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敬天敬地敬祖先(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敬天敬地敬祖先(散文)


作者:荷锄叟 秀才,238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562发表时间:2018-02-12 15:14:42
摘要:记得,我们家祭祀的是关公,那位红脸的武士。只不过,这位关公神像巨大,占据了厢房几乎一面墙壁,是手绘的。关公正襟危坐,青金盔甲,红脸长髯,目光如炬。周仓自然是少不了的,站在关公旁边,手里扶着那柄青龙偃月刀,只是不见赤兔胭脂马。在关公像旁边,我家还祭祀着送子老母,是保佑一家子孙传承的;一副盆草,绿绿的茂盛得像吊兰一样的植物画,是保佑一家繁荣昌盛的。

年节里的祭祀活动是大人们忙活的一大项。
   正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提及的,春节里的祭祀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的。祭灶,在北方是被淡而化之的一个节日,在我的记忆里,只知道这一天要吃糖瓜,这在那首儿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糖瓜,一种用红薯熬成的糖,我们叫它“糖稀”,然后掺和着不知是什么淀粉类的东西,制成小香瓜的模样,晾干了,搁在嘴里黏甜酥脆,自有一番风味。后来,这种东西也没了,估计是制作工序繁复,一般人家已经没了那耐心和手艺,于是换成了比较大众意味的饺子,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年。
   小年的祭祀仪式早就没有了,只记得小时候跟在母亲身后,到灶间,摆上糖瓜、饺子,还有其它什么点心;点上蜡烛,燃上三柱香,把去年大年三十下午贴上的、那张刻着“一家之主”字样的、目前只留有一些纸的大意的灶王爷神像和他旁边的那副“上天言好事,归来降吉祥”对联,从墙上慢慢揭下来,或者干脆撕下来,然后一把火烧了;然后磕头,听母亲念念有词:今年家里挺好的,灶王爷到了天上多说好话吧……
   侯宝林先生在相声里曾经说过,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可是户口本上没有。那时我也有一种想法: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他这样上天一走了之,这百姓家里岂不没了主事之人?何况他老人家大年三十才回来,那年节的一切准备,诸如蒸馒头、装年糕、炸麻花、卤猪肉这么多的事,都在灶间完成,他老人家也不管了?
   年节真正的祭祀是在大年夜。大年三十这一天,母亲是家里最忙的人。她一边准备着荤素几十道祭品,一边指挥着家里所有的人,贴春联,印冥纸,搭天地棚。
   所谓天地棚就是给祭祀天地准备的场所,也就是由木棍或竹竿做骨架,上面盖上苇席或竹席,构成一个简易的小凉棚。天地棚要搭在正房的廊下,背北面南,倚着北墙作神龛。神龛正中,是一幅神像,红红绿绿的,雕版套印,那是全神像。大大的天帝端坐神像正中,面前一副牌位,上书“天地三界四方十万真宰”;身后密密麻麻排列着各路神仙头像,只有一些大意罢了,不过估计也是有名号的,只是那雕版印刷比较毛糙,且数量巨大,或者人物众多,字号太小,大多看不真切,我曾努力过,靠近了仔细看,依然看不太清,只在左侧,下方,能清楚看到一位红脸的武士,就被告知,那是关公关云长,其旁边更小的一个,扶着一柄大刀的,自然就是关公的马弁周仓了。
   天帝神像两旁,照样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天高悬日月”,下联配“地厚载晨昏”,横批在神像顶部,书“天地之神位”。两个菱形的“福”字,贴在横批左右。
   神像下方,一张简易供桌,只等各家各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应祭品摆起,大年夜真正来临了,祭祀仪式才真正开始。
