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父爱如山(陪伴·小说)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取得天下一统,所有土地变“王”有为国有,朝堂上,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以皇帝为尊。他吸取前人教训,听取众人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命大将蒙恬带兵驱使百姓修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铁骑,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
秦始皇端坐于龙椅之上,俯视众臣,朝堂内外,山呼万岁,响彻寰宇。秦始皇笑了,笑容背后是孤独。自从他登基以后,很少听到抱怨的声音,无论大臣还是嫔妃都俯首唯命是从,不敢忤逆,他也就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但是,偏偏只有他最疼爱、最看好的儿子扶苏在他面前敢于仗义执言,他心里欣慰着,但总有一丝莫名的恐惧抓挠在他心头,总理不出头绪,他的恐惧感到底是从哪里来。
他也厌倦了战争,他不敢想想自己死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他惧怕死亡,他就派人提炼仙丹妙药,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巡游天下时遇到了方士徐福,徐福说茫茫大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有仙人居住,过着天长地久、无病无苦的极乐生活。他听信了徐福的话,遣派童男童女五百带着贵重的礼品同徐福一起入海寻找深山求长生不老之药。为了博取秦始皇的欢心,大臣们四处寻找方士,侯生和卢生炼丹非常有名,就这样被招进京城,他们受到秦始皇亲自接见,天恩浩荡,赏赐颇多,却没能找来长生不老的仙药。大秦注重法制,如果不能按时交上仙丹,必有重罪。侯生、卢生自感性命堪忧,因为他们发现秦始皇长期吃丹药,性格变得暴躁,如果等到秦始皇醒悟过来,他们的骗术被揭穿,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他们突然一夜之间消失于京城,开始了逃亡生涯。秦始皇闻听龙颜大怒,交由御史台抓拿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
四海升平的后面其实危机四伏,这江山是靠武力征服所得,六国遗族蠢蠢欲动,各国百姓还未心悦诚服,有些地方势力根本不把郡县官员放在眼里。可是这一切,谁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呈报,那是在挑战皇权的威严。可就有一群儒士忍不住了,他们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酒后相互讥讽、评议皇帝偏信方士之言,导致大动土木修建阿房宫、皇陵,他的性格更加暴戾。说时痛快,酒醒后突然害怕,一旦有人报告,这项上人头可就保不住了,慌忙逃亡而去。果然,真有人报告了秦始皇,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迁怒于天下儒生。儒生们熬刑不过,只好彼此胡乱告发,积案如山,这不是明显地挑战秦始皇的底线?秦始皇相信法家,遵循依法治国,所以,这些可怜的儒士做了化肥,活埋入了土中,更倒霉的是,那些书有何罪过,通通拿来烧毁,一些孤本从此没了踪迹,好多历史就此断层,没有了考证。
一向信奉儒教的公子扶苏坐不住了,他在朝堂之上公然反对父皇焚书坑儒的举措,他慷慨陈词,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六国百姓也未心悦诚服,陛下听信方士之言,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而儒生们手无缚鸡之力,常常诵读并效法圣人的言论,今陛下偏听谗言,不追究方士之责,却用严厉的刑法对付儒生,儿臣担心天下会再起刀兵。望陛下明察!
秦始皇闻言五味杂陈,心想,儿啊,你真是糊涂。只有为父扫平四海,统一天下,将文化垄断为我所用,尤其是这些儒士,干涉朝堂之事,胡乱制造舆论,颠倒是非,若要不杀杀他们的威风,要让他们煽动百姓起来造反,那还了得?再者说了,你生性怜悯,体恤众生,就让为父做恶人吧,将来你接了皇位,实施仁政,天下臣民还不对你感恩戴德吗?你个臭小子,别人都不说,你跟着起什么哄?
他还正在沉思,就有李斯等大臣出班奏曰,我大秦帝国之纵横南北,击百越,逐匈奴,修驰道,建长城,一统天下,那些儒士无中生有,目无法度,皇帝的处置英明至极。
公子扶苏不依不饶,据理力争,丞相说得有理,正是大秦南征北战,劳役使用频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能偏听偏信道家方士之言,不能仅仅依靠严酷的法家来治理国家了。需要用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来教化百姓,儒家学说更符合民意,望陛下三思!
以丞相为首的李斯等人还要陈述,秦始皇已经怒目圆睁,一拍龙椅站了起来,像不认识自己儿子似的审视着扶苏,你满口仁义道德能顶什么用?能给我换来大秦如此大的江山?这江山是靠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不是你在这儿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就能解决问题。
扶苏还要争辩,秦始皇大袖一挥,退朝!
