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家乡那神奇的莜面 ( 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家乡那神奇的莜面 ( 散文)


作者:百姓奇言 童生,56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13发表时间:2018-01-27 13:30:05
摘要:家乡味道;那些过往的客商也会慕名光临家乡的莜面馆,品酌一回异乡的独特风味。 家乡的古旧风物大多尘封在苍茫遥远的记忆里,唯有莜面青春驻颜,历久弥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抗病养生的鲜活因子,走出家乡热土,走向全国,融入世界。

温饱向来就是人们的头等大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高原干旱的阴山塞北的庄户人家,年年岁岁默默地勤耕细作,可劳苦卑微的生命承受着“天灾”和“人祸”带来的“瘪肚子”。食物的奇缺,是我儿时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蛰伏在我心中抹不掉的疼痛……
   舌尖沉寂的年月,一种本能的欲望,让大人们心里恐慌又无奈,让生长发育的小孩饥饿哭闹无宁日。缺少油水的家乡人,饿的也就特别快,地里劳作的父母大人不到下工的时间,肚子早已咕咕乱叫了,两腿发软,眼睛发黑,而我们这些懵懂的孩子看到父母回家了常常哭喊着要吃的,要“炒面”(莜面炒熟的),要“黄莜麦”(炒熟的莜麦粒),一阵阵哭声令父母揪心。尤其是夜里,我们的抽泣一声声高、一声声低,饥饿难熬。母亲就给我们分吃一点“炒面”压压饥,虽不能饱食,也算给予了廉价充饥的零食。“炒面”、“黄莜麦”是儿时长身体的小食品,有了它,我们就不至于饿病饿倒了。直到上小学,母亲仍然要让我们带上点“炒面”或“黄莜麦”。记得我上中学住校了,哥哥、姐姐因家境贫困,早早地辍学了,母亲一如既往地要我每周带上一小袋“炒面”,并嘱咐我:“食堂的饭吃不饱时接济点,别饿坏了身子!”
   我跟随母亲在家乡的田间小道上,数不清有多少回了,走来走去,尤其爱和小伙伴们钻入莜麦地里,那串串麦穗像无数小铃铛,当微风轻轻掠过,麦铃相互碰撞着,麦壳发出的声音柔中带刚,悦耳动听。麦穗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就像母亲的呵护,风儿带着泥土氤氲的麦香气息,鼓起了一波又一波麦浪,绕了一道梁又一道凹,起起伏伏的,演奏出天籁般的圣乐,如潮是浪地漫过山那边去。
   家乡的莜面,就像一根根圆润溜滑的丝带,在我心中织成了“丝路”的纽带,牵引着我。记得那时父亲常说:“揭笼莜面三口香。”放学后一进家门,母亲一笼热气腾腾、油光可鉴、香气四溢的莜面窝窝和“鱼鱼”已摆放在炕桌上,我常常饿得慌,等不及了,口水不住地往外流着,忍不住夹一筷子先吃一口,口感特好,直达味蕾,香馨可口,神清气爽。一顿莜面呼啦呼啦吃起来,用不了一个时辰,就满头大汗了,两大碗盐汤土豆拌莜面吃得一干二净,碗底朝天。
   “十年九旱”的故乡,如遇大灾,乡亲们就要吃返销,靠救济,春夏接济不上,就向远亲周借点旧粮,还要挖些野菜充饥。家大人多了,饭是母亲给定量的,每顿饭都是要分份的。遇上不好的年景,“揭笼莜面”,母亲是不允许我们小孩子多吃一口的,那时总觉得母亲刻薄、小气、无情,却不知母亲的苦衷。等一家人齐了,操着铁勺,滴少许的胡油,放在灶火上,油烧红了后,撒点扎蒙花,只听“刺啦”一声响,迅疾将勺子里的油倒入盛盐汤的盆里,程序就完成了,我的心顿时像花一样开放了。母亲给每人半勺的土豆,各自放在碗里,然后将分到手的莜面拌到一起。我一口气就给消灭干净了,“莜面吃个半饱饱,喝完汤水正好好。”接着就喝了一碗菜汤水充饥。
   现在家乡的莜面,出挑得更有文化范儿了,莜面美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宛如本土女人们灵秀智巧的双手雕琢成的一件件艺术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招待亲朋好友、远方客人的礼仪中,自然少不了本土习俗的热情款待,尽情地把平日里的厨艺亮相一番,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展示惟妙惟肖的绝活。搓鱼鱼,一次双手搓六根、八根,一根根有弹性而柔顺的“鱼鱼”粗细均匀,手法流利,节奏如舞,速度飞快;推窝窝,手背上托一块莜面团,右手在一块光滑可鉴的大理石上,手和指配合默契,右手一翻,两指间一挤一压一推,一个面片一卷就是一个窝窝。那娴熟的动作操作洒脱自如,技艺高超,不大一会儿工夫,笼屉便满了,看上去就像蜂窝状。上锅蒸十分钟就熟了,接着用本土的野扎蒙花炝出黄橙橙的卤汤,客人品尝着香喷喷的美食同时,享受了一场“看好吃香”的别开生面的视觉和味觉的艺术盛宴。
   莜面主粮,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付出的辛劳,慢慢地种入了本土人的骨子里,潜藏在了血脉里,融化在了灵魂里。《黄帝内经》莜麦称“伽师”,《史记》称“斯”学名叫裸燕麦,诞生在内蒙古高原中部海拔两千米以上一狭小的区域,这里的土地纯净,蓝蓝的天,高高的云,空气清新宜人,地下水保持着原生状态。据权威资料考证,因了莜麦耐高寒,具备了高蛋白低碳化合物的品质,含有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现代科学实验有证,能大量吸收人体的胆固醇,有缓解结肠癌、糖尿病、便秘、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病患的辅疗功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高寒凉爽,莜麦刚直挺立,茎秆粗壮,如北方高原大漠的蒙古汉子;叶子细长,如草原的蒙古格格。莜麦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长而大,籽粒饱满,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面白味美耐饥。它与阴山深处这方土地上的人同生共长,习性相合,与黄河文明息息相关。
   这方水土的莜麦,夏天吸足了水分,吐出了青春的穗,然后开了花,麦穗上裹上了一层金黄的花粉,孕育出麦粒吮吸着又香又甜的乳汁,一天天鼓胀起来。到了秋天,莜麦的气息迎面而来,甜甜爽爽,清清香香。那是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阴山深处地理气候使然,饮食结构较之南方水乡来说,明显地单调粗放。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壮实、高大、魁梧。就好像这方土地上的莜麦独家品种一样,这里的天地任性,牵恋着太阳的光辉,常常会驻足停留长久的时间,不遗余力地彻照着,毫不吝啬地把充足的光和热赐予万物,清清凉凉,干干爽爽。这里的莜麦,具有别的食粮在成品过程中没有的非凡之处,莜麦要“三熟”:首先把莜麦粒炒熟,其次磨成面粉后,做面食时要开水烫熟,然后上笼蒸熟。这就是莜面炒、烫、蒸“三熟”的程序,这是别的粮食作物望尘莫及无法比拟的。
   莜麦根植于传统的养生中,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情缘中。那些流淌在阴山乡野的莜麦故事,年年有新说,岁岁出奇效。
   家乡的莜面,是天地特产,本土人的福祉。莜面的千般吃法,随着“医易”养生文化的传承,莜面的卤汤在不断更新和提升,由粗放型发展为精细型,盐汤调莜面的贫穷年代已经升级为现在的各色蔬菜汤,羊肉蘑菇汤,冷调凉拌,花样繁多,各地风味各有千秋,加工成烙饼、炒面、燕麦片、方便面等,已成为出口外销的品牌产品。
   家乡的莜面蕴含着纯正浓郁的本土味儿,驻守在每一个虔诚的故乡儿女心里。它是那么淳朴,那么厚重,那么温馨。在家乡,无人不喜爱莜面。
   无论是五湖四海的家乡游子,还是异国远洋的故乡亲人,重重远山,浩浩大海,挡得住山,挡得住水,挡不住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情有独钟的莜面情结。曾记得,我每次远行归来,总要把莜面的花样吃法品尝个够,临别时,行囊里总忘不了带上些家乡的莜面食品,就好像带着家乡的水土气息一样。
   家乡的古旧风物,大多尘封在苍茫遥远的记忆里,唯有莜面青春驻颜、历久弥新!

