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派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墨派】源头古村(散文)

编辑推荐 【墨派】源头古村(散文)


作者:海上稼轩 布衣,28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0发表时间:2018-02-01 13:07:50

女儿和她的男友每次从国外回来,我和妻都要陪他们在国内找一个地方游玩。
   一直想去篁岭,春天看油菜花,秋天看晒秋。时值深秋,去篁岭看晒秋正当时,于是就选了以篁岭为核心的旅游节目。
   第一天上半天从上海开车到婺源,下午去了源头古村。
   源头古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
   源头村的村口建在溪流的水口。水口指水流的入口和出口。古人认为,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另一方面,水主财,水口是村民的保护神和生命线。
   源头村的水口有石拱桥横跨于溪水之上,两边各有一座山头拱卫着这里。水口位于整个村落的下游,既是村落的出口又是入口,古时被认为是村落的地之门户,关系着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更是村民命运前程的精神象征。在婺源,几乎所有古老村落的入口处,都拥有集自然风光与人工补缺于一体的这种乡村园林,这种具有独特乡土审美韵味的景观也体现了源头人对人居环境的追求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源头村水口在选址上极为严谨,讲究既有来龙,又有去脉,风水极佳,古桥、名木、水口林、石碣、茶亭等都是源头水口完美的组成部分,称得上是婺源水口的典范。
   随着蜿蜒如蛇的青石板路,走上源头村的石拱桥——步云桥,宛如步入了古树与流水合成的密境:一缕缕的阳光,从浓密的树冠叶缝中射下,投在青石板地上形成斑斓的光影。轻风徐徐,溪水潺潺,宛如琴瑟合奏。
   步云桥长约八米,宽约三米,横跨在源头村的水口。村里人说,步云桥上原先是有廊亭的,桥头还有关帝庙,二十多年前倒塌了,也没人再修。
   走过步云桥,沿着山溪向村里走去,曲里拐弯,清澈的溪水中,民居与树木的倒影清晰可见。从村民的居住的房屋和堂前的摆设看,村里人的生活并没有多少富裕,但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得很安然。有这样的环境,有这样的生活,着实令人羡慕。
   村里人介绍说,这步云桥是开村始祖吴伏阳的后人在扬州做生意发了财,捐资建的。
   村里的人还说:“古时候,村里就开始立碑‘示禁’——禁林、禁河养生,不然,村里怎么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相传,明末的时候,村里有个士大夫叫吴中源,他七十岁生日时,曾花钱买了一只七斤重的老鳖在溪里放生。”
   走进群山环抱,秀水缠腰的源头村,数十座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溪水两岸。
   来到窥月茶楼内,四周美景,尽收眼底。远远望去,绵延40里长的山脉有青山、绿树,更有清泉,眼前这条蜿蜒小溪,就是从40里长的山脉中流出的天然好水。这泉水清澈见底,口感甘甜、清冽。沏一壶新茶,边品茗,边赏景。这里是流向婺源河流的水之源头。
   源头村里有一个人工修造的水池,不像水井,也不是水塘。据说在明末清初时,当时村庄里莫名起了几场大火,正巧有个道士云游至此,给这个里算了一卦,说在对面的山上有个小火龙经常窜到村中作恶,需在修个镇火池来镇住小火龙,并在池底排了八卦,才得己保村庄平安无事。
   走进源头古村,有一条顺着山势流淌下来的溪流从村中穿越而过,给这个村落带来了美景如画,数十座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溪水两岸。
   吴中源所建的亭子,除龙泉溪谷中的路亭外,都喜好将亭子起名“月”字头,如“诗月亭”和“窥月楼”等。据说,吴中源小时候被父亲关在那座远离村庄的探源书屋读书时,常常夜晚对月发呆,望月出神,看月伤心。但婺源有关吴刚锲而不舍砍椤树的故事给了他立志做好人,做有用之人的极大启发。在他功成名就后,特意建了这两座以“月”命名的亭子以明志。
   源头古村也有现代建筑,润福楼就是其典型代表。润福楼是开发源头古村旅游景区的施景海为香港影帝周润发先生而打造的休闲别墅。别墅选址依山傍水,在竹海与溪水的环绕中,竹影摇曳,溪水潺潺,环境优雅、清净,楼内配套有会议室、KTV包房、餐饮包厢、徽派厅堂、冷水鱼塘,更有为两个豪华套件配套的茶亭,在茶亭中可以煮水品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将心情放逐于山水间。
   龙泉溪谷不同于山地峡谷,谷底呈“U”字型,平坦、舒缓,一路走来,如行云流水,似公园小径漫步;看看山,听听水,瞅瞅鸟儿,闻闻花香,就是陶渊明来了也会流连忘返。
   溪流中有许多用石墩子建造的简易的桥。这些石墩的放置在溪流较浅或卵石隆起的地方。村里人说,这些隆起的卵石是人工填磊的,叫石碣。
