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浅析李颀诗《古从军行》

精品 【赏析】浅析李颀诗《古从军行》


作者:萱草合欢 布衣,36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397发表时间:2018-01-17 16:05:27

【赏析】浅析李颀诗《古从军行》 例诗: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主要题材,内容颇广泛格调多高亢,或以写景为主或侧重抒情。本诗是盛唐诗人李颀的名篇,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边塞诗的写作特点。
   首先,说一下它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讽喻诗,简而言之: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具体而言是通过记述从军之苦,表达作者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通过战争结果得失的比较,表达作者的反战思想。
   全诗共十二句,分为三解,每四句一韵,一韵一解。整首诗文字浅易,无须多作解释。其实古诗词怕逐句翻译,如同原味果汁或牛奶怕经水稀释一样。以下,从诗的结构安排、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音韵效果等方面,说一说这首边塞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下面,逐解品读分析:
   第一解“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总体为赋,末句为比,比中用典。通过选取常见的边塞意象“烽火”“战马”“交河”“刁斗”“琵琶”等,借“白日”“黄昏”“刁斗”(即金柝,白天用作炊具,夜间用来报时。诗中取后意)衔接贯穿,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边疆战士几个典型的生活片段,记录了他们从早到晚单调而艰苦的军旅生活。其中开篇对仗,末句用典。用典句“公主琵琶幽怨多”(公主,即刘细君,汉朝第一位与乌孙合亲的公主)用比,以琵琶的弹奏之声类比风沙吹打在刁斗上的声响,既生动体现了边塞的风沙之猛,又巧妙引借了公主离开家国一路上的幽怨之情。声相近,情可通。古时男子从军或出于自愿或情非得已,此处用“幽怨”可见情属后者,而因何“幽怨”?下文作了交待。所以,这里的“幽怨”二字在感情上统领全篇,在结构上衔引下文。
   第二解:“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宕开笔墨,渲染环境,寓情于景。首句地域,次句气候,三句飞鸟,末句胡人,多层次全方面描写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同时,整解景物色彩使用暗色调,有利于表达沉重的情感。另外,遣词造句感情色彩浓郁,比如“万里”极言境域之广,“无城郭”“大漠”“野云”表明地处荒凉,“野云”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理解成乌云、愁云,“雨雪”旨在描写边塞的寒苦……这些词语都饱含着作者对边疆战士深切的体谅与同情。后面两句侧重抒情:“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由景及人,意在说明胡雁、胡儿尚且如此,何况汉军!缘此亦见无论胡儿抑或汉人从军作战皆非自愿。在这里作者使用衬托和复沓的手法,进一步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深沉的同情。
   这一解,通过环境描写阐述产生“幽怨”之情的外在因素,后面一解涌起波澜,揭示产生“幽怨”之情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第三解: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闻道”引出变化;“犹”,意料之外;“应将”,无奈之举。诗前面两解讲的是边塞战士日常生活的艰苦,而诗到这里笔锋一转,说的是玉门关拒入,将士们只准胜归不准败回。自古以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此不近情理之举,岂不令人怨恼!《孙子兵法》又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此诗描述的情景是不决出生死便不能结束战斗,这显然与兵家的最高境界背道而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战况描述,实则蕴含了作者沉痛的悲悯之情。后面两句以议论入诗。用“年年”接承总结,使战争的痛苦纵向加深;“空见”二字引出战争结果的比较。连年打仗其结果如何呢?战尸没荒野,蒲桃(葡萄)入汉家。无奈地叹息,无声地哭泣,对当政者穷兵黩武的强烈控诉。诗到这里,我们才逐渐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前面部分是此处的铺垫,对这样的战争,作者既觉得不值又深感不满,这一强烈的反战思想,直到篇末才充分展露出来。这种卒章显志的手法,使全诗上升了一个境界。
   前面,分解解读了这首边塞诗。总体来看,整首诗逻辑谨严,行文表意既逐层深入且又相互照应。叙事,不难写过程,而难于在过程中传递作者的感受;写景,不难取物象,而难于在物象间承载作者的情怀。李颀的这首诗,写景叙事句句含情,且感情深挚,感染力强,引人共鸣。另外,该诗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下面简单说一说它的音韵效果: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清代才子袁枚曾说过,七古沉雄,细读本诗,确合此语。在平仄的使用上,该诗可近似看作三首七绝组合在一起。中长古诗,诗间换韵者多,一般一层意思使用一个韵,这首诗除了换韵,每一句基本保持了格律诗整齐的声律,所以整体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其次,用韵换韵的特点:
   第一解,下平五歌,徵音,音声和缓,略带伤感。适于叙事间抒情。
   第二解用的是入声韵,入声,五音归为角,其声短促。这一解选用入声作韵脚,通过哽咽之声能够更好地传递悲沉之情。
   第三解,复回到平声,且用商音,音声和润。增强了诗的讽喻效果。
   再有,每一解首句的末字与韵脚同属一个韵部,使得整首诗语势更为流畅。
   此外,本诗还使用了双声和叠字,这也是古诗常用的写法。双声“刁斗”和“琵琶”在出句和对句中的位置相同,这样不但能够加快句中的节奏增强抒情的效果,还能够增加句子的对称美和音节美;而多处使用的叠字也不仅加强了语意而且增添了语音美。
   以上,对这首例诗说了这么多,我们知道,无论是情节结构的安排、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声韵的选择,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情达意。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诗词作品所传达出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更为强烈。有人说,凡能称之为好诗且被流传于后世的,其音、象、意必三者俱佳。李颀的这首边塞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想来也正因如此吧。

共 23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本文分层次解读了这首《古从军行》的抒情达意和韵律之美,高度赞誉其诗音、象、意三者俱佳,值得一读,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19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1-17 16:45:16
  分析精到且鞭辟入理的赏析文章,学习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秋日枫红        2018-01-23 14:13:39
  欣赏问好,祝笔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