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山多娇】奶奶(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多娇】奶奶(散文) ——----南垣村之八


作者:晚秋枫叶 举人,4086.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26发表时间:2018-02-13 16:17:18
摘要:奶奶一生勤劳节俭,粗茶淡饭,生了十三个儿女,存活了八个。奶奶在邻居们嘴里,是位传奇女子。

【江山多娇】奶奶(散文) 昨晚又梦见奶奶了!眼泪打湿枕头。
   我的奶奶张候氏,出生于山东某县某村,七八岁随爹娘逃难到山西洪洞上王村。她中等个头,勤劳肯干,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比爷爷小十岁。幼时的我,对“奶奶小爷爷十岁”的婚姻觉得是个谜。长大后才知道,是因为奶奶的那双脚。 
   那个年代,是娶媳妇看脚不看脸的年代。富人家女孩七八岁开始裹脚,生生把脚骨折成一个锥子形,脚尖是锥子头,站不稳,走不远,还冠以“三寸金莲”的美称。鲁迅当年留学东瀛,每每遇到藤野先生追问中国女人裹足之事,大有钻到地缝逃之夭夭之感。
   奶奶不是大家闺秀,从小干农活,到十几岁才裹足,所以裹成了“五寸足”,俗称“胡萝卜脚"(长度超过三寸,形状像只胡萝卜),不符合好媳妇儿的标准啊!才找了家境不好,大自己十岁的丈夫。夫家弟兄仨,老大未娶,老三外出未音讯,爷爷排行老二,是家中的最聪明的美男子,一米八几的个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浓眉大眼,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会说话,方圆几十里有名的俊美后生。在父母眼里,这儿媳妇真配不上自己的俊儿子。
   奶奶嫁过来时,不满十八岁,公婆,大伯哥,常住娘家的大姑姐,带着外甥,六七口人的三餐都要她一人张罗。爷爷看不上奶奶那双“五寸脚”,到灶台拿东西,会有意无意的踩在那双脚上。没有“三寸金莲”的女人,受夫家人的歧视,只能忍声吞气。
   奶奶尽管不符合美女标准,却是非常能干。家务活没的说,奶奶烙的饼,擀的面,蒸的馍,好吃极了。邻居家儿婚女嫁,兴吃烙饼,寓意“翻身”,会请奶奶去做。奶奶不但会做饭,还会干庄稼活。而且干活狠,舍得下力气。
   听隔壁六斤奶奶说:“你奶奶孩子生的密,孩子之间都差不了两岁,她怀孩子从来不躭误干活儿,记得怀老三时,快到日子了,她发现牲口圈里粪满了,该出圈了,怕牲口受罪,嚷着要出圈,这个时候了还能干这重活儿?谁也拦不住,她从家里拿出铁铣,一口气扔出了一座小山,又给牲口圈垫了厚厚一层干土,过往邻居看到,既担心又佩服,伸出大拇指夸奖,张家祖宗积德了,娶了这么能干的婆姨。”六斤奶奶顿了顿,接着说“没过三天,我去串门,看到窗台上放了几块黑炭,大门的左环上系上了红布,又生了个儿子!哈哈,看看你奶奶多能干!”
   爷爷长年在外跑运输,一月回不了几趟家,顾及不了地里的庄稼,照顾不了家中老小。繁重的庄稼活也压在了这双“五寸脚”上,男人能干的活,奶奶也能干。犁地耙地都不算什么,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摇耬,扬场这种技术活儿,奶奶也拿的起。
   有一年种麦季,地收拾好了,耕地耙地整地,万事俱备,只欠摇耬播种了,古时,女人是不能摇耬的。每年是娘家哥哥来帮忙的,今年哥哥又病了,奶奶只好请了村里摇耬的把式来帮忙。约好了时间,谁知,天公不作美,连阴天下个不停,等到天放睛了,人们像“龙口夺食”般抢种麦子,谁也顾不上帮忙了。眼看要霜降了,庄稼人都知道,霜降一过,麦子就不能下种了。为了抢在霜降前播种,奶奶一整天偷看邻家地里如何摇耬,一趟一趟的跟在后边走,给人家平地拍土疙瘩找话搭讪,心里却牢记着摇耬要领,第二天回到自家地里,喊老实巴脚的大伯哥拉牲口驾耬,学摇耬播种,一开始歪歪扭扭走不成样子,牛也不听使唤,奶奶累的一身汗,一脸泪。奶奶犟脾气上来了,"我就不信了,非要学会摇耬不可!"
   从清晨到中午时分,终于摸着点门道了,牛也听话了,奶奶破涕为笑,长出了一口气!下午耬斗子里才放上麦种,正式播种了,虽然没有邻家播的好,但赶在霜降前一行一行的种完了几亩地。奶奶第一个打破了女人不能摇耬播种的破规矩,奶奶的举动,在村里炸了锅,褒贬不一,奶奶才不管那一套,"只要明年我家娃有馍头吃比啥都强。"
   说起奶奶扬场(一个人踩转风车,一个人在风车前扬起麦粒,使麦粒与杂物土石分开),那更是惊天动地。女人是不允许扬场的,别家扬场女人都不能从风车前走,如果惹风神生气了,麦子就扬不出去了,麦子会被风神没收了。嘿嘿,奶奶才不管这些什么风神雨神,“龙口夺食”季节,暴雨说来就来,麦子不装瓮,说不定哪会儿淋了雨发霉出芽,一年的收成泡汤了。大伯哥不会扬场,让他踩风车,奶奶在前面扬麦子,男人们围着看这位裹了脚的女人一招一式的扬麦子,奇怪的是,风神并没有生气,麦子扬出去像虹一样,风吹过来,分成两道,麦粒一道,杂物一道,男人们服气了,伸出了大拇指!我的奶奶,踩着那双“胡萝卜脚”,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掌握了各种技术活儿,养大了七八个孩子。
   奶奶思想开明,深明大义,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把自己三个宝贝儿子送上战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二叔不满十六岁追随抗日英雄景仙洲,参加了抗战时期闻名晋南平原的八路军太岳军区汾东抗日游击支队,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天津,景仙洲(绰号景疯子)留在天津市政府任市长,二叔一直跟着他干。解放后,党为了提高革命干部的文化程度,派二叔到北航进修学习,学成后留在北航。三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到国家盐业建设第一线。四叔远离家乡参军,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是新华社第一批元老编辑。五叔踏着哥哥们的脚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几十载。
   奶奶千辛万苦拉扯大五儿三女,国家危难时期,送儿上战场,国家困难时期,送儿上前线,为保卫胜利果实,送小儿子参加解放军。淳朴善良的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却懂得“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县政府送给这个家“革命家庭”的光荣称号。这位伟大的母亲,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奶奶常教育子孙以公家事为重,她不图虚荣,不享荣华,她老人家享年八十四岁,早已四世同堂,子孙后代有几十口人,但从不准儿女为自己做寿,她怕影响不好,更怕儿孙们耽误了工作,她常挂在嘴边的话“不要耽误了公家的事,家里的事是小事”。
   俗话说的好:“一辈好女人,三代好子孙”,奶奶正是这样的好女人。她的子孙后代很为奶奶长脸,有国家公务员,有新华社编辑,有大学教授,有央视记者,有人民教师。有在北京拼搏的,有在国外发展的,可奶奶从不会在乡亲面前炫耀张扬,乡亲们去北京,一定会嘱咐儿子好好招待,缺钱给钱,缺住安排住宿。董庄村的邻居进京,不找旅店找猴蛋(二叔小名)。
   奶奶啊,您淳朴得像那祖辈赖以生存的黄土地,坚强得如同太行山上挺立的青松,谦虚得似田间那不起眼的小草!
   奶奶宠我,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奶奶没有睡过囫囵觉。我上夜自习回来,奶奶坐在纺车前摇啊搖,我渐入梦乡,飘渺中看到的是奶奶摇纺车的背影,那嘤嘤嗡嗡的纺车声在我听来,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第二天清晨,睡眼朦胧中又看到奶奶摇纺车的背影,我经常心疼的问奶奶:“您又是一夜没睡?”奶奶慈祥的笑着说:“傻孩子,我刚起来”。
    勤劳的的奶奶啊,您一辈子纺了多少线,织了多少布?纳了多少鞋底,做了多少双鞋?连您自己也说不清!有邻居开玩笑,恐怕一节火车皮都载不下。您从来不知享受的滋味,只知道干活,干活,吃苦,受累!爷爷长年在外,您除了带一堆孩子,还要下地干活,可从没听您说过一声累!奶奶啊,您一双被裹过的“五寸足”,竟支撑起偌大一个家!奶奶啊!您是我们子孙后代的楷模,更是老张家的大功臣!奶奶啊!您的贤良美德吾辈后代一定会铭记在心,尽力效仿!               
   谨记:
   奶奶一生勤劳节俭,
   穿粗布衣吃粗茶饭。
   不曾下饭馆,
   不曾进酒店。
   不曾戴金银,
   不曾穿绸锻。
   不曾逛街逛商店,
   不曾看戏进影院。
   不曾招摇人前晃,
   不曾玩牌搓麻玩。
   吃苦耐劳一辈子,
   换得儿女前程宽。
   不图虚荣求踏实,
   子孙代代家风传。
   人逢佳节倍思亲,新年来临之际,思念远逝的奶奶,写此篇以寄托。
   2018年2月13日(腊月二十八)  于白沙

