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明孝陵游感(杂文随笔)
游感,自然不是有感的错别字,而是游览后的感觉,亦或可以是感叹、感慨。用了这两个字显然是后者,这是一篇今年春节游览明孝陵一天后的感叹与感慨。
明孝陵是南京著名景点,我去过先后大约不会少于五次吧。最早一次是1978年旅行结婚的时候,那次的印象已经淡漠。以后又去过两三次。其实都没有太过深刻的印象,包括去年春节与老妻一起去探梅。钟山风景区的梅花山,号称天下第一。有着远至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墓,这般遥远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再加上精心栽培的数千株,百十种梅花,让这座梅花山名扬天下。去年是陪着老妻去寻梅的,今年却是独自一人。老妻没有我这么强烈的寻梅情结,故而这回我独自一人在初七去了梅花山。
思梅、探梅、摄梅、题梅,差不多是我这些年的规律了,今年自不能例外。只是既然去了梅花山,总是也会在整个明孝陵走一遭。今年的这篇游感,并不是感慨着漫山遍野绽放的梅花,还有同样满山遍野的游客。我的感慨与感叹源自其他三桩偶遇。
一
走进梅花山,我一路拍摄梅花,一路欣赏风景,不知不觉到了梅艺插花展馆。里面各种精美的插花煞是好看,我端着相机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意中看见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妪,手里端着一只尼康单反全画幅相机,也在聚精会神地拍摄。这一幕顿时令我惊愕。要知道我的微单NEX5R,加上正在用的手动镜头,无论是体积与重量,都远不能与老太太手里那尼康全画幅比肩的。如果她那台算相机,我这台就是玩具。我的这台现在的重量大约八百克,我知道她那台至少是我的3倍左右,再加一支大约是我这支两倍重的镜头,应该总重量超过三千克。一个六七十的老头、或者老太太,举着差不多六、七斤重,甚至更重的相机,我是已经司空见惯,今天走进来起码也遇到了四五个。这位老太太叫我惊讶,是因为我一眼就知道她绝不止六七十岁。我忍不住去与她唯一的同行者,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的老妇人搭讪起来。
“你好,请问,这位老太太是你母亲吗?”
“你好,是啊,是我妈妈。”
“请问老人家高寿?”
“呵呵,她今年八十五岁。”
我果然没有猜错,这位老人家的确已经是超过八旬的老人。
我恭恭敬敬地给这位老姐姐鞠了一个躬,说:“您老人家真牛!我用的是微单,您用的是全画幅单反。您这台机器可比我这个小玩具重多了。我看您在拍微距,眼神真好。”
老人微微一笑,走过来说:“习惯了,也不觉得很重。”
我发现她步履矫健,竟不像一个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而且耳不聋、眼不花,实在不简单。
“老姐姐,我甘拜下风。不过您为什么不试试用微单?”
旁边的女儿笑着插话。
“我妈妈也有一台微单。她都玩的。”
“我也不专业,随便拍拍而已。退休以后就喜欢上摄影,算算也玩了三十年了。”
“老姐姐,您身子骨怎么好?看起来摄影成了您三十年健身之宝。”
她们母女一起朗声大笑起来。
女儿一边笑,一边说:“还真是这样。如今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咱们中老年身体最重要。我妈妈没病没灾,身体这么好,真的和她的心态很有关系。她开朗豁达,又喜欢摄影,每天走很多路,还端着挺重的相机,真是很好的锻炼。”
老人家也笑着说:“习总书记不是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吗?我的梦想就是健健康康可以拍到一百岁!”