共 27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饱满的叙述抒情散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莜麦,生长在阴山深处,养育着一方儿女。莜面,承载着作者儿时一段贫困的岁月,是作者永远的情结,在作者的记忆里,它是儿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它粘合着童年淘劣的记忆。作者以娴熟地笔触描写了家乡的莜麦,作者的幼年生存捆绑在莜麦的土地上,从孕育开始就吸吮着家乡痩土的可怜营养。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懵懂且不知天高地厚的作者和所有孩子一样要吃莜面的哭声往往令父母揪心。莜面好吃、充饥、疗疾,又能缓解儿时的饥饿,儿时的莜面宝贝,自然而然镌刻在作者的心中,种入作者的灵魂。几千年来,家乡的莜麦面食,从天天充饥到日日食用,由单一种类到多种花样,不离不弃,生息相关。故土的乡亲们爱之惜之,丰富创意了极具魅力的本土许多昵称。家乡的莜面就像一根根圆润溜滑的丝带,在作者心中雅存酝酿,织成“丝路”的纽带,这头连着故乡的父母亲人,那头牵着繁华城市的我们。作者思路开阔,思绪飘逸,俯视时空,从小时候的莜面到现在的莜面,从莜麦生长到莜面食用品种,描写细致,层层递进,夹叙夹议,莜面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莜面的性格就是父老乡亲的性格,作者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流溢在字里行间,莜面食用的发展和演变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1-27 18:28:57
  作者行文如水,紧扣主题,内容丰富,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莜面面食的演变,从充饥到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经济与生活!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1-27 18:35:20
  不论是贫困年代还是生活富裕的今天,莜面折射的是一种精神!它作为饮食文化在传承与发扬中一路走来,无不凝聚了家乡人的智慧!体现了家乡人勇于创新的思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1-27 18:37:54
  神奇的莜面,神奇的生活变化!祝老师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百姓奇言        2018-01-28 11:45:43
  红叶摇秋风 您的评是那么用心,这就应了认真二字,让人怎能不感佩呢、偌大的文学圈子,文学活动,注情费神难为您了!!
5 楼        文友:百姓奇言        2018-01-28 11:50:16
  修改删掉不少呀?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