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春】故乡的年节(散文)

精品 【柳岸•春】故乡的年节(散文)


作者:春燕蓓蕾 秀才,258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37发表时间:2018-01-24 06:04:35
摘要:年年年过,年年辞旧迎新,年年除夕看春晚,年年唱《难忘今宵》。岁月不会老,但也留不住,能留住的是美好的记忆。故乡的年节是永久的画页。

鞭炮声声辞旧岁,春联副副迎新春。年年年过,岁岁岁守。岁月偷偷从我们身边滑过,谁也没有办法把它留住,唯一能留住的是美好的记忆。
   我是南山人,小时候在农村长大。 庄户人家,年节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童年的记忆里,老家的年节从跌进腊月就开始了,过年的柴禾一捆捆拾回,过年磨白面用的小麦要提前淘好滋润。村庄上七八户人家要提前定磨面的时间,轮流在石磨上磨好。驴儿遮住眼睛,带着笼统在磨道不紧不慢一圈圈转着,箩面的大妈婶子头上顶着白毛巾,在斜卧着的面缸里,来来回回地摇着箩子。
   腊月初八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购置年货是一件大事。腊月初八的古城集会,是集中购买年货的日子。年货要提前划算好,列好单子一样样购全。去赶集的父母要拿出一年的压箱钱去购买年货。一家几口都要有做新衣的布料,只要有了布料,家庭主妇就要挑灯穿针引钱了。腊八节除了赶集还有吃腊八粥的习俗。那童年时的腊八童谣至今还记忆犹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三宿,打往婆家溜……
   奶奶踮着三寸金莲,从早忙到晚。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年要祭灶。父亲抓来自家养的公鸡,口中念念有词:鸡儿鸡儿你别怪,你是人间一根菜……母亲在烟熏火燎中捞出热气腾腾的整只鸡,摆于火房灶台。奶奶放好香炉,划着火柴焚香烧钱,头深深地磕下去,祈求保佑的词虔诚地念出来。
   我跟在奶奶身后跪在不干净的地上磕完头, 缠着奶奶问,灶神是谁?我怎么看不见?他吃了鸡就能上天吗?奶奶想了想告诉我:灶神是供奉在灶边,掌管一家祸福的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神就会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告咱们家一年的生活情况。我们为了让灶神多说点好话,少说点坏话,就要举行隆重的“送灶”仪式。到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的时候,灶神就又重返人间,那时候我们还要举行“接灶”仪式。“送灶”和“接灶”到底是怎么个仪式呢?小孩子家没必要弄那么清楚。我只知道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家外的神灵先祖都上天去了,屋里屋外可以随便动土,每家都要进行大扫除,里里外外要扫得一尘不染,衣服被褥要洗个底儿朝天。
   把家里收拾干净了,就该蒸过年的馒头了,这也是一件大事。要提前定好日子,洗好大锅和笼布,提前劈好柴禾。这是一年中唯一一次要让男人伸手和面。和面的水要掌握好热度,把水烧吼,但不能烧开,手正好敢放进去。这样面发得快,馒头酥柔可口。年前蒸馒头要把过年走亲戚的馒头一次性蒸好。这是彰显家庭主妇精明能干的风采的时候,谁家拿什么,拿多少都要心中有数。长辈拿油窝窝,平辈拿糖角(包),小孩拿枣花(面兔)。那时候白面有限,和白面的同时还要和一些黑面,提前煮好豆馅。除了蒸纯白面馒头,还要蒸一种叫二遍的馍。顺口流说:头遍包二遍,二遍包豆馅。是说白面里包着黑面,黑面里包着豆馅。这种馒头只在家里吃,跑亲戚招待客人,是拿不出手的。
   蒸过年馒头是一件轰轰烈烈的事,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有人揉面,有人看火,有人专门掌握时间,时间不到蒸不熟,蒸过火会干锅不吉利。蒸出第一锅先得敬献一番。那年母亲揭出白胖的馒头说:灶神爷姓张,蒸出的馍白胖。我追问母亲:我们王家的灶神爷,为什么姓张?母亲说,你说姓王就姓王……
   大年三十要把家里贴得热热闹闹。要打好浆糊集中贴。贴春联,大门小门,有几座门就贴几副对联。贴对联有学问,横批是横念就上联左下联右。若横批是倒着念,那上联右下联左。门神贴大门上,福字要倒着贴,窗花,年画都要贴到合适的地方……