我也笑起来,点点头说:“对,您老身体这么好,活到一百岁不成问题。我要向老姐姐学习,也争取健健康康可以拿着照相机活到一百岁。”
临别的时候,在我恳请下为她们母女拍了一张合影。
离开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为什么一个八十五岁的老姐姐,居然还可以端着单反全画幅相机玩摄影?仅仅因为坚持了三十年的兴趣吗?应该不但如此吧,看起来实现梦想已经不仅是年轻人的事情,“中国梦”这三个字深深印刻在了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里。
二
游览过梅花山、梅花谷,我又去了一次明孝陵。老实说,一座明朝开国皇帝和皇后的合葬陵墓,对我并没有太多吸引力。对这个据说是和尚出身的开国皇帝,也没有太多好感,走这一回,不过走马观花而已。常常会感慨为什么古今中外都有这么多达官贵人,尤其是帝王,总喜欢修造自己的陵墓?从中国秦始皇的兵马俑,到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都是如此。这位大明开国皇帝也不例外,一座明孝陵修造的气势恢宏,代表了明朝初年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也直接影响到明清两代五百余年的帝王陵寝建筑。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的玩珠峰下,建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直到永乐三年(1405年)才建成,历时长达达25年。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病逝的,那一年是公元1398年,换句话说,就是他在世的时候已经为自己修建这座陵墓修了17年。此陵墓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立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这一点也算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贡献了。当然这应该归功于明代的工匠而不是这位皇帝。
我从明孝陵出来,沿着山路朝紫霞湖而行。这一路风景优美,游人也不再熙熙攘攘,山路上偶见三五成群的游客,大多都是一家子,或者几家朋友结伴而行。我一路信步而行,脑子里思考着时空的变迁,想着曾几何时那些威名赫赫的帝王将相,一转眼成为黄土隆中的一捧灰土,再看眼前的苍山碧水江山如画,却早已把那些历史人物丢弃在尘埃里。
走得有些累了,看见前面岔路口左右各有一条长椅,便过去在有靠背的那张上坐下歇脚。此刻迎面从紫霞湖方向走来一对父子,恰恰也准备在这里歇脚。一个五岁模样的小男孩朝着我这张长椅跑过来,却被年轻的父亲喊了回去。
“过来,那张椅子爷爷已经坐下了。”
我却不介意地笑着招呼那个孩子。
“来吧,可以和爷爷一起坐。”
小男孩坐到了斜对面那张没有靠背的长椅上,和自己的父亲在翻看手上一叠打印纸。我远远望去,看见上面有一张地图,剩下几页都是些带图片的文字。
这不由得勾起我的好奇心,便开口问道:“小朋友,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手里拿着什么?”
小男孩看看我,又侧身看看自己父亲,在得到父亲目光鼓励后回答:“爷爷,这是爸爸给我准备的碉堡资料。”
“碉堡资料?”我错愕。
我知道在南京的紫金山钟山一带有不少的碉堡,长江沿岸也有很多。据一位著名的南京碉堡哥统计,南京有一百多座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碉堡。我几次游览明孝陵,都曾经看见过各式各样残留着弹孔的碉堡,这些多数是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时留下的,有些是国军守卫南京时的,当然也会有解放战争时期的遗留物,不管怎么说,都可以算是南京一段时期的历史见证。曾经想过只怕每一座碉堡的背后,都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的故事。现在我居然遇到了一位有心的父亲,为自己的幼儿准备了一整套南京碉堡资料。
我忍不住问:“你爸爸给你准备了这些资料做什么呢?”
“找碉堡啊。爸爸带我找到每一座碉堡,然后在这张地图上做记号”
我不由得对这位父亲刮目相看。这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年轻父亲。这些碉堡显然包含许多故事,那么,带着儿子寻找碉堡的过程,岂不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的教育过程。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手段。
我对那位年轻父亲发问:“你儿子几岁?你这种教育方法真不错。”
年轻的父亲笑着告诉我,他从儿子三岁开始,每个假期都会与儿子一起策划一个主题,这个寒假就是“寻找南京的碉堡。”他告诉我两年来,他已经带着儿子步行走遍了南京的山山水水。一个个主题,让儿子深刻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他还说,等儿子上小学开始,他会带着儿子走出南京,从江苏开始走遍中国,然后走出中国去。
这番话让我心中升起一种敬意,好一个有思想有方法的父亲。这真是一种极有提倡价值的教育手段,对我们那些可爱的小宝贝,实在值得一试,回去以后一定要告诉我的女儿和女婿。
我微笑着问他:“孩子的妈妈不参加吗?”