秦始皇回到宫中,左思右想这孩子还是缺乏锻炼,你看刚才身为公子的他竟然没有人附和说话,他与大臣的交往还是比较少,没有可靠的大臣辅佐怎么做皇帝?再说了,他没有经过战争血腥的洗礼,不懂的老百姓怕的是什么。什么仁、义、礼、智、信,狗屁的道理,看来还需要再去军营磨砺一番才能继承大业。再者说来,今日在朝堂之上他也实在让朕下不了台,派出去避避风头也好。
于是一纸诏书将扶苏发落出京,到上郡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做监军,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匈奴游牧民族入侵。
扶苏不敢有怨言,他知道大将军蒙恬的军队是一支虎狼之师,除了防御匈奴之外,从地理位置上看,还拱卫着京城的安全。秦始皇把三十多万人的军队交于扶苏监管,即使朝中有变故,手握兵权的扶苏还有什么可怕的?可见,秦始皇对公子扶苏怒中有爱,贬斥中又有重用。然而,公子扶苏没能完全理解父皇的苦心。他到上郡以后,与人相处善为先,和大将军蒙恬共事从不以公子自居,两人关系融洽,与其他士兵合作的也非常和谐,兵士们都无怨言,甘为扶苏驱使,虽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此时,蒙恬的弟弟蒙毅在秦始皇身边为郎中令,是他最亲信的大臣之一。蒙恬掌管军队,而弟弟蒙毅在政治上支持,有此兄弟二人扶助,秦始皇自觉后事无忧,也就不急于立太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游天下。到达琅琊台以后,听信方士之言,说有鬼祟作乱,使得长生不老之药一直找不到,需要到大海中斩妖除怪。秦始皇信其言,就带人乘船到烟台射杀大鱼,他是北方人,在舟船之上就有点不舒服。射杀大鱼之后,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他们沿海西行,准备踏上回都城咸阳之路。当年七月,秦始皇一行抵达平原津,更觉身体昏沉,就找人卜卦,结果是有北方的山鬼作祟。这样的事情最好是由最信任的大臣办理最好,性命攸关啊。中车府令赵高这样说。按道理,应该是由胡亥代父前往最为合适,可是这一路行来,秦始皇对胡亥失望透顶,于是,秦始皇急派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县替自己祭祀名山大神,祈求祛病除灾,蒙毅领命而去,谁知这一走,就葬送了大秦的大好河山。车驾渡过黄河到达沙丘平台时,秦始皇病情急遽恶化,不得不停了下来。秦始皇隐隐有种不祥之感,在车马行宫中口授遗诏,扶苏即刻将兵权交于大将军蒙恬,速速回咸阳继承帝位。中车府令赵高亲手书写完毕,命人将遗诏封好,可惜,遗诏还没有等到使者送出,皇帝驾崩。赵高便将遗诏扣下不发,把胡亥叫来说,皇上已殁,没有任何赐封,只有一封遗诏给长子扶苏,长子扶苏有蒙恬支持,他到咸阳以后,必为皇帝,而公子您连尺寸的封土都没有,你说该怎么办?胡亥问计丞相李斯,李斯已被赵高恐吓,说,那日在朝堂之上可是你我二人与扶苏公开叫板,他要执政以后,必然会降罪于我们,到那时悔之晚矣。于是,李斯也同意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秘密伪造一封诏书,以秦始皇活着的语气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杀谢罪。可惜,蒙毅尚在去往代县的路上,还在祈祷秦始皇病体早日康复。
赵高怕蒙恬识破他们的诡计,车驾不回咸阳,而是改道继续北巡。秦始皇车辇行宫中暗藏可靠宫人,模仿秦始皇照常批复地方呈上来的各种奏折。然而,当时正是夏秋之际,尸体没几日就开始腐烂发臭,赵高命人在车上装载百余斤干咸鱼,避免人们闻到产生怀疑。
赵高假称秦始皇的名义派使者到上郡给扶苏宣读诏书,语气如同秦始皇一样冷酷、决绝,甚至有怀疑扶苏勾结楚国昌平君谋反的迹象……扶苏心想,原来父皇是因为母后是楚国人而怀疑我啊,既然这样,我还是死了让父皇放心一些。他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
大将军蒙恬急匆匆赶来阻止他,蒙恬说,陛下如今巡游在外,太子未立,你我率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护卫都城,这关系天下安危,可见皇上对你我二人的信任。而今就听使臣一席话,公子就起了这种念头,谁能晓得这是不是有人从中作梗,耍的阴谋诡计呢?我建议公子面见皇帝,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扶苏看了一眼咸阳,问了一句,郎中令蒙毅可有消息传来?蒙恬摇头。使者跟来说,皇帝信法,公子信儒,势不两立。儒家倡导孝,公子若要违背皇帝旨意,岂不成了不仁不孝不信之人,还谈什么儒家学说可以兴国呢?扶苏绝望地对大将军蒙恬说,我来上郡多年,父皇从未给过勉励之辞,今父皇决心已定,要儿臣去死,何需请示!
说完,扶苏拔剑自刎,自以为从此解脱,他临死都不知道,是父皇如山的父爱害死了他,也毁了大秦的江山,致使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