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也谈《见与不见》

编辑推荐 【赏析】也谈《见与不见》


作者:水为之 童生,815.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461发表时间:2018-01-27 20:59:43

最近不知何人,把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当做情种推上了网络,好像十七世纪的贾宝玉走进了二十一世纪的大观园,可这二十一世纪的女性已经少了十七世纪钗们的含蓄和羞涩,多了一些率性和直白。因此,《见与不见》走红网络,也把仓央嘉措推上了舞台中央,就如贾宝玉似的男歌星走上舞台,立刻引起女性粉丝团的狂热和直呼:“我爱你!……”
   当然,这与电影《非成勿扰2》对《见与不见》的使用有关,那实际是对它的变相广告。
   由于好奇,我反复阅读这首诗,可我的感悟却与众多朋友不尽相同。对于《见与不见》,我倒觉得它好像一篇宣言。
   我这个凡夫俗子,很呆,所以做事常常一根筋,又是个直肠子,不怕笑话,是个有屁就放的主。至于对错,全然不顾,任凭他人评说。
   这不,可能又要冒天下之大不为了。
   我们先看看《见与不见》(据说原名《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这首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去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
   不管承认不承认,情爱是人类的天性,它都存在那里。不会因为承认就有了,也不会因为不承认就没了;不会因为承认而增加,也不会因为不承认而减少;它就永恒不变地存在每个人的心里,令你相爱,令你欢喜。
   我认为这是一篇充满唯物主义精神的宣言,它宣布情爱是人类的天性!
   当然,对于一篇文学作品,不考虑作者及其身世,不考虑时代背景,仅仅凭借作品的文字,就主观臆断作品的意涵,是不科学的。所以,我的认识是否恰当,还有待考察。
   是的,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也是一种审美创造过程。但也绝不是欣赏者的仅凭主观臆想的随意行为,那样就可能失于偏颇,有损作品的立意。我觉得,现在对于《见与不见》和仓央嘉措的狂热,正是这种随意性的表现。
   电影《非诚勿扰2》的导演冯小刚老师在电影发行之后,也做过关于《见与不见》作者的纠误。
   二OO八年,这首诗以仓央嘉措的名义登载在《读者》上,随后,《读者》发了纠误,说诗作者是当代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诗的原名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收录在二0O七年出版的她个人诗集《疑似风月》里。我想,这对《见与不见》出处和作者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之后,腾讯、网易、新浪等主流媒体也都发表过澄清文字。
   据此,我认为它是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
   不过扎西拉姆•多多说了,写的不是爱情诗。班扎古鲁白玛,是藏传佛教密宗祖师莲花生大师的音译。诗的灵感来自于大师一句名言:“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扎西拉姆•多多说,她想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用爱的语言,讲述信仰的事,所以她的诗集名为《疑似风月》——好像是风月,其实不是。
   我们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根据作者创作此诗的根据和意图,我本文开始时认为它是一篇关于情爱是人类天性的宣言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对这首诗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不管你见没见到过我,不管你信不信仰我,不管你知不知道我的爱护,我对你们的关爱都是存在的,而且是永远不变的;不管你接不接受我的爱护,我都不会放弃对你们的关爱;接受我的护卫吧,或者让我的思想进驻你的心里,静静地关爱你,让你的心灵宁静,并享受静默中的欢喜。
   这充分表达了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之情和慈悲胸怀。
   为什么引用这首诗的电影导演,登过这首诗的杂志,发过这首诗的网站,都做了纠误,可很多网络朋友还要把它当作仓央嘉措的爱情诗呢?
   这可能与网络朋友对仓央嘉措的身世与经历的部分了解有关。
   据介绍,仓央嘉措少年英俊,才华横溢。他十五岁才被接入布达拉宫。十五岁,已是风华少年,进入了青春期,已经萌生了对异性的喜爱和渴求的情感,对红尘男女关系有了朦胧意识和好奇。这时才进入布达拉宫,他怎能忘记红尘往事?清修的冷寂,更加激起他对民间快乐的向往。据说,他经常化妆游走民间,并结识了一位美丽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堕入了情网。此后,他经常偷偷走出布达拉宫,和情人相会。事情败露后,他的情人也是忠贞不渝,最后被处死。仓央嘉措的这段经历,和《见与不见》所表达的意涵也是相符的。而仓央嘉措的身世,使《见与不见》的爱情意涵更具有惊世骇俗的传奇色彩,成为一些朋友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他们宁肯相信《见与不见》是仓央嘉措的情诗。
   看过我在空间发表的这篇文字的朋友,就有如下留言:
   梦的码头:是的,也许在部分人的眼里宁愿相信这是仓央嘉措的作品,因为单从仓央嘉措的一段美好恋情来讲,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非常令人推崇、敬重的,这也成为不少人心中对美好恋情追求的梦!这首诗更为这段恋情增加了浓郁的悲壮的色彩,符合读者的心理满足和对至真至纯的爱情的向往。如果单从这方面讲,谁的作品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读者满足其心理需求。但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上,不弄清作者,对其意义的理解又有所不同,所以,不妨各取所需,任由评说。
   断桥残雪:《见与不见》那种至真至纯的爱永远是人们所向往的,所以不管是谁的作品,已不重要了,因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尘世中,它的确带给了人们一丝清新一缕纯真的美好。
   天使也疯狂:其实第一次接触这首《见与不见》,不是因为《非诚勿扰2》,而是因为米兰姐转载的那篇关于仓央嘉措的日志。当时看了心痛得眼泪直流,这世上竟然会有这么绝望而又无奈的爱情,竟然可以有穿越时空的爱恋。当我看到达娃卓玛在一次佛殿的落成典礼上唱着那首几十年前仓央嘉措与她相恋时写的情歌,忍不住泪如雨下!如果这一切都只是讹传,那就把它当成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吧!虽然不一定真实,但却非常感人,这才是它存在的意义!
   这几位网友都是中年知识分子,院校本科毕业,都有很好的文字功底。我觉得他们的看法具有普遍性。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网络中一些朋友对仓央嘉措和《见与不见》的热情现象的存在,他们找出了它的合理性即原因。
   我认为《见与不见》不是仓央嘉措的情诗,还有另外原因。
   我看到仓央嘉措另外一首《十诫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很显然,这不是情诗,是诫修诗,讲述如何克制情感与诫修的矛盾,既是劝诫自己,如何脱离红尘,静心修行。作为活佛,这也是对弟子的劝诫。
   仓央嘉措是活佛,这说明他不但是佛教的忠实信徒,而且是佛的使者,他绝不会因为情恋使自己陷于六道轮回之中。而人的情恋天性又一直在情感中作祟,使他一直陷入痛苦的纠缠中。这写的是一种真实的情感矛盾。我相信,这不仅是仓央嘉措的矛盾,而是一切出家人都存在的矛盾纠葛,所以,才有诫修、清修、苦修之说。
   记得看过托尔斯泰一篇描写神父的小说,其中一个情节是,神父见到一位美丽的姑娘,起了色淫之心,他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最后,为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他剁掉了自己一根手指,让痛苦驱除了欲望。成为神父——上帝的使者,是清修多年的成果,最低也是个中年人了,可人的天性,还会纠缠他,痛苦他。何况年轻的,正是充满激情年龄的仓央嘉措了,存在诫修与情感的矛盾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我曾两次拜谒五台山,并向一位佛学院毕业的法师请教过。我开诚布公地告诉他,我不是佛教徒,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是我崇敬佛的有关思想,特别是它所体现的生活智慧。而他回答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佛的思想也是唯物的”。他举出出家人讲诫修,就是承认人的七情六欲存在,克制和戒除自身的欲念,是要终生苦修磨炼的。
   我也很敬佩仓央嘉措,因为他承认人的天性,并讲出了诫修的真实磨炼和他为信仰献身精神。