   当然,需要祭祀的神明还不只这些。灶间,祭祀灶王爷,也要设神龛,贴神像、对联、福字,设小供桌。大门洞里,正对大门口的影壁墙上,是土地爷的神位,对联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正房门后,是财神的位子,对联大多为“早晚一炷香,晨昏三叩首”。仓房的粮囤上,是仓官之神位,一个福字,一张条幅,上书“五谷丰登”也就够了;牛马圈旁,一个福字,一张条幅,写“牛羊满圈”足矣;马车上也有对联一副,上联“日行千里路”,下联“夜走八百程”。水缸上也有牌位,大概是祭祀水龙王的,没有对联或条幅,只有一个“福”字替代了。
   除了这些各家各户都应祭祀的神明,讲究一点的人家还有自己的家神,是自己家庭传承的守护神。记得,我们家祭祀的是关公,那位红脸的武士。只不过,这位关公神像巨大,占据了厢房几乎一面墙壁,是手绘的。关公正襟危坐,青地金边盔甲,面如重枣,长髯过膝,细妹凤眼,目光如炬。周仓自然是少不了的,站在关公旁边,手里依然扶着那柄青龙偃月刀,寒光闪闪,只是不见赤兔胭脂马,多少有些遗憾。还有一副,在关公像旁边,是着送子老母,母亲说是保佑一家子孙传承的;还有一副盆草,绿绿的茂盛得像吊兰一样的植物画,是保佑一家繁荣昌盛的。
   这一切布置都要在大年三十下午2点以前准备完毕。
   然后,我们这些小辈分的人,跟同一家族的兄弟,有的已经带上了下一代子孙了,聚齐了,一同走出村外,到祖坟上去,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这也是一次神圣并且特殊的祭祀仪式。
   广袤的华北平原早就没有了大面积的坟地,尤其在机械耕作以后,坟头都不见了踪影,一马平川。但,自己的祖坟大都清楚记得,或者说,这个家族里至少有几个人清楚能记得,记得他们的具体方位。
   走到冻得坚硬的麦田地头,几个颇有掌故的兄长或以高压线杆和机井井台、路边大树等为参照系,锁定方位,然后迈着均匀的步伐,带着几十号大小男丁,迈向祖坟。这个时候鞭炮四起,噼噼啪啪的脆响,但一点都不剧烈,没有一点回声;“腾”的一声二踢脚腾空而起,射向苍穹,似乎并不迅速,眼睛能追逐到它升空的影子,也没有多么高远,第二声就炸开了,脆生生的,一小股青烟也随之升起,而后慢慢随风飘散。有时候几个半大小子就玩起在村子里根本不敢想的危险游戏——打横炮,就是把二踢脚放倒在田埂上,让它几乎是贴着地面水平射出去,在二三十米远的土地上炸起一团尘土。礼花弹也有,一排一排、一组一组,只是天太亮,没有夜晚那般灿烂,在天只听一声更大的脆响,见一团更浓的青烟而已。
   近几年环境污染严重,许多的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然而农村,尤其是大年三十上坟,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这一场鞭炮是不在禁止之列的,孝子贤孙只管提了大小鞭炮来,尽情燃放。
   鞭炮放过,几个邻近的本家各自找到了自己父辈或者祖辈埋葬的地方,用树枝在地上划一“十”字,然后跪下,烧上纸钱,不摆供品,嘴里念着: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吧……
   除夕之夜,万家灯火,天地棚下,烛光摇曳,香烟袅袅。祭品满满一桌子,荤素菜肴各八碟,每一碟上都插着竹筷子,花馒头上都点着红点点,最醒目的就是一具肥头大耳的猪头,伸着长长的鼻子,紧闭了双眼,让人觉得笑眯眯的,憨态可掬。头顶上还放几根湛清碧绿的香菜,用一方红裱纸盖了,还有几分滑稽。见过杀猪的血腥场面,再看这猪头早就没了感觉,然而,儿子就不一样了。儿子小时候就喜欢回奶奶家过年,可想起那个猪头,心里早早就打起了小鼓。那时的儿子一到晚上,是断不敢自己跑到院子来的,哪怕是放鞭炮,也是只挑起门帘的一个边角,向院子里偷窥。
   饺子煮熟了,第一锅几乎都要给各路神仙和列祖列宗。荤素各一碗,每碗六个,热气腾腾一一摆好了,母亲就喊:来呀,先磕头,再放炮!
