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在沉寂的脚印里思索人生 ——简析木剑有锋的诗歌《脚印》
与木剑有锋相识是件很偶然的事情,记得有一次在新浪博客浏览网页时,有幸读到了他的诗作,感觉他的诗作婉约唯美,意象分明,思想深刻,入脑、入心。所以,我当时就喜爱上了他的诗歌。后来我在江山文学网上又有幸读到他的诗歌,自此木剑有锋发表在江山的诗歌,我几乎都会认真地阅读并学习。前几天,我偶然在江山的文游榜上看到木剑有锋的一组诗歌,其中一首诗歌《脚印》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
说起“脚印”,我们都不陌生,甚至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走路,而且会留下深深浅浅、参差不齐的脚印。可是面对那些留下的脚印,有的人早已习以为常,熟识无睹;有的人却在面对脚印,抑或想起脚印时思绪万千。而木剑有锋就是一位在沉寂的脚印里思索人生的诗人,他创作的诗歌《脚印》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探究。
诗歌《脚印》抛开了乏味的说教,直白的叙述,而是让诗歌中构建的意象去表达他的思想。白炳安说:“在诗里构建意象,让意象成为诗人的心灵图画,是诗歌避免理性直观述说的另一种办法。意象作为客观图景与感觉意识的联合,所产生的语言热力:既有味觉的、嗅觉的静态,又有触觉的、听觉的动态,都具有可感知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在《脚印》这首诗中,诗人便是成功地通过意象的展现与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来呈现诗意的。可以说,此首诗歌是一首相当不错的意象诗。
庞德概括意象诗的定义为:“意象是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意象是理性思考与感情抒发的复合体。它是诗人在构思与创作诗歌时,经过主体思想情感活动后,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那么我们在阅读意象诗时,就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意象的表面,而是需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深入的审视,挥索意象深处的寓意,以及把握与深刻理解诗人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与丰富的诗歌意涵。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脚印》这首诗歌,去领悟诗歌的深邃内涵。
“在一行行沉寂的脚印里/隐藏着一座丰碑”,这是木剑有锋的诗歌《脚印》里的诗句,此处“沉寂”与“丰碑”两个词语运用得非常好,“沉寂”一词所展现的低沉、寂寥与“丰碑”的高大与壮观,形成了诗句的张力。苗时雨说:“好的诗都存在张力。诗的张力,一方面使诗人确切给出一种意念,或者经验;一方面使读者能够有所感受、领悟,或者重建诗中世界。”由此,我们再联系诗人在诗句中构建的意象“脚印”展开想象:脚印是一行行的,那一定不是短暂的行走,那或许是长途跋涉的脚印,而那脚印,是“沉寂的脚印”。“沉寂”两字,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者的艰辛与孤独,甚至是沉重与落寞。而此处的意象“丰碑”,诗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而诗人正是运用“丰碑”这一象征体,来表现思想情感的。从而让读者去想象到底是怎样的经历,以及那些经历该是多么的悲壮,宏伟,以至于可用“丰碑”来象征。
“可我们只顾风雨兼程/无暇回首”,此处的转折,给人以思考与探究。尽管那些走过的路与经历的事物是那么的悲壮,但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与精神上的沉重压力,致使我们“只顾风雨兼程”的赶路,所以根本静不下心来回首过往。这是遗憾!也是诗人深沉的感慨与叹息。人的一生会走过很多的路,无论是坎坷或平坦,都是一生的宝蔵,而脚印却是过往雕琢的丰碑,伫立在生命的旷野。但我们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无暇去回首往事,更无暇审视自己的灵魂。
“沿着血脉的方向/才能走出一条路,或一座桥”,此节中的意象流动与转换自然,流畅。
李犁在《诗是什么》里说:“意象的流动转换,是一个诗人依据自身的审美情感,和意象间的内在艺术关联,使诗思的表象不断发展、流动、深化的过程。”而诗人木剑有锋正是以意象的流动与转换来推进诗意的。此句中的意象“血脉”是象征体,此“血脉”决不是简单的指人体内的血脉,那是什么?需要读者去思考去推敲。血是鲜活的,代表正能量,那么“血脉”必定喻指一种正能量的力量。或许那是一种精神食粮,也或许那是一种人生信仰。依靠着“精神食粮”与“人生信仰”,才能“走出一条路,或一座桥”。而此处的意象“路”与“桥”也决不是指简单的“路”与桥。“路”或许是人生的道路,也或是职场风雨路,更或许是其他的路。而“桥”或许是人生的桥,也或许是命运的桥梁。这些意象给诗歌留下了张力,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