共 34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文章有着很强的研究味道。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能获得以下信息:这首诗的主题信息,众多读者当爱情诗读,而作者的理解是与众不同的;这首诗的作者,不是仓嘉央措;众多读者宁愿错误地把这首诗与仓嘉央措联系在一起的原因……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欣赏了这首诗,而且得到了更多的知识。【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1-27 21:16:51
  以前我没有读过这首诗,现在读了这首诗,如果从作者的身份和信仰角度看,我个人觉得它讲述的就是佛家情感;如果把它当做一首大众诗歌来读,它就是一种哲理诗歌,而且不同信仰和不同经历的人,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共鸣,因为诗歌中的“你”是多义的。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有道理?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水为之        2018-02-04 08:22:01
  同意老师的看法。作为欣赏者,对一篇文字,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甚至进行审美创造。正如老师所言,诗中的‘你’是泛指,是上师泛指众弟子的。
2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8-01-28 12:33:40
  体会至真至情至纯的仓央嘉措,让人感受不一样的深情,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2 楼        文友:水为之        2018-02-04 08:24:37
  是呀,我也非常敬佩仓央嘉措的真诚和勇气。
3 楼        文友:水为之        2018-02-04 08:47:54
  其实,我非常理解众多朋友对那首诗和仓央嘉措的情感。其实,因为这首诗,我查找了仓央嘉措的一点资料,我也非常敬佩仓央嘉措的至真至纯和勇气,如果从仓央嘉措的身世和历史角度看,仓央嘉措的精神就更加难能可贵。但是,我不同意把仓央嘉措看做一个情种,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这样认为,也有损于仓央嘉措的形象。仓央嘉措是个至真至纯的人,而且还有勇气讲真话,他只是讲出了佛者诫修的情感磨难。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历史人物,就是不能脱离人物的历史美景认识历史人物,那样,是否存在主观唯心的问题?
回复3 楼        文友:水为之        2018-02-04 08:54:00
  我的评论存在两个文字错误:一是第二句开始的“其实”是多余的,应该删除;其二是最后一句中“历史美景”应该是“历史背景”。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江山文游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