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从清代的一首感旧诗说起

编辑推荐 【赏析】从清代的一首感旧诗说起


作者:萱草合欢 布衣,36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06发表时间:2018-02-10 10:52:17

【赏析】从清代的一首感旧诗说起 在《随园诗话》一书中,袁老先生记录了这样一首诗:
   金山遥对凤凰洲,策马崆峒忆旧游。
   二十七年如昨日,八千里外是并州。
   空余大树翻斜日,尚有遗丁说故侯。
   路过西州秋欲老,旧参军也雪盈头。
   该诗的题目是《过潮州感旧》,作者是王恕(字中安,号楼山,四川人),先生给这首诗的评价是“通首唐音”。初读此诗的时候,第一个感觉便是——这首诗写得好啊。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解析此诗之前,先说一下诗歌鉴赏的标准。评价文学作品的好赖,各人有各人的标准,尤其是古典诗歌,更是因人而异,但无论衡量的细节有多么的不同,其中基本的审美形态只有两项,那就是气韵和意境。所谓气韵,即作品内在的神气和韵味。具体来讲,是指诗文中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而且这种生命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而意境的基本内涵是随着我国古代的“意”和“象”以及“境”与“境界”的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最终形成的。其中“境”是佛教用语,指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是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佛家觉悟的境地。境与境界都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而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和认识(网摘)。其实不单诗歌作品要看气韵和意境,书法和绘画等艺术作品同样讲究这两项。气韵和意境好比人的神采和灵魂,当然,客观、公正的艺术鉴赏与鉴赏者的涵养与学识、其自身的领悟力与灵性以及他当时的心境等有密切的关系。
   这首诗之所以说它好,首先是因为此诗能够令人感受到它生动的气韵,也能够领会到作者真实而深切的感受,还能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美的同时,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思索和感叹,令人回味。
   下面再详细分析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重经故地时对往事的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惆怅。怀念的事物大都是美好的,而惆怅则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情感,二者的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深深打动读者。这是诗歌主题本身,再看作者具体的写法:诗开篇点题。承转的两联一虚一实:颔联虚写,出句从时间上落笔,对句从空间上着墨;颈联实写,前句写景,后句写人,写景含情,写人融事;前后两联灵动变化、内涵丰盈。尾联前一句从时间上回扣题目,后一句自言身世并发出岁月催人老的感叹。全诗句句围绕题目,无一字赘语,层次分明,情感真切动人,音韵雄浑深沉,诗意含蓄耐品,称得上好诗。
   读完王恕的这首感旧诗,或许是因为袁老先生的那句“通首唐音”,或许是被诗中淡淡的惆怅所感染,或许是因为相同的用韵,亦或许以上几种原因兼而有之,此时,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首唐诗,那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凡是喜欢唐诗的朋友对它一定不陌生,因为崔颢的这首诗是唐诗乃至我国整个诗坛上吊古怀乡的名篇。
   此诗开篇引借传说,继而通过这个传说升发出时代变迁的感慨。其中颔联的两句分别接承首联的前后句,有意象的穿越感和时空的延伸感,诗意容量大。后面两联登楼望远,寄托乡思乡愁,转合无痕,收束有力且余韵不绝。
   站得高,自然望得远。最早涉及登高怀思的诗歌作品或许是《诗经•国风》中的《卷耳》,到了汉代,乐府《古八变歌》是记录游子登高怀乡的佳作,再后来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过渡而发展到唐代时期,这类题材的作品已经不胜枚举。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在当时深受文人的喜爱和推崇,下面接着看崔诗。这首诗前半首虽不协律,却音声通畅、浑厚。整首诗自然流畅,气象宏大,色彩丰富,感情深挚。据说大诗人李白登黄鹤楼时见了此诗也不禁大为赞赏,并且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之声……这一传说无疑又提升了崔诗的魅力。
   能与崔颢这首《黄鹤楼》相媲美的,应该就是后来李白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了,全诗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一说“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是李白对前面崔颢那首《黄鹤楼》的和诗。作为唱和诗,李白也使用了原诗的韵,在情节安排上也与原诗相对应:也是开篇引用传说,然后感叹历史的沧桑,再然后写登高所见,最后是远望寄思。崔颢的那首《黄鹤楼》在这之前已经深深打动大诗人李白了,要想超越崔诗确实是很有难度的……别人也许难以超越,但李白可不是一般的诗人,况且此时他是站在了金陵的凤凰台上……可以这样说,李白是占了地利的。金陵,那可是六朝古都啊。于是,大诗人李白将诗境拓展——崔颢寄托的不是乡思乡愁吗?我李白则是对国家对朝庭的关切与担忧。为了表达这一主题思想,诗人在第二联选取意象时,使用的限制语是“吴宫”和“晋代”。一吴一晋既点出了题目中“金陵”的历史特点,且为后面的时都“长安”埋下伏笔。可见,其遣词是何等精炼,运笔是何等自然。接下来颈联的景物描写也毫不逊色,崔诗色彩明丽,本诗则自然真切。更值得提出的是尾联,一语双关,既可指眼前景,又可代心中事,境界自出。
   以上,对两个朝代的三首同韵诗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尽管李白的诗是由崔颢的《黄鹤楼》引发,并且诗仙在作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时或许确实有心与崔诗一较高下,因此本文也将二者并举,但实际上这种比较和比照是不妥当的。三首诗,三处地点,三种情怀,在同题作品中都是好诗。

共 22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对两个朝代的三首同韵诗进行评析,分别总结出了三首诗各自的特点。无论是王恕的《过潮州感旧》还是崔颢的《黄鹤楼》,抑或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讲究了气韵和意境。王恕的《过潮州感旧》能够令人感受到它生动的气韵,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思索和感叹,令人回味。崔颢的《黄鹤楼》自然流畅,气象宏大,色彩丰富,感情深挚。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则是对国家对朝庭的关切与担忧,值得提出的是尾联,一语双关,既可指眼前景,又可代心中事,境界自出。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2-10 10:54:45
  本文对两朝三首同韵诗的评析是独到的,精辟的,值得学习,问候作者。提前祝春节快乐,新年佳作丰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