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用我一颗真心,育人间桃李(陪伴·随笔)
用我一千个日夜,等待石头缝里开出的花
2013年,我接手五年级,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验证我的作文教学。结果与我的意料惊人地相似,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提高,能力也在两年之中得到大幅提升,优生一样,后进生也如此。余芷仪、詹文杨、方镜艺等人,原本视作文如猛虎,到毕业时也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语言生动、中心明确,至少四百字的文章能够轻松完成,我也算功德圆满。六年级毕业考时,班上的成绩不好不坏,这也证明了作文必须厚积薄发,需要等待三四年的时间,方能看到结果。正如缺水少土的石头缝,我们辛苦去埋下一棵种子,等待一千多个日夜,那芽才会慢慢萌发,绽放绿意,探出脑袋,欣喜地看这个世界。
2015年,我接手四年级,按照惯例,我带这批学生应该会有三年,直至六年级毕业为止。有三年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夜,正好大展鸿图。开学第一个星期,我就在班上宣布从第二周起,每周出一期班刊,每期依字数,选十几篇不等,每篇发放稿费二元,纸上写的。稿费可兑换同等价值书籍。
第一个星期,我布置学生写作文;周末,我从六十多篇中选出十几篇不错的文章,花了二个多小时,输入电脑,并进行修改。学生的文章中难免存在不少错别字、病句、结构混乱等,不能给学生引上歧路。因此,班刊选用的文章必须是佳作,至少是鲜有毛病的,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启示的。排版、配图、打印,每个环节精耕细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第一期班刊发行,定在星期一,升国旗之后。我公布选中的名单,学生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宣布完毕,我用激情的语言赞美文章的优秀,让学生热烈鼓掌,大声喊出小作者的名字,并发放稿费。小作者们非常激动,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张张小脸掩藏不住兴奋,眼睛里都快要开出花来。看得出,效果绝佳。下课后,我把班刊张贴在教室里,前后各一张。学生纷纷挤到前面,抢着一睹为快,把前排的桌子都要挤倒了。
班刊发布的同时,我每两星期在班上举办一次征文活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稿费从优,一等奖5元,二等奖4元,三等奖3元。为了保证公开、公正、公平,我一般不参与打分,或全班同学作评委,或选出部分优秀同学作评委,当场投票表决,票数最多者为一等奖,依此类推。获奖的同学均乐开了花,其中的快乐不言而喻。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把学生按作文水平高低分为ABCD四组,A组稿费高些,D组稿费相对低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部分作文高手垄断获奖,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奖,都有可能被奖项砸中,从而产生写作的持续劲。
如此做,因为我知道,作文教学最讲究兴趣。有了兴趣,一切都不是问题;没有兴趣,所有的都是扯淡。如果通过我的班刊和征文能够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兴趣,给他们长久写作的动力,那么作文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语文成绩必不在话下。
世上没有一条路是笔直的,没有一件事是顺畅的,其中的艰辛与困难也只有自己知道。评奖简单,学生投投票即可。班刊则是一件难事,且不说费时费力费钱的排版、配图、打印,也不说劳神劳心的修改,单说输入电脑一事,就让人头痛不已。我原来的打算是交给学生家长,让他们输入电脑,发到我邮箱,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我的工作量。现实是残酷的,优生家长都大大配合与支持,只要我一交待,他们立刻发,而且许多人在我没交待的情况也主动发,如郑允、俞纯悦、吴江勇等。后进生就糟糕了,好不容易看到他们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本想大大鼓励一番,家长却不配合,交待学生回去找家长发到我邮箱,结果是沓无音讯,眼睁睁地看着好机会付诸东流。我算是看透了,学生之所以优,是因为家长优;学生之所生后进,是因为家长后进。
