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湖口记(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湖口记(散文)


作者:汗漫 童生,89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08发表时间:2018-01-20 11:49:10

【流年】湖口记(散文)
   在鞋山顶峰眺望,隐隐可见庐山的轮廓。自然会想到山下湖边隐居耕作的陶渊明。在“草盛豆苗稀”的窘境中,他依然相信“力耕不吾欺”。其诗屡屡出现“一只归鸟”的意象。他本身就是一只归鸟。
   陶渊明当年任职的彭泽县所在地,就位于今湖口境内文桥乡的一片田野。陶渊明曾经开凿的“洗墨池”、建设的“玩月台”,均无迹可觅。晋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十一月,督邮来县视察工作,要求陶县令束带拜见。陶渊明就叹出名句“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还乡,写出名篇《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江左高文”——长江左岸之高文,同样影响右岸、光裕后世。那一个督邮有功了,逼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隐者、一只伟大的归鸟。
   陶渊明叙述:南阳人刘子骥慕名来访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武陵渔人进入其中的路径,只能郁郁而归。我也是南阳人,比刘子骥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桃花源,只能由其自己来建立,无法借光或分享。
   苏轼来湖口、登石钟山,自然会想起曾经生息于此地的陶渊明。陆游说:“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在一路向南的流放途中,陶渊明成为苏轼的精神支柱。黄州期间,他把自己在东坡上躬耕,与陶渊明还乡劳作相类比,“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对陶渊明的诗品、人品无限倾慕,与陶渊明隔代唱和。其《和陶西田获早稻》一诗,有“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一句,我尤爱。
   陶渊明诗曰:“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苏轼以及宋代朱熹、范成大,都是陶渊明所预期的后生。正是在宋代,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此前,华丽文人们对朴拙的陶渊明一直忽视、轻视。或许是因为,宋代以后,士大夫们在危境中难以自治,才终于想起陶渊明的“挂冠”和“转身”。
   美籍俄裔诗人布罗茨基屡屡以自己的文章“取悦一个影子”——奥登,“求爱于无生命者”——哈代、弗罗斯特、奥勒留、贺拉斯……苏轼同样试图以自己的言辞与行动,来取悦异代前贤陶渊明一个长身玉立的影子。反过来,陶渊明也在求爱于暂时尚无生命迹象、已经萌动于空无之中的后世知音。取悦或求爱,只能跨时代、越生死,显得何等孤绝。一直被忽视、轻视的陶渊明,对来世传诵他的声音、鸟声,有信心——这其实也是对汉语的前途抱持信心。
   柏拉图对“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困难的。”好像读过苏东坡的上述诗句——美景是困难的,需要寻觅和坚守;美人是困难的,只有时间能够克服;美好的语言是困难的,一代代写作者耗尽墨水和白发,次第建设一条永远无法完工的修辞之路——那其实也是一条人类命运之路。从陶渊明、苏东坡到柏拉图,美好的景色、人物、言辞,一概出自艰难世事。我喜欢这样的句子、这样的人,像喜欢庐山下、鄱阳湖边、西田里那一株又一株在风雨中渐渐沉实的稻穗。
   在鄱阳湖中央,在鞋山上,看不见陶渊明的西田和稻子、东篱和菊花。但惊看半山白!半山的草,很绿,异乎寻常地绿;半山的树,却白了。没有下雪,为何白?原来,鄱阳湖上的水鸟把体内鱼虾,消化、空投成一种“雪”——微臭,成为本地一景:“神鸟降雪”。那微微臭的“雪”,降到草叶上就颤动几下,落入泥土,滋养草根。降到树枝上,就白了。在不能随地大小便、处于种种藩篱内的人类头顶,鸟,有理由保持一百米以上的高傲。
   在衣服这一小笼子内,我自卑,仰望。
  
   六
   小说家马原似乎也像“一只归鸟”。
   八十年代,他在西藏写了《冈底斯的诱惑》,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版的马尔克斯。但他那时还不知道马尔克斯是谁、魔幻现实主义是什么。之后,移居上海,任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讲小说和电影,生一场险恶的病,与新婚妻子去了云南高原一个村庄定居。他大概不适合低海拔、人口密度大的生活。在高原上的清新空气中,他爬山、种地、开车去镇上购物。一群孔雀、鸡、狗、鸭子和孩子围绕他,也充满起飞的冲动和可能性?一年后,身体竟渐渐好了。奇迹。
   在鄱阳湖上船舱里,马原讲云南生活。我调侃:上海可不允许一个人这么放肆,姓马也不能这么放肆,只能喜欢斑马线、马戏团,周末可以捅一捅公园里的马蜂窝。他笑了。“一个人渐渐放大,他用自己的脸保存了童年。”这句话,与我所拍的马原沿一条小路渐渐走近的九幅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后,点赞者云集。马原喜欢这句话。在我的日常生活环境里,充满中老年阴冷的笑、讥讽的笑、淡漠的笑、无奈的笑、苦笑、奸笑、窃笑——六十余岁的马原,却儿童般地笑,笑容简单而笨拙,是一个奇迹。我遇到这样的笑,是一个奇迹。
   在地广人稀的云南,马原很自在。云南的云,防止他阴沉、在体内修建深深城府。一群孔雀、鸡、狗、鸭子和孩子,在家门前吱喳乱叫,像一篇童话,马原是作者。无法定稿,因为这些事物一直处于成长之中,秩序不明。马原说:“给朋友们寄鸡蛋吃吧,保证原生态,就是邮寄费太贵了啊。”夜晚,他养的鸡都高飞到树上睡觉才有安全感。鸭子也可看家,与狗一起半睡半警醒。孔雀张扬着华丽的翅膀跃跃欲飞,马原只好在院子里拉起一张大网。
   一个还知道为孔雀张起大网的人,说明他依然生活于人间烟火里。也好。
   现在,若干友人自云南、上海、北京相约聚会于鄱阳湖,很高兴。看见马原,我尤其高兴,像雾霾看见云朵就尤其高兴——看见了一种方向和可能性。尽管庐山下陶渊明的东篱被拆迁建成高速公路,“悠然见”成为一种困难的态度,“君不见”成为李白遗传给后人的伤感,但种种的“不见”之间尚有“相见歡”,难得。以地偏促成心远,以心远造就地偏,难,但值得。
   在美國,陶渊明的精神同道颇多:在瓦尔登湖边确立“第一人称”之意义的作家、人道主义者梭罗,在咸水农场养牛挤奶的农场主、前《纽约客》杂志主笔怀特,在沙乡观察四季、沉思人生的李奥帕德,在内华达山中禅修、耕作的诗人斯奈德……这些现代知识分子,在山水间、自然中,生发出与大地相一致的完整性与存在感——今古一也,中外一也。
   马原转身、在高原,与一场疾病的暗示有关,但仍是一种主动选择。在中国偏西南方向的云朵下,他用童话、诗,用一群孔雀、鸡、狗、鸭子和孩子,解答一个我们永远在面对的难题:如何与这个世界保持“初相见”的天真、融洽与喜悦……
  
