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有缘相聚官护山(散文)
临朐县境西南群山连绵,水清山碧,林壑尤美。出县城西南行20公里许,有山曰官护山,其景区曰官护山景区。四季皆景,秋日最美:漫山红叶,层林尽染;柿子满树,玲珑金黄;格桑花开,粉红娇嫩;层次分明,多彩多姿。景区始建于2015年初,人多不知,两年之间,声名鹊起,名闻海岱,游人如织。
官护山古已有之,此前名气较小,即使是临朐人,知者也不多。与东镇沂山、嵩山、石门坊,还有与临朐县名相关的朐山等相比,名声略逊,知其为何称官护山者,更是寥寥。
官护山为临朐县唯一。明正德六年(1511),临朐知县雷启东首倡官府保护此处山林,故名此山为官护山。清康熙十六年(1677),知县廖应召出示告谕,“严禁于官护山樵木采伐”,并遣差役重立界石,划定山域,制定文约,严加保护。立石碑两幢,一幢为“官护南山一座”,另一幢镌刻护山文约。
我知道官护山,是因为临朐县电视台的《发现临朐》栏目,其中有一期专门节目介绍官护山,由五井镇许老师介绍的,留下一些模糊印象。以后因事从官护山旁走过,并未进山,不觉有奇。2015年,微信刚刚兴起,有朋友在微信圈发了几幅花的照片,甚为好看,颇为眼熟,一时想不起什么花。问之,答曰格桑花。以为其到西藏去了,却说是五井官护山的,颇为惊奇。向以为格桑花系藏族地区独有,如哈达一样代表吉祥圣洁美好,没想到临朐竟有此花,想来临朐山清水秀,适宜植物生长。
闻之既久,向往之心日增。偶一日,有朋友拉我进一朋友圈“官护山风景区交流群”,因我微信公众号转发过几篇官护山的文章,得以结识一些朋友,其中就有官护山景区的钟经理。虽然并不认识,但钟经理热情相邀到官护山游玩,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深冬时节,跨入腊月。一日,钟经理又相邀前去,工作到临近中午时,才出发前去。到了之后,一看钟总所邀之人都认识,有摄影的、写作的、搞公众号的,均为领先或突出者,可谓群贤毕至。
钟经理是第一次见面,比想象中年轻,看上去也就三十岁左右(后来知道四十来岁),中等身材,偏瘦、精干、热情。其侃侃而谈,介绍了景区的情况和一些下步的设想。景区所有投资没有一分是借款,没有一分是贷款,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一项建设都深思熟虑,既追求效果,又讲求实际。从谈话中可以体会到,钟经理是个脚踏实地,敢于创业又不喜张扬的人。事实证明,这种经营理念是可取的,游人年年递增,效益快速增长。梦想与现实结合,成功几率高,梦想一口吃天的人,成功的机会极小。一个干事创业的人,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思路非常清晰,目标非常明确,措施非常具体,步骤切实可行,肯于脚踏实地,干起事来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7年,官护山游客近20万人次。在场的各位也都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气氛十分融洽。
这次小聚,时间虽短,但相谈甚欢,是志趣相投之人,谈论兴趣相同之事。怎样把官护山建设的更好,宣传的更好,是谈论最多的事情。非常同意陈君的看法,不要把眼界放低了,要站在高处看问题,宣传官护山就是宣传临朐。
一地知名闻名于外,或是因为一件事,或是因为一个景点,或是因为一个名人,或是因为一篇诗文。岳阳楼因范仲淹名扬千古,醉翁亭因《醉翁亭记》流传至今,景阳冈因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人熟知。亦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让国人记住秦池,记住了秦池,也就知道了临朐,亦如今日之国人知道了八岐山、花园河,知道了八岐山、花园河,也就知道了临朐。同样的道理,宣传了官护山,就是宣传了临朐。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世上之人,多数既算不上仁者,也称不上智者,但喜欢山水者,为数众多。游山玩水,有人喜欢独行,有人喜欢从众,各有所爱。出行最重要的是心情,以三五人最佳。而同行者,除家人之外,当以志趣相投者为好。有的人性格不好,路遇堵车或者其他情况,或破口大骂,或喋喋不休,甚至大发脾气,与这样的人同行,不会快乐。因为出门在外,很多事难以预料,且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能想办法则想办法,没有办法便顺其自然,换个角度看问题。一次,与朋友去冶源拍照,同行的另一个人,上车不久就说共产党怎样怎样坏,应该立刻下台之类,好似有深仇大恨。他是一个企业老板,有些资产,员工不少。我实在听不下去,与之辩,直到拍摄点,我未说服他,他亦未说服我。拍摄完回城里,一路未再与其说一句话,真应了“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有这样一种人,有一官半职,假日里到景区游玩,拿拿架子摆摆谱,动不动要景区负责人陪同,负责人不能或不便陪同,便大动肝火。在单位谋其政是必须的,到民间摆官位,岂不是太看得起自己了。不忘初心现在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了,登的山再高,临的水再深,也不要忘了出行的目的。
冬天快要结束了,春天即将到来,官护山景区生机暗蕴,春意萌生。待来年春暖花开,再来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