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沙沟(散文)
一
这几年,一直行走在南太行中,有一个小村,一直让我不能忘怀,我又说不清是什么?
是它的美吗?也不是,它只是太行中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平时,也只有一户人家在村上。是它的险峻吗?也不是,平时,我们去拍太行平湖风光片,也只是路过此村。
一直在心中放不下的,可能是那涌动的、温柔的、小村在复活中的春潮。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行登山人,从红旗渠畔一个小村水河,水河是一个美丽的村子,村上很整洁,村西有两座庙,一个是道观,一个是佛教道场,还有一个大大的戏台,沿着台阶而上,上面还有一个苍龙洞,洞里常年流水,也是平时旱年,周围几个村子百姓,祈雨的地方。
过了苍龙洞,上到山顶,山顶就是一个大平台。以前也曾有人在上面种庄稼,后来,几户人家就移到下面去了,只有几个放羊的、放牛的,常年在山上。
那是秋天,我们沿着悬壁边走,去看太行平湖。太行平湖是我们登山人对一个水库的爱称,也就是一个修在露水河上的中型水库,当你站在水库的右岸,那岸边盛开的桃花,在阳光照耀下,映衬下的春湖。那一弯碧水,远远地看去,那弯弯的岸,像一条银蛇,缠绕在曲曲折折的山恋间,一会一只飞艇,盘旋着,飞艇后面是一条白带,激起的白浪。
摄影师为了能拍下这美丽的平湖春色,都是不约而同的来了这里。
我们也是为了看平湖而来的。
中午,我们一行登山人,在一个山顶放羊人的院子里,那是一排七十年代盖的房子,坐西朝东,有十几年,我们坐在一个石桌子上,各人拿出自已带的午饭,聚合在一起,打秋色。
吃罢饭,就四处走走,走到一块巨大的崖石上,队长指点着对面那小山村,他说那村叫沙沟,这是第一次听说沙沟小村。
我站在崖石上,望着那簌簌梨花盛开,雪白雪白的,远远看就像一堆堆的雪。在洁白的花丛中,能看到小村深处的房子,也只有简单的几个院子,都是用红石板做的顶。
二
真真走进沙沟村,还是在一个星期之后。在林虑山的众多登山路中,有一个地方叫刘家梯,从这里上去,向南走,就能看到一座古老的寨门,听说是当年高欢在那里建的,高欢是南北朝时一位权臣。现在你在寨门沟的路上,还能看到后来好事者,写的“天险”二个字。
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桃花、杏花在山峪之中飞舞,风中花香醉人,霞光满天,早晨的阳光,照在太行红岩上,太行更加雄伟。队长站在刘家梯红石垒成的石阶路上,深情地讲:“太行山脚下,有一对刘姓母子相依为命,有一天,儿子上山去办事,在回来的路上,一不小心,失足跌落山谷,当时就没有命了,后来,母亲葬了儿子,拿出家财,找人修了这条登山的路,使登山路变得平坦了”。后来,人们为了记念这位可敬的母亲,人们就称这条登山路名叫刘家梯。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神话中,和花香中,走进沙沟。
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一转弯,站在农家的梯田边。向南望去,村头有一棵大柳树,清明以过,柳条清翠,风吹而飞舞。走进村中,就能闻到梨花飘香,在一户农家院前的小广场,有好几棵梨树,院门紧锁,只能看到春节主人贴的春联,在梨花的映衬下,有一种春节的喜乐。
大柳树往南,就是一个小胡同,胡同尽头是一个石碾,只是荒芜了,那上面的木杠也断了。石碾旁边有一个大门,这时从大门里走出来一个中年人,这就是沙沟唯一常住的一户。一走进院子,正房是两层楼,院中还有一位女人,正在做农活。男的我们叫郭大哥,女的是他的老伴。
从石碾上去,能看到一个荒芜的小院,是两层红色的小楼,只是院中杂草丛生。这个小院往东,就是一个平坦的场地,一看就是小村打麦场,上面还堆着几堆麦秆。
三
小村中最热闹的时节,就是收获时节。因为小村的原居民,大多数人都移到山下了,只是在山下盖了房,而责任田和户口,大多还在山上。
收麦时节,那一块块梯田里,看上去一片金黄,男和女的在前割麦,后边还有一群孩子,大的看护小的。这时节,村子里有了生活的气氛,家家炊烟升起。
一到平时,人像落潮一下,都下山了。只有郭大哥二口子,有时我们登山到来,就在他家吃饭,两口子是热心的人,也是实在的人,郭大哥管烧火,郭大嫂去擀面条。我们中的女人们管炒菜,由于山上的人和城里的人口味不同,有时山上女人做的饭,不好吃。
郭大哥还在二层上用砖块,做了二三个大床,是大通床,找了一些床单。平时,登山人来了,中午吃罢饭,就让客人在上面休息一下。
有一些同学,做法更绝,自已买了碗了,各种盘子,筷子,油盐等放在郭大哥家。一到星期六,一行人背上买的菜和酒,从刘家梯开始登山,中午就到郭大哥家,一行人开始做饭。走时就给郭大哥一百元钱。
渐渐地,登山的人多起来,郭大哥的名气越来越大,有安阳的,外地的,在登山之前,就打电话给郭大哥,他早早的给准备好饭。
有一年秋天,我们一行又来到沙沟。一过大柳树,坐在大柳树旁边的平地上,那几棵梨树正在挂果,一看,这家农户办起来农家乐,原来荒芜的小院子中,主人买了一些桌椅,还把房间里装修一下,一走进房间,那洁白的床单,那床头灯,还有那漂亮的窗帘,一走进,就有一种温柔的感觉。
中午,登山中有好喝两口的,就叫主人炒几个小菜。一看女主人的出手,就是行家出身,一问,人家原来在饭店干过活。吃人家的擀面条,那真叫一绝,味色都好。
回望小村,沙沟好像鲜起来,有了两家农家乐。一到星期六,登山人像赶会一样,人来人往。
又是一年,当我们再次来到小村,原来荒芜的二层小楼,也重新装修起来,一走进小院。女主人是一名三十岁的女人,她家男人在厨房炒菜。主人还带领我们上到二层,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看,屋里还装上了卫生间,一看就好像进了宾馆。我从楼上退下来,到周围远处看小院,在二层楼顶,竖起四个大字,百合山庄。
坐在小院中,主人给我们讲,他们是郭大哥的侄子家,原来在山下打零工,看小村越来越鲜活,就起心回来开山庄。
还给我们讲远景,准备吸引画院的学生,来这里写生。让城里的老人,来这里避署。
在村那边,建几个观景台,整理一下村里的卫生。年轻人的思想,在冲击着我的思绪,我一直行走山乡,一直感觉小村的历史未来就是消失。没有想到,沙沟小村,在几年间,一家一家的农家乐、山庄出现。
走过大柳树,再前走,远远回望小村,小村还是映衬在梨树丛中,那飘渺的香,还在空中游荡。这个在太行山顶的小村,在变美,还有那农家乐的人,思想在冲击着我的思想。
行走中,我一直在想,原来沙沟也是一块宝地。它的魂就是山,就是空气清新,就是寂静,就是悬壁,就是平湖秋月,就这是小村鲜活起来的东西。
小村,我还会来,愿小村有更多的新奇,冲撞我的思想。它就像一朵盛开的野花,在山野中逢雨而生,花香飞舞而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