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四周年】瓷都印象(散文)
景德镇,心之神往已久。在这个以瓷为名的古老的泱泱大国,前有大宋皇帝用自己的年号为其赐名,后有世人以“瓷都”的美誉冠之,当然不能错过。
今年冬季,有幸去了江南,游罢庐山后,又冒着严寒,一路向北行走二百多公里,夜宿景德镇新濠大酒店,夜幕下的景德镇灯火阑珊,翌日推开窗帘远眺,雨雾之中的青山翠绿,街道楼房林立,街道车水马龙,最多的还是摩托车,摩托车驾伞在雪雨之中穿行,开车时时需留心避让,街道两旁的店铺十之八九买瓷器为主。
古河上下,到处都是景,景德镇古窑位于城中,整个市区以古窑为中心,而古窖有着一种水墨画般幽静之感,虽然是冬季,仍然带着一股江南清新而怡然的韵味。伫立在瓷的梦幻之都,好美的冬之江南之韵,真美!
经幽静曲折之山路,停车后,在雪雨之中,古窑民俗博物园的楼阁有着浓浓的古风之感,它的屋檐上那微派黛色的砖瓦,朱红带有墨色的阶梯,通向楼底的雕刻图案的扶手,无一不显示出它那古色古香的美。淡淡的檀木香充斥在身旁,镂空的雕花窗桕中投入斑斑点点细碎的阳光,倒让人有些恍惚如世的感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徘徊在冬季仍然翠绿的天地之间,嗅着冬雪馥郁芳香,清新细草,雪后的空气中夹杂着一丝烟尘,更加缥缈空灵,伶仃唯美。
渺渺小雪,落在地上全无,如银线般剔透的雨水没入板桥之上,一滴滴绽开水花,似乎连旁边的树也被感染了呢,在这雪之歌中轻轻地摇曳,落叶静静地伏在木板上,仿佛也在听着这欢快的吱吱的雪声。
抬头望着访窑古道,迎面“北看故宫,南寻古窑”很醒目。慢慢走上前去。仿佛一切都静止了般,心里说不出的悠然,鹅卵青石古道,山脚边、泥地里,一片片半陷土中的碎青瓷片,玄色墨片,都沾染了瓷的韵味,瓷独一无二的气息。让我们漫步于访窑古道,体会这瓷之都,窑之灵,心之感。进入古楼,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竹叶半垂在一旁,倒像是个娇羞的少女,害羞腼腆的低下了头,在恬恬地笑着。带着悠然的心走进去,仿佛踏进天境一般,豁然开朗。蜿蜒的小路上,小雪仍霏霏不停,芳草叠叠,向醉里,倾听。撑一把细伞,融入花色,在雪雨声中缓缓漫步。望不尽头的情意切切,重重脉脉,唯在这飘雪和细雨绵绵的音季中渐思。拾起一些瓷片,细细摩挲,记忆仿佛陷入无限深处,不禁勾起对瓷的遐想。淡雅宜人入窑一色,这如烟如墨的玄青色充斥在脑海中,久久不散。风车慢慢带动着清溪,辗转于烟雨之间,仍有不知名的花正红,花谢花飞,烟袅袅情款款,她栩栩然矗立溪水中,水怀珠川媚,烟波自裴回,一丝浅笑润初妍。晨光熹微,花海月,水自流,几抹浓淡春色映入眼帘,倒别有一番淡雅之景,此时若有一位素衣女子抚琴与亭中,便是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阅目。
对于我而言古窑民俗博物园是个最好的去处。四五个连片的作坊是游客最为流连的地方,平均年龄七十岁以上的老师傅们还在用最古老的方法呈现制瓷技艺。和泥、制坯、修坯、晾晒、上色、施釉…坯在转盘上飞舞,泥在温润的手掌间重生。
园内集中了宋、元、明、清时期的龙窑、馒头窑、葫芦窑、镇窑等,相信每一座窑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基因密码,迥异的窑炉构造配备不同的制瓷工艺和窑火控制,产出与众不同的瓷器精品,最后不知送到哪位帝王将相的宫殿府邸之中。这里的窑火迄今千年不灭,每年还会定期点火复烧,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延续。今天的人们还会竭尽所能破译古人的密码,尝试再现过往的瓷器精品,也会不断突破前人的窠臼,努力烧制出惊世骇俗之作。
装满高岭土的独轮车旁,老窑工眉飞色舞的向我讲述着瓷器厂的前世今生,我的快门却定格在最后复而回归沉寂的面庞上。远处窑神童宾的塑像依稀可见,他曾经是以窑谋生的工匠们的信仰和希望,在官窑瓷画院,有幸见到了崔可辉先生,他是当代著各的陶瓷艺术大师,在陶瓷给画画风独有,仿古瓷领域选诣很深,瓷艺术鉴费功底深厚,为官窑瓷画院院长,他与我席地而坐,喝了他亲泡的浮梁茶,先生很健谈,在先生的口里,我知道了景德镇陶瓷的好多美丽的传说,她后过去,现在和未来,先生的一席话,引发了我去寻访高岭去的信致,景德镇城区出来,冒雪向东北方向溯东河而上约一个小时车程,这里是顶顶有名的高岭土的原产地。明代瓷器由瓷土演变为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大大促进了制瓷工艺,明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窑厂怕是也多少得益于此。整个矿区已经作为历史遗迹保护起来,原来的矿坑矿洞因年代久远均看不出原貌,青石板的台阶将人引向古朴无华的高岭水口庙,只有峡口下的溪水还在潺潺长流不息。