   噼噼啪啪鞭炮响起,整个村子也响成了一锅粥。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个庭院烛光摇曳香烟袅袅升——年就这样来到了。
   母亲这时才可以端起饺子碗,坐下来,疲惫而又欣慰地吃一口年夜饭。
   大概是上中学的时候,正是“破四旧,立四新”的时代,各家各户的祭祀是被当做封建迷信活动被明令禁止的,于是,年节里的祭祀活动看不到了,就连每年的给长辈拜年磕头,也被当作四旧,破除了。村民们倒是有办法,院子里的天地棚不敢搭设,就悄悄转入室内,厢房或者偏房里去;全神像买不到了,就只写上“天地之神位”几个红表字条代替,祭祀供品也简约了,猪头、鸡、鱼等都是白面馒头做出的形制,替代了实物,就像当年用陶俑代替了活人殉葬一样,也不失为一场伟大的变革。
   我对母亲的行为也颇为不满,开始拒绝摆设供品和在神像面前的磕头。母亲也总是无奈地念叨“孩子小,不懂事,原谅他吧”,脸也上常常显出不安的神情。这种情形持续了好几年,大概是上了大学以后,那年的春节,人们又敢于在院子里搭起天地棚的时候,我忽然决定照顾一下一学期不见的母亲,主动替母亲摆放供品,并尾随母亲到各处磕头,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念叨着:“孩子长大了……”
   《孝经》有言,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看来,“敬”与“乐”应在日常,是每个晚辈需尽力而为的事,关乎孝道、孝情,只是我们也常常因为少不更事,蹉跎了,至于“忧”“哀”“严”时,大多已实属无奈,回天无力,只能借此表达自己终生的遗憾,所以,每及祭祀大典,则必痛哭流涕,何其哀也!何况,有的人还不能致其忧哀严呢?
   年节里的祭祀活动本来就是源自人们对天地鬼神的崇拜与敬畏,而我们的神明又都是得到成仙的人,祭天祭地祭鬼神实际上也是对祖先的敬仰、追忆与怀念。
   过年了,要敬天敬地敬祖先,当年忙忙活活准备祭品的母亲,而今也早已排在了祖先的行列,开始享用儿孙的供奉了……
   多年以后,我们也会寻找祖先去,我们的子孙还会像现在的人们一样,给我们以祖先般的供奉么?
  
  

共 34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所有节日中,过年仪式归为隆重的一个节日。尤其是对于长辈们来说,这些礼仪更是丝毫马虎不得。这篇文字以《敬天敬地敬祖先》为题,写过年时的各种祭祀活动。首先是过小年时的祭灶,也就是祭灶王爷,目的很明确:“上天言好事,归来降吉祥”,这也是人们生活还比较贫穷时的希望之寄托。除夕是最为忙碌的一天,也是祭祀活动最多的一天。做好饭,要先敬各路神仙与祖先,年夜饭前,还要去祖坟前,燃放鞭炮,迎先人回家,第二天大年初一吃完子饺再送回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所谓敬天敬地敬祖先,是含有求神仙保佑,不忘祖先的意思。本文条理清晰的叙述出了过年的祭祀礼仪,也写出了过年期间快乐的心情,感谢投稿,祝新年快乐,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8-02-12 15:17:50
  这样清楚的祭祀礼仪是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得明明白白。在这里问好贾老师,祝新年愉快。
2 楼        文友:荷锄叟        2018-02-12 16:04:40
  感谢社长亲自编按!年年都有的仪式,早就了然于胸,每逢佳节之时,就会咀嚼回味。父母去世了,多年没回家过年,不知道现在怎样了。社长辛苦了,今天编了好几篇,在此顺祝连老师新春吉祥!也祝星月诗话再上层楼!
原名,贾晔;笔名,叶中华;网名、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名,荷锄叟。
3 楼        文友:史建民        2018-02-12 19:48:35
  传承中华民族风裕礼节,有些地方保留的很好,谢谢贾老师把祭祀仪式写的这么好。问好!拜读学习,
网名,香山红叶,太统烟雨
回复3 楼        文友:荷锄叟        2018-02-12 22:12:19
  多谢史老师评阅!祝史老师新春愉快!
4 楼        文友:雪舞流年        2018-02-13 05:10:13
  过年的一幕幕祭祀礼仪非常生动地呈现给了读者,喜庆祥和的气氛也氤氲在字里行间,让人无限触动……问好贾老师,提前祝新年快乐!
雪舞流年
回复4 楼        文友:荷锄叟        2018-02-13 08:38:09
  多谢雪舞留评!并祝您及家人新春愉快,吉祥如意!
5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8-02-13 22:37:58
  高产。优产。多也产。佩服。原来你们那里过年也这样啊。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5 楼        文友:荷锄叟        2018-02-14 07:41:17
  都是儿时记忆。祝西鋂新春吉祥!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