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在月光中站立(外三首)
沉淀,无非是时间成了岁月
黑发染成白雪,月色沉淀成岁月
洗涤阡尘陌烟
给木以挺拔,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
月光,攻陷进岁月赋予的隧道
显现出站立的形象,日渐高大
我们举步维艰,我们抱怨连天
呼吸,挣扎,生活,痛感
一次次发生在这座隧道
轰鸣的火车,驶向远方
带走轻如羽毛的理想
霓虹灯穿插进城市的心脏
刺破,剖析取血
两腿的炊烟,没能走出
一个家的方向
后来,他们都叫月光中的形象
称为时光
◎无题
一根胡须,昨夜探出头
在我血肉之肤搁浅
吞下的铁锌钙,四季泛滥成灾
语言太多直白,注入盐分
骨骼活跃于日子的重叠
漆黑的隧道,我一如当初摸索光明
喑哑无言,那投以乱石和斑驳的石阶
抬高我踏出的每一步
清秀的面庞和眼窝的疲倦
交替着,身份的更迭
◎一匹失惊的白马
月光洗净槽枥,照进一匹
流尽了汗渍的白马
照进了,他温情的眼神
徜徉草原之夜
那失之奔跑的臂膀
驯服曾经威风的长啸
一路呜呼,鞭笞的击打
失惊白马,马蹄哒哒
之于草原纵情的骏马
开始征服新的路途
◎诊所
只有一把伞的阻挡
雪的侵袭
我无力反击
向我砸来的雪花
行人匆匆,投我以斜视的目光
我趔趄了一路
最后倒在了雪地里
无法起身
不知何处的光亮
助我一把
风雪行夜人
只为了倒在
一个曰诊所的地方
◎自嘲
前些年,冬天
我哂笑父亲走路有拖拉声
父亲说,老寒腿犯了
今天,下雪的冬天
我多年不打针,腿疼不敢动
走路只得拖拉着鞋底
发出了当年和父亲一样的脚步声
这次,我嘲笑自己一个晚上
韩光明系郑州艺术学校学生
在评论你写的这组诗之前,先说说我对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一,诗歌是生活的反映。比如很有名的《唐诗三百首》,首首都是由“生活”组成一个表达诗情画意的完整的画面,来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说现代诗,我手头没有资料,临时看到一首无名小诗,是写筑路工人的一个片段的,共八句,引用如下:
乌云从那边卷来,
大雨来和我们挑战,
锨在舞、人在飞,
一条公路在急行军。
劈劈啪啪......
雨点在结实的路面上沾起了水花;
筑路者们已收拾起工具,
一阵爽朗的笑声迎接着这场大雨。
我并不是说这首诗就写得很好,比如“人在飞”写得就不够确切,而是欣赏它用一个完整的诗情画意的生活画面来抒发筑路者劳动的豪情,这是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方法。我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能促进诗歌创作更好的反映生活,也是促进诗歌创作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诗言志”,这是一句古话,也是诗歌创作的“灵魂”。我认为“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抒什么情?就是“志”。“志”包括很广,志向、情操、情感等等,整个精神领域都属于“志”的范畴。岳飞的诗词《满江红》是在“言志”,表达那个时代的“尽忠报国”;毛泽东的《长征》是在“言志”,表达伟大的革命豪情;抗美援朝胜利后,“未央”虽然是个不知名的诗人,但却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祖国!我回来了!》其中头一段我还背得:“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当时我还在学校念书,记得老师在讲台上刚朗诵到这里时,我们在台下已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用一片掌声来表达我们对这首诗歌的欢迎。这首诗也是在“言志”。诗歌因为“言志”,这种艺术形式才能成立;如果不“言志”,诗歌就会变得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无病声吟。那么,“言”什么“志”呢?“言”人民之“志”,“抒”人民之“情”。
三,现在对诗歌的创作理论很多,但有些说法我是不赞成的,比如,有人说诗歌是写给自己看的,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了,别人看不看得懂无关紧要。这种说法,从理论上来讲,是讲不通的。所有的文学创作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作者因为对生活有了感受,才想起了创作,创作出来干什么?把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生活的感悟、对人、对事的看法等等表达出来,以此来“感染”别人、或同情、或激励,总之,是要把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不管作者本人如何想,但只要作者创作出诗歌来,就会有这样的社会作用,所以,诗歌写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不能是“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了”。
从诗歌创作的实践来分析,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所谓“看不看得懂”,其实在创作实践中就是说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诗人能不能“表达得清楚”?一首诗歌,如果作者按“只要自己看得懂”去写,那只说明作者本人还没有驾驭好诗歌创作的客观规律,还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感受,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艺术表现能力”的缺陷,而并非用创作中的术语比如什么“含蓄”、“隐晦”、“深奥”等等来解释得了的。“写诗歌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这种主张会把诗歌创作引向“死胡同”,诗歌创作这朵花蕾就可能枯萎。
因为时间关系,我暂时写到这里。对你的诗歌创作,我将会用这些观点去评论,你先考虑一下,我说的这些观点对不对?评论你这次写的这组诗,我将在下一次写出来。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诗句:
“ 黑发染成白雪,月色沉淀成岁月
洗涤阡尘陌烟
给木以挺拔,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
这一段意思很好,开始抒发少年情怀了。“黑发染成白雪”形容有点过分,因为诗中讲的是少年,离“白发”还远;“洗涤阡尘陌烟”文字和含义都不够通顺,和少年情怀不够紧密;“给木以挺拔,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这句最好,虽然文字表达上还可以推敲,但诗意上,应该是这首诗的基调。
“月光,攻陷进岁月赋予的隧道
显现出站立的形象,日渐高大
我们举步维艰,我们抱怨连天
呼吸,挣扎,生活,痛感
一次次发生在这座隧道”
这一段条理不清,前两句好,形象“日渐高大”了,后三句却是“ 呼吸,挣扎,生活,痛感”,用一组形容日常生活琐事的句子,来抒发现代少年情感,就显得既不准确,也不协调。那用什么来表达“日渐高大”的少年的情怀呢?这既是这首诗的创作关键,也是摆在作者面前、需要作者在生活中去观察、思考的问题。这一课题解决不好,这首诗就无法写好。
“ 轰鸣的火车,驶向远方
带走轻如羽毛的理想
霓虹灯穿插进城市的心脏
刺破,剖析取血
两腿的炊烟,没能走出
一个家的方向”
这一段只写了“现象”,没有表达出少年的情怀来。其中“ 带走轻如羽毛的理想”这句不准确,无论是少年自我否定也好,还是对社会理想的否定也好,都不对。反而显得“少年”的轻狂、不明事理。
“霓虹灯穿插进城市的心脏
刺破,剖析取血”
这两句有点突然,不但远离了表达少年情怀的主题,而且,想象、含义都不够准确,几乎是这首诗的累赘。
“后来,他们都叫月光中的形象
称为时光”
这个结尾没有什么内容,少年月光中的形象没有表达出来,“ 称为时光”是句多余的话。诗歌创作中的诗句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古代有“推敲”一说,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说。年希望年轻的诗歌作者一定要养成多推敲的习惯,在诗歌创作中,唾弃那种对自己创作出来的诗句“信手拈来”或“滥竽充数”的不严肃的创作作风,那样是写不出好诗来的。我讲得很直率,但是,是很诚恳的实话,祝你写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