不难想见瓷土资源带动了一方产业,当年围绕瓷土而形成的开采和加工业在昌江、东河间星罗密布。借水力舂捣矿石的水碓沿江布设,故有诗云“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船把货物运往景德镇,如今一小时的车程,当年快则一天半,慢则四天有余。船带走了山里的瓷土和窑柴,也带回了城里的布匹和百货。东埠码头也越来越繁荣昌盛,古街连绵一公里,两边客栈店铺毗邻,成为浮梁四大古街之一。如今这里早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繁忙喧嚣,人们恬静安逸,不过河滩上随处可见的瓷器碎片会时时提醒你拾起这过往的记忆。
归途还是在这河谷之间穿梭,车也不能开快,在浮梁古县衙和古街驻留片刻,县衙是真的,红塔亦真,而县衙之前的建筑则是后修的,可见先有浮梁,后有景镇。“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当年不多见的五品县衙印证了其昔日的辉煌。而浮梁的新县城只是新貌而已。吃饭时我曾问过饭店老板,老板六十九岁,原以为他可解为何把一个县城叫浮梁迷惑,可他在四十年前从浙江新安千岛湖移民来的,对这些全不知……他只知道推荐当地的小吃,炸清汤的油炸馄饨,冷粉的热炒粉,颇有特色。饺子粑、碱水粑、油炸馄饨等,都是其它地方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粉蒸肉、瓷泥煨鸡等,樟树四特酒,并说,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为“清、香、醇、纯”,四特酒由此而得名,还有浮梁的茶。
游罢景德镇,我总觉美中不足,夜不能寐。我曾游过好多古镇和街,比如说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西安的回民小吃街,成都的锦里,云南的丽江古城四方街等等,都是中国最有各气的美食小街,人们在这里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品尝着美味小吃,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而景德镇以“瓷都”的美誉冠之,为何不能在市区设计建造一条新的瓷器街,让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充分物化流淌在这条街上,形成一个可以流传百世的旅游拳头产品呢?
试想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上书“瓷器街”三个大字。进得街来,但见两旁店铺依次呈现元、明、清代建筑风格,一律的前店后坊。游客脚下的路是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成的,街上每隔100米矗立着一座瓷器雕像,既有风火仙师童宾、督陶官唐英,也有传说中的陶女和能工巧匠。数十块双面瓷板镶嵌在街的两旁,上面记叙着中国陶瓷和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和各个时代陶瓷美术家的艺术成就,介绍景德镇瓷器品种和彩绘工艺,以及中外名人歌咏景德镇陶瓷的诗篇。进入店内,绘瓷少女和陶瓷美术家正在彩绘,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在辘轳车上拉坯,四周的博古架上,错落有致陈列着他们创作的精美陶瓷作品。街上还辟有名人名作区和市政府命名的陶瓷世家区,特别是恢复一些陶瓷老字号店名,增加游人游览的历史内涵和品位。
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