   碣,又叫堰,一般是用来引水灌田,或防洪蓄水的。但是源头村的这种小石碣既不是引水灌田,又不是防洪蓄水,建造石碣目的就是过滤龙泉溪谷的水。一座石碣就是一个沉淀池,池底是起过滤作用的碎石,砂岩。从大山深处流出的水,每过一座石碣就被过滤一次,到了村里,水就清纯而甘甜。
   源头古村共有石碣十四座,其中十三座都在村子上游,只有一座在村外。
   源头村不但有好水,更有好树。源头古村有着上千年树龄的红豆杉群,其中一棵红豆杉王更是树龄近两千年,直径超过一米四,需要好几个成年人才能环抱。红豆杉是本是单一主干生长的植物,这里却有一棵是分叉生长的,而且左右两根主干所生长的叶子各不相同。关于这棵奇树,在村民中流传着一个传说。从前源头村居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但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让妻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婚后不久丈夫就外出独自经商去了,立志不成功便不回家。一别经年,两人过着两地相思的生活,数年后,丈夫终于有所小成,托同乡提前带话给妻子,说当年的除夕一定回家团年。一转眼,除夕便到了,一场大雪让村子显得格外的宁静,妻子在村口等着丈夫回来已经一天一夜了,天气寒冷却也不忍离去。此时的丈夫也在雪中艰苦的跋涉,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和妻子的约定,终于在天亮之前赶到了,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倒在雪地里的妻子,就这样,因为一场早来的大雪,夫妻两人天人永隔。后来丈夫将妻子葬在了村口她倒下的地方,并在上面栽上一棵相思树。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做丈夫的一直怨恨自己,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些启程,为什么不能早一些到家与妻子团聚,不久也郁郁而终,临终前他嘱托家人将自己与妻子葬在一起,希望下辈子再续未了缘。丈夫下葬不久后,留心的村民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之前栽下的那棵相思树长出了两根枝,并且还是一雄一雌的两根。这种雌雄同体的情况,就连林业部门的专家都很难解释。
   在溪边,有一块指示牌,目的地是探源书屋。探源书屋原来叫“耕读堂”,只是在吴中源成就功名后,村里人才这么改的。
   吴中源生于一个富殷的书香人家,父亲为了让他专心读书,就在这远离村落的山里建了这栋“耕读堂”,还请了专门的私塾先生,派了专门的佣人伺候。私塾先生从《朱子家训》学起,向吴中源灌输的都是朱熹的思想。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吴中源过着远离俗世红尘的隐士生活,潜心钻研学问。8年过去了,他终于不负众望,第一次参加乡试就考取了秀才,进而在三年后的殿试上考取了进士,被委派到江苏某县任县尉,随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提升为吏部侍郎,告老还乡时又被诰封为一品衔光禄大夫。此后,这幢“耕读堂”就被村人改叫“探源书屋”了。
   土地革命时期,探源书屋住过红军游击队。后来,国民党把探源书屋当做清剿“共匪”的临时指挥所,清剿活动在附近四十里长岗的红军游击队。后来,皖南游击队支队的战士,一把火将这幢“剿共”指挥所化作了废墟。今天我们看到的探源书屋,是在原地复建的。
   源头古村还有一座与红军有关的建筑,名叫“大会堂”,是当年毛泽东、朱德召集红军开会的地方。为了保护这座老旧简陋的老房子,大会堂并不经常开放。我们到了村里,恰巧大会堂的门开着。里面只有一个简单的台,下面并没有凳子或椅子。
   源头古村很原始,也很破旧,基本上没有开发——这也是选择这个景点的理由。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村子比起其他的古镇、古村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这个村子看上去没有特别有钱的人家,因此看不到几进几进的典型徽派大建筑,原先气派恢弘的宗祠早已不见踪影;其次,因为没有深度开发,所以整个村子基本上就是原来的布局,甚至有些无序和零乱。
   有些团友觉得源头村实在太过破旧,没有什么可玩的。
   玩,各人有各人的玩法,好玩不好玩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溪边湖畔,张网垂钓,也许没有收获鱼虾,享受的是一份怡然。
   短亭长廊,品茗饮酒,也许没有美味佳肴,享受的是一份悠然。
   山巅楼顶,远眺俯瞰,也许买有惊艳美景,享受的是一份旷然。
   原始森林,原始村落,可能并不绚烂,并不繁华,却处处流露出自然的气息,人文的本真,不修饰,不奢华,一切自然天成,一切顺应自然,这应该是我们追求最佳境界。
  

共 33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游记,娓娓叙来,见出作者趣味。自然,原始,并不张扬的景色,是人与景的一种融合。感谢来稿!(东方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