者,只要能正确的分析客观形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进攻敌人的不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时时掌握住战争的主动权,就能一少敌众,以弱胜强。因此,“赤壁之战”也就成了我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役。
   本文有以下写作特点:
   第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本文叙述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牵涉到孙、刘、曹三个方面,事件复杂,人物众多,不好安排,但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结果写的很好,很出色。赤壁之战的前提是孙、刘联合,决策人是孙权和刘备,鲁肃、诸葛亮、周瑜是谋臣,起谋划,劝说的作用。先写鲁肃劝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再写诸葛亮为刘备劝说孙权联合抗曹,接着写鲁肃同张昭等降操派斗争,力排众议又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既而周瑜登场,劝说孙权坚持抗曹,最后,孙、刘兵合一家,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样,在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活动,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把人物和事件串接起来,事中有人物,人物中有故事,使得故事情节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第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不是平铺直叙地记述战争始末,而是把重点放在战前孙、刘的战略决策上,并且突出写了鲁肃、诸葛亮和周瑜的策划活动。对战争实况,却写的极其简略。“略”中又有“详”,如在交战时,黄盖的火攻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写的具体且详细。这就使文章取得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艺术效果。
   第三,用人物的行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中没有人物心理的静态描绘,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场景烘托,而是把人物放在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对话和相互关系,来加以衬托和体现,从而使人物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鲁肃的远见卓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周瑜的机智果敢,使读者历历在目。孙权志在图霸,又恐怕自身力量不足,因而一再动摇、犹豫,最后在形势所迫和周瑜等人的一再劝说下,才下定决心的思想性格,也鲜明生动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纵览全文,《赤壁之战》不仅是珍贵的,有价值的史料,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光彩夺目的,是宝贵的艺术财富,是值得学习的,深读细品,对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共 627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 《赤壁之战》赏析是一篇很好的赏析,作者从作品出处,及历史背景入手,介绍详尽,然后介绍赤壁之战初期初,追述战前情况。鲁肃闻刘表卒,故事的起因。进而又 分析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写军事形势逼人。一段一段进行分析,细致入围,紧紧围绕中心思想, 进,与操遇于赤壁。扣题。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应前文周瑜所言“必有疾病”。层层递进,步步按照军事作战的套路进行揭示,用于准确,深度原著。然后从三个角度再去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第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第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第三,用人物的行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环环相扣,语言流畅,内容丰厚。最后进行总结。看出作者逻辑思维缜密,用词准确,欣赏佳作,感佩才情。期待更多佳作,祝笔丰!【编辑:秋日枫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日枫红        2018-01-13 09:28:02
  欣赏佳作,感佩才情,祝笔丰!
回复1 楼        文友:闫连军        2018-01-13 09:55:29
  谢谢秋日枫红老师!编辑辛苦了!美按补充了文章的内容,为拙文添彩。问候老师,祝您开心快乐!佳作不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