   七
   这次聚会需要几位朋友坐下来谈一个主题:“文学与跨界”。湖口县城的一个小会议室灯火辉煌。网络现场直播,隐形围观者达数万人,匿名评点、嘲谑或欢呼。我们的思想与言说,在房间内跨来跨去,被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的取景框追赶、直播——那种种的跨姿,或飘逸,或踉跄。
   马原的发言是野外鸟鸣,笼子里的鸟们听了,会不开心。所以,马原的声音在网络内很快就找不到了。我听了马原的话很开心,成为一只归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但我的发言在网络上完整保留下来,说明了我的平庸、无趣、中规中矩,摆脱笼子的难度依旧比较大——网络也是一张网、一个笼子。
   窗外,鄱阳湖锦衣夜行,持续跨界、跨入长江。
   其实,文学就是跨界,就是要像神话、童话那样打乱旧秩序、生成新活力。人生也是跨界——连死者都在亲人、后人脑海中持续横渡,尝试跨越这些头颅年轻或苍老的海岸线,在尘世里重新浮现。好在我们目前尚能在地图上各种路线、界线之间呼吸与游荡,在种种有形、无形的边界旁蠢蠢欲动。但也的确有必要围坐于一把茶壶周围,谈谈跨界,谈谈陶渊明、苏轼们如何在跨界中恢复自由和天真——《后赤壁赋》中,苏轼在小舟上看见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其实就是他梦中羽衣蹁跹的那个道士的一次跨界。
   窗外,湖北、江西、安徽三省,似乎也围坐于湖口周围,谈谈如何跨越省界,到对岸的地方戏里听听另一种韵律的锣鼓、马嘶和情话,鄱阳湖就渐渐加强了跨出自身的势能——像一个情种,在长江动荡起伏的身体里消融了自我。
   湖口的这一夜,也穿着星辰的绣花鞋跨过我了——次日下午,在返程火车上,我发现右手出现一个老年斑形状的脚印了……
   火车离开湖口,离开鄱阳湖与长江亲吻的嘴巴——火车,一行火热的泪?流过江西胭脂中的晚霞。火车上的人,须惊喜、干净、自由自在,才有资格作为这热泪的一部分、爱的一部分,像我身旁的那个孩子。他久久盯着地平线上的落日欢呼,不断向他的母亲提问:“为什么叫火车呀?”“为什么山会跑啊?”
   我已经成为这个孩子的反义词——我是这火车、这一行泪水中虚伪、芜杂、苦涩的部分?负责爱情的惨淡和冷峻,使爱情诗这一文体保持痛感、延续下去……
   火车,这一行热泪流过江西的晚霞和胭脂,只有湖口的舌尖尝到了、知道了其中的滋味……

共 851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湖口“晃荡”两天,于是有了这篇《湖口记》。湖口,鄱阳湖的嘴巴。鄱阳湖,古称彭蠡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好风景往往都在跨界之处。作者由自然的美景跨界奇观,联想到文学的跨界,人生的跨界。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要跨界,就是要像神话、童话那样打乱旧秩序、生成新活力。人生也是跨界——连死者都在亲人、后人脑海中持续横渡,尝试跨越这些头颅年轻或苍老的海岸线,在尘世里重新浮现。有时,我们确有必要围坐于一把茶壶周围,谈谈跨界,谈谈陶渊明;谈谈苏轼们如何在跨界中恢复自由和天真。本篇散文气度恢弘,思维天马行空、博古论今;文史知识丰富,文思衔接无缝,抒情生动自然,语言凝练流利。佳作。流年推荐阅读。【编辑:一海明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01-20 11:53:24
  一个人的桃花源,只能由其自己来建立,无法借光或分享。
   感谢作者赐稿流年!分享美文!【敬茶】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01-20 11:54:47
  摄影插图:网络!向原摄影作者致敬!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