“箴言枯萎成一缕青烟”,此诗句为虚实结合,“箴言”是为虚无,看不到,摸不到,而诗人通过意象“青烟”来形象的展现了箴言的枯萎与无力。此处诗人运用了隐喻的艺术手法,“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那么使用隐喻的目的是为了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知、体验与想象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而诗句中的“青烟”为本体“箴言”的喻体。“青烟”是人们所熟悉的物象,这样经过隐喻艺术手法的处理,本是虚无的“箴言”便有了可感性,可视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箴言犹如青烟一样飘散,淡去。由此可以想象出诗人那种无奈与失落的心情。
王安忆曾见解:“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木剑有锋的诗句“掷地有声的旅痕/破碎成一片散落的诗行”,此诗句便产生了语言的陌生化。此处诗句运用了隐喻的艺术手法,“旅痕”与“诗行”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但又有其相同点,即错落的,没有规则的事物。诗人于是把“旅痕”与“诗行”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使词句搭配陌生化,从而产生出新奇的效应,以此来达到喻指那些旅痕,纵然当时多么的有力度,最终也不过是破碎,弥漫而去,只能用散落的诗行记录下一段生命的历程。
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酝酿、构思与提练、打磨的过程。而创作的过程是离不开语言的,其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练、含蓄,并且以有限的词句去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诗人用心、用慧眼去选取词语、搭配词句、整合诗句。木剑有锋在其诗歌语言的处理上,就把握的相当到位。我们来看诗句“犹如在灰烬中爬出的隐者/在尘世动荡的硝烟中”,其诗句含蓄、厚重。诗句虽短,但诗意丰富。意象“灰烬”一词,让人想象到燃烧后的沉寂、荒凉与颓废,但“灰烬”并不是指燃烧物留下的灰烬,那是指人生的坎坷旅程,或一场人生的灾难。而“从灰烬中爬出的隐者”,喻指一个不愿意与人同流合污,在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劫后余生者。“动荡的硝烟”,“动荡”让人想到不安稳,大幅起落。而“硝烟”使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让人联想到烟火爆炸后的场景,以及战争的场面,给人以震撼与悸动。当然这里的“硝烟”是象征体,象征一种动荡,沉浮不定的人生或命运。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而木剑有锋的诗歌《脚印》中的结句便是如此,结句不仅放开了来写,而且委婉、含蓄,言尽意未尽,以景来寄托情感。“脚印已被狂风卷走/融入茫茫的天宇/像一行远去的雁阵”,且看脚印被狂风卷走,“狂风”足可以彰显阵势够猛够大,而且脚印又被融入了茫茫的天宇,“天宇”代表着高远、辽阔。由此可见,此诗句是诗人放开了来写的,所以诗句才会显得那么有气势。“像一行行远去的雁阵”,此句便是以景“雁阵”来寄托诗人的情感的。“远去”意指慢慢地淡出,何况是“雁阵”,定是越来越远,直到淡出视线。之后会怎样?言之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当然,此处的“远去的雁阵”并非真的雁阵,它是“脚印”的意象。隐喻所走过的路,经历的事,必将被岁月的风雨所埋没,逐渐淡出记忆,但是会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感想与深思……
诗人在《脚印》这首诗中,不断的思索人生的意义,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定位。从而体现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整首诗歌诗意走向的过程,也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由起伏不定逐渐趋于平稳、祥和的心路历程。诗人在此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跋涉与探索,并且不愿意与人同流合污的艺术形象。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在整首诗中,是由最初的感慨、叹息到最后的探究与思索。那么思索之后,必定会释怀,而释怀之后,必定会以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心态继续前行……
脚印
文/木剑有锋
在一行行沉寂的脚印里
隐藏着一座丰碑
可我们只顾风雨兼程
无暇回首
无人谈及身向何处
思绪还滞留在陡峭或泥泞
沿着血脉的方向
走出一条路,或一座桥
记忆,沦陷在时光深处
箴言枯萎成一缕轻烟
掷地有声的旅痕
破碎成一片散落的诗行
穿梭于天地之间
犹如灰烬中爬出的隐者
在尘世动荡的硝烟中
缝补沧桑的过往
当我再次转身
脚印已被狂风卷走
融入茫茫的天宇
像一行远去的雁阵
问好!!祝创编愉快!
远握!祝安!
赏析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老师见谅!
问好!祝创编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