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缥缈孤鸿影”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清高自许的灵魂独白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词。过去,我不但经常读,还经常拿起毛笔写。每写一次,似乎都勾起心灵柔软的颤动。何以如此?想来想去,一首小令,区区四十四个字,却是他孤独寂寞清高自许的灵魂内核最精深的独白。
据说,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秋,当时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寓居黄州定惠院。
一桩乌台诗案,改变了苏轼的人生命运。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搜肠刮肚,“钻毛求其瘢痕”,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一部分语句和此前所作的一些诗句,以“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
在乌台狱中,审讯者常对他通宵侮辱詈骂,一点点逼迫苏轼入其毂中,一点点罗织罪名。这种精神折磨让苏轼感到极其痛苦,苏轼在《狱中寄子由》写到“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其凄惨情景,真是痛入骨髓。
好在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之县武装部副部长,却又规定不准擅自离开此地,无“签单权”。在那里,他生活穷愁潦倒,精神极度寂寞。
这首词,就是他那时寂寞苦闷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不妨与诗人一起再现当时场景和他的意识流动内涵。
稀疏的梧桐枝叶间,悬挂一弯残月。滴漏声停止了,辛劳一天的人们渐渐沉入梦乡,天地之间,一切都静谧沉寂下来。谁知道一个幽居他乡的人却夜不能寐,独自一人在室内来回走动,徘徊不定?他那孤独的身影,在烛光的映射下,影影绰绰,犹如一只凄惨悲怆的孤鸿。
那只徘徊不定的孤鸿,突然受到不知来自何处的声响的惊吓,孑然而起,匆匆回头看看,并没有同类前来作伴,它满怀的幽怨,又有谁能够理解?在如此凄冷的环境里,它不愿意随意选择高枝而栖宿,只能孤独高傲地落宿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
在空灵悠远的境界里,诗人和孤鸿已融为一体。孤鸿既是诗人寄寓情感的意象,似乎又是他倾诉的对象。借孤鸿倾诉自己的孤独寂寥的处境,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彷徨,倾诉自己无人理解的苦衷,倾诉不肯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诗人的表白含蓄蕴藉,而又丰赡深厚。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一桩乌台诗案,已经深深改变着他的内心世界。
这之前,他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十分强劲。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并曾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时时想为大宋江山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这是他身上“兼济天下”的文人风骨的强烈外现。
到此时,他的激情和执着,他的紧张和愤怒,他的苛酷和尖锐,全已消失,代之而来的,是空灵淡远,飘然独立。在夜色深沉之中,他只愿做一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但是,这里,没有软骨头的哭天抢地,没有愤青似的怒吼狂嘶,只有一个文人幽伤淡远清高孤傲的独白。这是他身上“独善其身”的文人风骨的深沉内蕴。
我最欣赏的,恰在于此。
过去,不管是人生坎坷,还是心情郁闷之时,只要诵读一遍这首词,郁闷孤独的心境就逐渐被一股清高孤傲之气所替代,芜杂烦乱的心绪就会被空灵淡远所消解。
今天,一切的坎坷和郁闷皆成过往,再读苏轼这首词,自己更咀嚼出了暴风骤雨之后的柔韧苍劲,三昧真火烘烧之后的炉火纯青。
世事沧桑,浮云白马,一个高洁文人的魂灵,在世事沧桑的淘漉之中愈加飘逸超群,卓然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