作为一个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孩子,总不能只顾着一群优生,不管后进生。家长不愿发,怎么办?我只能又枯燥地坐在电脑前,将许多学生的文章输入电脑,再刊登在班上,发放稿费。许多时候,我真的想放弃,特别是大冬天,看着外面的阳光灿烂,自己却守在寒冬的阴冷处,为了什么,换来了什么,恐怕是一个老师的责任,一个为人师表的良心罢了。因此,我还在坚持着,不放弃。
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是稿费。我给学生承诺,稿费虽写在纸上,但可以买书。本想自己捐赠十几本,抛砖引玉,再通过家长捐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个学期的开学之初,我曾经在家长会上宣扬此事,让有能力的家长捐上几本。后来我收到了多少呢?说起来,真不好意思,仅仅五本,价值八十元人民币而已,九牛一毛,杯水车薪。单单一个学期,我给学生发放的稿费就达六百元。接下来,还有五个学期,缺口不止一点点。不过,我想好了,待到山穷水尽时,大不了把自己家的书全扛过去,总能撑过去。
不管前方的路如何艰难,不管未来的困难有多大,我得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只要自己永不言弃,无愧于天地,那么一千多日夜后,我相信,石头缝里也终能盛开出美丽的花。
一个人的家长会
9月28日,学校召开家长会,我作为班主任列席参加。期间,我站在台上说了许多,有学生的表现,有对家长的期盼。恍惚间,总觉得那些话是对自己说的。因为我也是一位家长,我也需要被人好好点醒。
在台上,我大谈特谈家教的不可缺失性。试问自己,这方面我做得如何?工作中,我算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多年的教育生活,已见多不怪,加上现代教育的逼上梁山,打骂已成了遥远的记忆。即使有时生气,对于学生也最多罚站、罚蹲而已。但对于女儿,我太缺乏耐心,喜欢大喊大叫。作业上,女儿问到我,一遍,我认真讲解;两遍,我有些火大;三遍,我怒发冲冠。一顿怒吼后还不许哭,越哭越骂,越哭越打。她是小孩子,难免有犯错之时,我从无和颜悦色,而是拿着眼睛狠狠地瞪。瞪得她胆战心惊。仿佛她是我女儿,想怎么教是自己的事。岂不知那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为人父母的更多关爱。
拿着话筒,我告诉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学习、生活有着莫大的帮助。反思自己,做得怎么样?我是教师,算半个文人,懂得一些培养阅读的方法,但懒于实施。讲故事,不愿意,总替自己找借口:工作忙。新华书店,本是应该常去的地方,哪怕不读,感受一下里面的氛围也好,只是又觉得时间不充裕。那就买点书吧,实体店买太贵,网上买无法挑选。这些都阻止了女儿阅读列车的前进。虽然,家里书籍还算充裕,虽然也逼着女儿每天看半小时书,只是这兴趣依然如天边的云,一直没有触摸。
在黑板上,我写上:检查作业不如检查书写。书写是一个人的脸面,代表一个人的学识与尊严。书写端正的同学,习惯一般都好,成绩也不赖;书写差的人往往“懒”字当头,似农村的野菜,上不了桌面。面对书写,绝不可忽视。每一次都让孩子写好,才能做小事做起,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女儿总体而言,书写还过得去。二年级的孩子,写出的字清晰端正,笔划均匀。只是有时候,她记得玩,书写就不像样了。我看看天色,夜幕已走到了天边,让她重写,回家是不是太晚,电视还赶得上不?于是乎,我来上一句:“这次就算了,下次再这样,必须重新写。”女儿一听,如释放的鸟雀,兴奋异常。殊不知,我该做的是,没得商量地让她重写,不论多晚,不论电视剧。放纵一次就有二次,三次也接踵而至,这口不能开。
孩子是应该自立的,她能够动手的事,家长不能代劳,而应该让他们自己慢慢学会,可以教,可以等,可以帮,不可以替,这是准则。女儿今年八岁,扫地、洗碗、晒衣服之简单事,她该做了。我这个父亲放手了吗?答案是各各一半。洗脸、洗澡、整理书包、削笔,她自己做。扫地,她没拿过扫把;洗碗,好玩干过两回;衣服,脱下来都不成样子;晒衣服,有点危险,一直我做……我还没真正放手,没让她彻底自立,这是不该的。
……
那一个个瞬间,那一条条道理,那一次次谈论,我既是老师,也是家长。既是对家长的谆谆教诲,也是对自己的循循善诱。这是五(8)班的家长会,也是我一个人的家长会。
永远的六二
2013年9月,开学的钟声敲响。教师大会上,校长宣布我接手五年级,心中虽有所不甘,毕竟我的想法是三或四年级,但总胜过于年年固守毕业班,至少可以缓一口气,避免被憋死的可能性。
走进办公室,同事们都说,这个班好,没有差生,没有调皮生,60分以下的几乎没有,不服管爱闹事的也没有。听了之后,多少有了些安慰。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最怕事多,一天到晚可以忙到你焦头烂额。
