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黄牛铺
站在凤县黄牛铺镇北边山根下的白太庙前,隔着嘉陵江向南山眺望。你会发现那山势形如黄牛,牛头处长有核桃树,建有房屋(文革前有寺庙),像牛犄角一样伸向天空,而张开的牛嘴似乎正准备去饮山沟里流淌下的溪水。再看牛脊梁向上拱起,曲线起伏不定,加上四蹄前曲后挺,非常吃力的拓荒样子。有人说神奇的是在山中还有口泉水,似乎是牛身体上流淌的汗水。
这山古时也叫黄牛岭,不用说,黄牛铺得名和这山势密不可分。可是这神奇的黄牛怎么来的呢?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向上升腾,盘古口中呼出的气和身上挥发的汗珠变作了日月星辰;地向下沉陷,盘古的身体骨骼、血肉化作了山河、湖泊、海洋。
我们伟大的创世者盘古完成了他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后,魂魄就抛洒在这茫茫宇宙里。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沧桑巨变,盘古遗留的血脉凝结了人面蛇身的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在这寂寥的宇宙天地里,倍感孤独寂寞,就决定在黄河边照着自己的模样抟土造人,好来陪伴自己打发这寂寥的时光,同时也让天地充满些勃勃生机,才不枉了盘古的心血。
女娲抟土造人,累了后就用藤条甩打泥浆造人,有些不成人样的就化作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
有一天,一不小心,一块泥团飞向秦岭深山里华阳,正好打在了先前抟土造成的女登身上,女登因此受孕怀胎。
不知过了多少年月,女登在蒙峪生下牛头龙面人身的神农,也就是后世尊称的炎帝。
炎帝长在常羊山青姜河,教民钻木取火,驱除虎豹野兽。那时的人们,男人拿些石斧石枪棍棒出去狩猎,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女人靠采摘野果和草籽供大家食用。
有年秋天,一只神鸟衔来了一株嘉禾给炎帝,示意他把嘉禾的种子撒在田野里。不久居然长出了嫩苗,后来还结下狗尾巴似的穗子,倒腾出不少嘉禾种子来。部落里有了种植嘉禾的经验,人们看到了希望。
可是靠人力播种,没有多少收成。一天炎帝在田野看到一头野牛,跑来吃嘉禾。很是生气,就捞起一根藤条向那野牛抽去。没想到,野牛力大无穷,不但没停下来吃嘉禾反而用它健壮的犄角来抵炎帝。炎帝一人不是野牛的对手,就号召部落的人拿起棍棒、藤条、石刀、石斧一起去追赶野牛。
那牛被一路追赶,翻越了秦岭,一直跑到今天的黄牛岭,在一处野葡萄架下,又被倒跑牛刺给拦住,鼻孔也被一根荆棘刺穿,动弹不得,乖乖的停了下来等炎帝他们过来。
经过好一阵大战,野牛累得气喘吁吁,浑身冒汗。野牛在秦岭山间逃命奔跑中,带倒了许多树木,地面上也划下好多沟沟渠渠。
炎帝他们一看很受启发:就用野牛带倒的书桠做出了木犁和隔头,又用荆棘刺穿牛鼻做成牛鼻圈,害怕牛偷吃嘉禾还用竹条编了牛笼嘴,再用藤条、牛隔头和木犁两边连接起来把牛身子牢牢地束缚在其中,这样野牛只好乖乖地给炎帝他们耕地种庄稼了。
后来,炎帝他们又如法驯化了很多的野牛,在秦岭、清姜河、渭河、嘉陵江一带不断开垦田野,播种庄稼,教化人民。因为炎帝发现了嘉禾,又驯化了野牛为人耕种,炎帝部落又被称为神农氏。
后来那头驯化的野牛,因为帮助炎帝神农教化百姓,在黄牛铺黄牛岭羽化成仙,成仙前仍保持着开拓荒野的样子,好像还在启迪人们幸福的生活在于不停的开拓。
有了黄牛岭,后来人们在此建寨子和堡子,因此历史上也有叫黄牛寨、黄牛堡的。直到后来南来北往的人多了,这里店铺林立,就改做了黄牛铺。
在创作中“骨架”指什么?就是故事的结构、故事的架子;“血肉”呢?是指故事创作中所表现的人生经历、人物的恩怨情仇、人物行动构成的情节以及为表现人物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所作的“细节描写”等。一篇故事作品,只有故事框架,而看不到有人物恩怨情仇、人生经历构成的跌宕情节,那这篇故事的创作,还不算丰满的。所以,必须把故事情节写出来。故事是情节的艺术,故事是以情节为主体的一种文体,就是这个意思。在创作构思中,除了精密构思故事框架外,同时,还要把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的恩怨情仇、人物行动的情节构思好,那样,创作出来的故事才会“有血有肉”。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