   寒风凛冽中我们终于盼到了除夕,为什么叫除夕?父亲的故事里夕(年)是一头怪兽,长得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这头怪兽长年深居大海或大山中,每到除夕才出海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过年时要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亮红灯笼,放响烟花爆竹。为防止年兽闯进村子。人们要砍下松枝绿柏,在村子中间堆成小山,等到大年初一天蒙蒙亮,旺火点起来,鞭炮放起来,吓跑年兽,大家欢欢喜喜长了一岁,跨步迈进新的一年。
   而奶奶演绎的除夕却另有含义。大年三十吃饺子,饺子里包进的是一年的财运和福气,吃进的是招财进宝的底气。等万事俱备开始守岁,肉香就从各家小院飘出来。奶奶也不例外,大火舔着锅底,肉汤在锅里翻滚,可在接灶神敬神灵之前,哪怕你想吃肉把舌头咽到肚子里,锅里的肉是不会让你吃一口的。奶奶与母亲的祭祀大约
   在零晨到一点。她们穿戴干净齐整,以示对神灵的尊敬虔诚,在灶台、神桌上分别放上煮好的大肉和点心,焚香烧钱许愿祈福。在奶奶的口中除夕就是辞旧迎新,除去一年的灾祸,神灵会保佑明年过上好日子。这些不关我们小孩子的事。守岁也是大人的事。母亲一边守岁一边挑灯为我们做新衣。为了明天早起,孩子们会早早钻进被窝进入梦乡。
   初一早晨放旺火,这是小孩子的心上事,点旺火的原料柏枝,要在年三十砍好,村庄上一家去一人,一人弄一捆,放到大院子中间。堆柏枝要有技术。要堆得像松塔一样,人们说,人心要实,火心要空,干柴烈火,所以最底层要放上干柴和干草,庄上有几家人就弄几个点火口。
   等到大年初一天蒙蒙亮,我们叔伯兄弟姐妹十几个,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昨天堆好的那座松柏枝叶的小山前,大家围成一圈同时划燃火柴。大火熊熊冲天而起,照亮了半边天,也映红了我们的笑脸。我们手拉手围着火彼此欣赏新衣,看火苗儿跳跃,唱会唱的歌,说好听祝福的话。奶奶说,点燃旺火是要照亮上天的先祖回家过年的路。这旺火意味着,火烧财门开,财源滚滚来,今后的生活像火苗一样兴兴旺旺,红红火火。
   等这座小山变成炭火,我们会各自回家拿出白面馒头,放于炭火上或埋于热灰里。这时我们蹲在火堆旁嗅着火烤馒头的缕缕清香,整个村庄都笼罩在浓浓的年味里。
   等馒头烤得焦黄,烤得热气腾腾,伴着一声声鞭炮声,新年的第一顿饭已在父母的劳作下端上了桌。一家老小敬祖磕头自然是少不了的,敬完了祖先,磕完了头,我们这些孩子就要全体出动,给东家爷爷,西家奶奶送年饭去了。新年的第一顿饭,就不是单一的饺子了:大米、饺子、豆腐、粉条、海带、萝卜、白菜、红烧肉片等。锅里样数越多越好,代表生活越丰富多彩。饭要做得风光有余,代表年年有余,越吃越有。
   岁岁年年,多少个年过去了。如今家乡移民搬迁住进了城郊小洋楼里。生活好了,想吃啥有啥,天天想吃过年饭都能吃到,但老辈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如今过年没有了老辈那么多的规矩,但过年的内涵和意义一万年也不会变。

共 25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马上就要到春节了,让我们一起看看《故乡的年节》,一篇即景应时的的妙作。读完文章后,你就会对传统的年节有一种不同的感觉,珍藏回忆,理解与传承,会让你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听作者从腊八说起,说旧时的过年准备,说那时儿童对过年穿新衣与吃的渴盼和快乐。文章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首先是吃腊八粥,接着备年货,敬灶神,拾柴禾,磨白面,蒸馒头等等。生活气息浓郁,有声有色,如同观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影,意象叠幻,意境层出不穷,场景纷至沓来。佳作文思饱满清晰,构思严谨、文笔流畅。鼎力推荐众亲欣赏,阅读!【编辑:如风姐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80203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8-01-26 07:03:36
  小时候生活艰难,年味浓浓,现在生活好了,却淡去了年味。岁月留不住,我只想用文字把岁月中的美好留住。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