接手后,情况真如大家所说。原来的李老师很严厉,她的余威还在,学生习惯于她的管理,所以都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及时完成作业,小打小闹有,大事大非没有,带得还算轻松。
我的教学理念与李老师完全不同,我是个爱与作文打交道的人,却不爱抓后进生。从第一个学期起,我就大力实施我的作文教学,既办班刊,又搞征文;既发放稿费,又颁发荣誉证书。稿费虽是一张纸,上面写了一元或两元,但我承诺,可以兑换等价书籍。为了不使稿费落空,我在家长会上大力宣传,号召家长捐书。经过努力,效果显著,学生对于作文的热爱空前高涨,能力也水涨船高。前后历经三个学期,我的班刊共发表433篇,除插班生外,学生至少五篇,发放稿费八百余元,发放荣誉书几十张,奖励人数将近全班三分之二;在县级及以上报纸发表作品17篇,位列全校之冠。虽然在最后一个学期,迫于教学压力,我无可奈何地回归应试教育,因为我知道,作文能力的提高是隐性,决非显性,短时间没有功效,我这样做只能给别人做嫁衣,但我无悔,因为我对得对得住自己的良心,问心无愧。
在班级管理上,第一个学期顺风顺水,第二个学期伊始,我的宽松教育已让学生熟悉。他们熟悉我的习惯和性格,也知道老师最多是苦口婆心地说,没有其它的方法。打架事件开始发生,主要集中在两位打篮球的单和宋上。这两个家伙入选篮球队,有了共同的爱好,结成一个同盟,爱惹事生非,且愈演愈烈。其中一位经过我沟通家长,双管齐下,效果好多了。另一个则不同,除了在学生中屡屡动手外,还对老师动口动手。学校曾经有两个老师被他气得脸红脖子粗。我找来家长,商量对策,无奈效果甚微。奇怪的是,到了毕业前,他的打架次数呈直线下降,整整一个月,几乎没动过手,是教育起了功效,还是他幡然醒悟,一切未知。
班上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如张,如方,如胡。许是家庭教育的关系,这些人或懒得出奇,或好动成灾,或丢三落四到达极点,习惯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系列的毛病。他们的座位底下,永远是垃圾成堆,坐得依然坦然;上课时没有一分钟坐得住,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去打扰同学;今天忘了做作业,明天忘了带作业,后天干脆连书都不见了。对于他们,我曾经处罚,罚他们站,甚至拿鞭子敲他们的屁股,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还得下一任的老师继续潜心教育。
班上也有一些好孩子,我个人比较喜欢。我不是个专爱学习好的老师,而是喜欢品行端正、为人礼貌的孩子,尽管某些同学成绩不好,如余。她的成绩在班上算得上倒数,但规规矩矩,从不犯事。成绩好的,像程,像王,像洪,是这方面的典范。洪有老远见到我,也要绕过来喊一句老师好;交待王做的事,他从不推托,脚踏实地做好。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学习讲的是天份,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强迫也无用,但品德的培养却关系一生,与未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希望这六十六位孩子能够懂得这些道理,从而奉为典范。
当然,所有的孩子都集优缺点于一身,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板。如程,这个女生很乖巧,也很听话,但从不发言,几乎看不到她说话,性格偏于内向,提问她,她的声音也是小小的。这不适合于潮流的发展。比如吴,比如汪,成绩没话说,当个班干部,也能够兢兢业业,只是有点疯,有点疯婆子的嫌疑。这种性格偏于外向,极易被外界干扰,接受好事物快,接受坏事物也快,望她们把握好度。
班级的纪律尚来较差,从几个数据可以看出大概,两年来文明班级得到的次数为零,损坏课桌凳多,大拆大补三面,小伤小痕不计其数,大洞小洞难以计数,都是学生用圆规钻出来的。我曾说罚人民币,每个洞照数,两元一个,那终究是说说而已,吓唬学生的。他们我行我素,照样不亦乐乎。有人说,纪律与成绩是孪生兄弟。两者同生同长,同消同退。的确,习惯很重要,管理也很重要。我明白这个道理,但我除了懒以外,我总认为,孩子还是让他释放天性,回归童真为好。如同我对于差生,我觉得死死地抓住不放,他的成绩固然有所提高,但你管得了一时,管得了一世吗?警察能救的只是一时想不开的人,而不是执意求死的人。或许这只是个借口而已,为我找个开托的理由。我得承认,我是个不称职的老师,没有管教好我的六十六个孩子,我要做出诚恳的道歉,表达出我的歉意。对不起,各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