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无事开元击羯鼓(随笔) ————《丝路山水地图》质疑
一
关于《丝路山水地图》的名字,这些天我一直心存疑虑,适逢春节开元,我稍作审视,稍加考证,觉得还是使用此图背面有清末民初琉璃厂著名书店“尚友堂”的题签《蒙古山水地图》为好。
此图没有丝绸之路全部路线的山水,只有明朝初期在图中这一片地域生存的蒙古四汗国的地形、城郭等标注。至于水系和一些山脉则没有明确的标识。因此。只能说是一个旅行指南,或者是当时明朝处理朝政的参考图罢了,和目前遗存的大量丝绸之路地图相比,含量、信息量不能类比,怎么能与“丝路地图”这个涵盖了全部丝绸之路的名称同日而语?
这幅地图,没有确实的依据拿出来说明是缺失了十米,而地图涵盖的恰恰是四大汗国完整地盘(明代西部辖区仅到嘉峪关),因此不能说这地图只有东起嘉峪关西到戎地面,另外还有西部十米的到达丝路终点的缺失。而全面显示四大汗国的地盘恰恰表明当时定名的合理性。
二
地图被裁减去十米的说法欠缺,实际只能说减去了地图尾部的题签及作者的部分。
此图出现在清末民初,当时清朝倾覆,很多清室遗老遗少、内务太监大肆盗卖宫廷宝物,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很大一批有识之士和著名收藏家、考古学者极为关注故宫宝藏保存状况,虽然后来及时将故宫定名为《故宫博物院》,任命了组织机构,但是,大量文物还是时不时在北平琉璃厂出现,当时这些有识之士曾呼吁予以惩治。因此,这个地图被裁减去尾部的题签也就不足为奇了。根本不是裁减去了十米。
如果此图是赝品,那么也会被裁减去尾部的题签。这样才能以假乱真卖出大价钱。
所以,时下那些权威东拉西扯到考证文章里的所谓文章、证据,和此图根本拉不上亲戚关系,不足以服众。如果为了附庸风雅,说成是丝路地图,还不如说两边都裁减去了十米更为周全!“丝绸之路”这个词是1877年李希霍芬提出的,所以原名称肯定是和丝绸之路无关。
因此必须为此图正名:《蒙古山水地图》。
三
春晚节目中故宫单霁翔院长宣称的“早在16世纪中叶,中国人已经对丝路沿线有了清晰认识”,这话实际上是为这幅地图擦脂抹粉、附庸时政!试问:难道中国人仅仅是“早在16世纪中叶……”才“对丝路沿线有了清晰认识”?这幅地图中简单的信息量能对人们于丝绸之路的认知起到多少“清晰认识”?能超过那么多遗存的汉魏、明清的大地图的认识么?
故宫单霁翔院长上任至今,很多政绩我十分关注也很是折服,对他的尊敬常常喜于言表。但是这次,他的形象让我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初看地图就有了的心结,现在我准备系统地详加考证地图中的地名。仅是这几天把前、后及中段几个地名查证,就觉得图形标识有很多属于古代地图上的错用,百忙之中单院长怎么能在如此错误百出的地图命名上,做出如此儿戏般的的定论?
四
这几天把前、后及中段几个地名查证,仅仅是取出民初十八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核对,就发现一些错误,先写在这里,更细密的考证得有些时日。
地图嘉峪关向西以城郭图形出现的地名,实际上是烽燧墩台的名字,用城郭图形标注是不准确的。这也验证了此图的重要性是否存在?
如:嘉峪关向西有:大草滩、扇马城、回回墓等都是烽火墩台名。
图中标明的沙州,就是如今的敦煌市,并不像专家说的,“敦煌的名字都有”,实际用的是沙州名字。
瓜州实际距敦煌东百十公里,图上的比例大为失调。
图的尾部只有“戎地面”三个字,窃以为就是地图的“结束语”,因为地图的标注全部是真实的名字,只有这个“戎地面”是一种泛称,说明地图所指的西边,就是西戎所辖地面了。
如此看来:图中错误很多,比例失调,只有蒙四大汗国完整辖区,缺失明代一些比较关键的地名。等等。可以说,此图不足以命名为丝路地图,也不足以成为研究丝路重要文物,名字也只能定为《蒙古山水地图》。
慢慢欣赏考证吧,我会再回来。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考证充分。感谢作者春节期间发文,祝福作者新春天天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