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叩拜白园(散文)
4月27日下午,我们瞻仰了西山龙门石窟,我发出了石窟实酷——一个“酷”字现代时尚用法的感叹!本来还想看看东山石窟的,奈何周导极力诉说看了西山石窟东山石窟就没有多大看头了——那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她还是很愿意带我们到东山去,说我们都是玩笔杆子的人,有必要去看看“白园”。
说来惹人见笑,我也是号称爱文学也是一辈子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竟然不知道白园是什么所在?!一是因为龙门白园没有龙门石窟的名气大,二是足以证明我的孤陋寡闻了。殊不知,白园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关注民生的诗人白居易先贤的长眠之所。当我问及周导白园是何所在,周导左边嘴角有一点拉斜着笑笑——这是一种有点带鄙夷的微笑——潜台词是还什么玩笔杆子的人还什么爱文学干文学艺术的人啊?用咱河南话使用频率很高的俩字:不中!
呵呵,我是不知则不为罪啊,但是,我无知确实很不对。是真正的很汗颜的屁颠屁颠地跟随着周导过白园。听周导气喘吁吁、顿句顿字地慢慢登山、慢慢给我们介绍白园——白园,坐落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过,一桥飞架东西;宛若一道彩虹。白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
从龙门桥过伊河,左侧即是白园的大门。进门直行,但见路转峰回,林木森森;山泉叮咚,池水清碧。幽雅至极。漫步石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此亭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弈、饮酒、品茗、论诗之处。
由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飘然欲仙之态。出乐天堂朝右步石级而上,即琵琶峰顶。在翠柏丛中,有砖砌矮墙围成圆形的墓丘,即白居易长眠之地。圆形土墓堆的很大,有两间房屋之阔。据周导说,土墓这么大,这么高,是因为中国民间有年年清明时节给亲人和所尊敬的逝者坟茔添土的习俗所致。墓顶土堆,酷似穹庐,芳草萋萋,小花束束。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块,其中1块上刻“唐少傅白公墓”六个大字。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其东南是长长的松柏修竹掩映芳草铺地的墓道,四周圈围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此即为琵琶的“曲颈”。诗人精通韵律,又作有千古传颂的《琵琶行》,此山形势赋意精当、此墓葬此龙门之地,必有堪舆高人踏勘点化——自然是白老先生长眠的最佳之处了。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在墓右侧,有巨石卧碑。刻有《醉吟先生传》,碑重24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静立山石之上,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
站在乐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诗人原作"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内涵,诗廊立石38块是中外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也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
——日本当代的白氏在墓碑上对中国人之一他们的老祖宗白居易极尽赞美之能事;但我不知道他们在侵华战争中,日本的白氏刽子手是否让白氏华人赦免于他们的屠刀?!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伟大的诗人在这里留下了有形无魂的墓碑,给世人口碑上留下更多的则是那些抨击朝政、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诗句和荡漾人寰的不朽的诗魂——诸如《琵琶行》、《暮投石壕村》、《卖炭翁》、《上阳白发人》、《长恨歌》……慢慢步出白园,细细思摸,这不是白白的逛了一次一般的公园,确切的说是叩拜了白老先生的陵园。我忽然有个奇怪的问题汗颜出来,近代史上居然没有一位诗人有白老先生逝世后这种待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