共 31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奶奶,因为裹足不成功,不符合“美女”标准,而嫁给了大十岁的爷爷。但也正是因为这个,使她成为干家务、干农活的能手,摇耬、扬场这些活计原本是男人的专利,一样被奶奶干得风生水起,奶奶非同一般的举动,让村人褒贬不一,奶奶一句话说得好:“只要明年我家娃有馍头吃比啥都强。”奶奶一生勤劳节俭,粗茶淡饭,虽然没有见过大的世面,但思想开明,深明大义,先后把三个孩子送上战场,虽不识字,然懂得“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常教育子孙以公家事为重,她不图虚荣,不享荣华,八十多岁,四世同堂,子孙后代有几十口人,但从不准儿女为自己做寿,她常挂在嘴边的话“不要耽误了公家的事,家里的事是小事”。这样伟大的女性,不仅受到子孙后代的爱戴,更应得到全社会的尊敬!通篇文章,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情感细腻,这是一首革命母亲的颂歌,她做人做事的优秀品德,和倡导的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家风,值得我们每一位后辈继承和发扬。一篇温暖阳光的文字,推荐品读鉴赏。【丁香编辑:乐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31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8-04-22 17:00:51
  欣赏老师美文,祝福老师。生活愉快。开心文乐。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3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18-04-23 12:21:57
  谢谢老师关注,常常品赏老师的佳作,受益匪浅,希望多多切磋!
共 31 条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