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军警】农场劳动(散文)

编辑推荐 【军警】农场劳动(散文) ——军旅轶事(二十八)


作者:王志江 童生,93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29发表时间:2018-02-02 09:08:54

俗话说:大米好吃,稻秧难插。作为北方汉子大米饭吃过不少,但对于稻谷的生产过程我一无所知。只是当兵入伍后通过一系列的农场劳动,才对主产南方的水稻有了切身的了解。
   部队为了增加生活的补贴,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农场。我们635团的农场在河北省的蔚县暖泉镇,记得团里的两个高射机枪连和运输连常年驻扎在农场,除训练外,主要从事对农场的日常管理和对稻田地的旱平、水平和育秧,插秧、挠秧、收割、打场等,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就要靠大兵团作战了!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时不饶人。农场的劳动往往从一开春就开始了,先是平整土地和育秧。平整土地分旱平和水平两步,旱平是个粗活就是在没有灌水的情况下,先人工或机械把稻田地概略整平,水平则是细活,在旱平的基础上,对稻田地通过灌水打成泥浆再找水平。一旦到了插秧的季节,大部队就要进驻农场,按着团里分配的任务,开始紧张而有秩序的劳动了。劳动相当辛苦,大家挽着裤腿,弓着腰并排在稻田的泥水里,3-5棵一穝按着十公分左右株距,要倒退着插实、插稳、插好每棵秧苗。一天下来,不仅腰酸腿痛,浑身乏力,而且还会被蚂蝗叮咬,那个难受劲就更不用说了,但因为是集体劳动,大家的热情还是很高的。
   在指挥连老连队,我参加过两次插秧劳动,后来到北京军区通信训练大队学习,期间又参加了一次插秧劳动,记得在这次劳动中还发生过一些很有趣的故事。我们中队编制有九个学员班,其中六班有炮兵和坦克部队学员组成,只有6名学员,九班则全部由女学员组成,人数最多,有十五个学员,其余七个班均由野战部队学员组成。因为劳动强度大,中队在分配劳动任务时总会把我们六班和九班合在一起算作一个单位,俗称混合战斗队。
   训练大队的农场位于北京的玉泉山附近,距离营区足有50公里,由于院校教职员工少,我们那批学员参与了旱平、水平、插秧、挠秧、割稻子、打稻子整个过程。稻田地四周十分空旷,方圆近千米,周围没有村落,也没有树林,只有光秃秃的土地和东西走向的一条水渠。每次劳动一般都集中一周左右时间,记得起早吃过饭后,大家就集中乘上解放卡车来到农场劳动,中餐由中队统一送饭,傍晚再乘卡车返回学校。卡车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道路行进,男女学员随着车的颠簸,一路欢笑,一路高歌,潇潇洒洒,风光无限!尤其是这些女学员都来自大城市,一到这远郊乡村沃野,就想撒了花的小羊羔,笑的最灿烂的是女生,喊叫声最大的是女生,做小故事的也是女生!
   这帮女生,看似娇柔小姐,经过部队生活的磨砺,个个都已经成为思想活跃,作风麻利,肯于吃苦的铁姑娘。对于农场的劳动,既新鲜又有兴致,干起活来还真是风风火火,有不少人手打了血泡,脚被划破,但不叫苦,也不下火线,我们这些农村出生的男学员对她们也是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我们这些男学员还真是沾了不少女学员的光,中队分给我们的劳动任务,由于大家配合默契,情趣高昂,我们这个混合战斗队,总是早早圆满完成,并受到上级的表扬。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话确实很有道理,但由于男女生理问题,我们这个混合战斗队,也曾有过一些不便,闹了一些笑话,整个稻田地空空旷旷,没有固定厕所,大家要如厕,实在很是不方便,一开始大家采取了不喝水的消极对策,但劳动下来汗流浃背,为了保持体力和健康又需要补充水分。男学员聪明些,要解小手就悄悄跑到远点的田埂上,背向人群坐下方便。可是这帮女学员想方便就如热锅上的蚂蚁,左看看右看看,急的团团转。最后还是赵海燕这位老班长有道行、点子多,每当有人要方便时,她就首先给男学员下告示,要求男学员一律背向女学员,然后组织十几个女学员围成一个大圆圈,让大家轮流在圈里方便。哈哈,这办法,真是个绝妙的创造!
   以致多年后,我在1980年第一期《人民文学》上,看了徐怀中的短篇小说《西线轶事》,这篇小说以1979年我国第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刻画了6个女电话兵和一个男电话兵的部队生活。这些平均年龄20岁的女兵,由于本身的特点和弱点,在战争中遇到了比男兵更多的困难。初上战场她们甚至怕死人,怕蚂蝗,无法解手。但是严酷战争的要求,庄严使命的召唤,很快使她们适应了战争,锻炼了意志。在架线、查线、护线、通话等普通的战斗生活中做出了无愧于祖国的奉献。尤其看到这些女兵在前线以同样的方法巧妙的解决了解手的问题,我不禁痴痴傻笑了许久许久.......
   在插稻秧劳动中,我们的女学员,也面临了劳累、蚂蝗和解手等问题,她们以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和聪明的思维同样战胜了一切困难,为我们的生产和丰收做出了贡献。多年了,对于部队时的劳动,我还记忆犹新,对于劳动中的许多故事,我还在深深的咀嚼中。
  
  
  
  

共 19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部队为了增加生活的补贴,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农场。农场就是部队的“衣食父母”。王老师的文字,彰显了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同时也讴歌了军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好文共赏!感谢赐稿!辛苦了!【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8-02-02 09:13:48
  王老师的文字,彰显了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同时也讴歌了军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好文共赏!感谢赐稿!辛苦了!
林雨荷
2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03-02 09:02:25
  写得真好!情节生动,情感真挚,人物鲜活,语言活泼,真是佳作,拜读学习,向作者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