他回答:“他妈妈上班了。我是南京大学的教师,每年都有寒暑假,有这个条件。”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年轻人笑着说:“算是我一个梦想吧,我打算一路陪着孩子长大,在他成年之前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我们的古人不就有这样一句话……”
“Read 10,000 books and travel 10,000 miles.
Learn as much as you can and do all you can.”
小男孩居然脱口而出用一句英语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哈哈……”我也大笑起来,对着小男孩竖起大拇指。
短暂的交流之后,年轻的父亲带着幼子,向我告辞后,又走上了他们的主题之旅。我久久望着渐渐远去的两个身影,又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一对用自己脚步丈量大地的年轻父子。他们的梦想似乎谈不上多伟大,可却那么切合实际。年轻的父亲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一个重要的真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们已经坚持了两年,走遍了南京的山山水水。那么假如到了这个小男孩成年的一天,他们一定可以走遍江苏,甚至走遍中国!那么,这个小男孩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恐怕已经不言而喻了。一个从小就懂得,路要一步一步走的年轻人,这一步步积累下来的不仅是体力与阅历,更多应该是豁达的胸怀与可以高瞻远瞩的意境吧?
三
我重新站起来朝紫霞湖方向走去,一路思绪万千,还是想着这对年轻父子,还有那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姐姐。一个年轻的父亲带着幼子,坚持用走的方式,丈量着南京的湖光山色已经两年。我不知道他们已经走过多少路,但是可以肯定,要带着一个才三岁的孩子,坚持让他靠自己步行,去翻山越岭,定然不是每个父亲做得到的。那不仅是需要怎样思考疼爱孩子的角度,更需要一份高瞻远瞩的定力。那位从30年前退休,就开始每天端着一台大约3公斤重的单反相机,记录生活与美好的老姐姐,能够持之以恒走三十年,也绝不可能仅仅就是一种兴趣使然,同样需要一份对未来远见卓识的判断。我自己何尝不是走着一条自己的路?我已经走了足足四十六年。也许没有几个人理解其中的艰辛与苦楚,就像这位老姐姐,还有这年轻的父亲,他们的做法究竟有几人真正明白?我和他们一样,绝不是一时的兴之所至,而是心中一直存有的信念。我在写字打字的同时,也一直在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着,因为我明白只有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足下之路,才会用心感悟生活与梦想的真谛。
紫霞湖到了,一池碧绿,像一面明镜躺在山间,怪不得有“天池”之誉。她位于紫霞湖位于明孝陵东北部,是个人工蓄水湖泊,因与紫霞洞相连而得名。是1930年代中期,爱国华侨胡文虎捐资建造,面积差不多有5万平方米,水深处超过六米。湖水清澈,林木蓊郁,山青水碧,甚是迷人。我渐渐走近时,被湖泊一个说话的声音吸引。
“这个湖水质量不错,对游泳的人来说,水冷不是问题,水的质量才是问题。”
“你不怕冷吗?今天虽然暖和,可水里只怕还是只有几度吧?”
“不怕,我在东北都冬泳。不过一定要充分热身,我从住的地方跑步过来,然后再绕着这个湖跑了三圈,微微出汗了,才开始脱衣服……”
我听明白了,那是一个冬游者在和旁观的游客聊天。
我信步走去,看见一位中年男子在湖边做着下水准备。看上去体格健硕,精神抖擞,也很健谈。
我随手拍了几张后,问他:“师傅,今年多大,是每年都冬泳吗?”
“我六十周岁,坚持游泳十四年了,不仅是冬泳,只要可能每天都游。”
“不简单啊,可以坚持十四年不容易。”
“四十五那年得了一场大病,没办法提前退休了。有一天在散步遇到一位老者在冬泳。他告诉我坚持三件事,百病尽除。走,就是多走路,少坐车,能走的时候一定要多走几步;跑,每天慢跑能跑多远跑多远,不一定求快,但是一定要久;最后一件就是游泳,游,最好每天坚持在干净的活水里游两小时,也不求快,就是要坚持游。”
我点点头,“走”、“跑”、“游”,三字真经,体现的就是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吧?
“有道理,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你现在身体很棒。真是药到病除。”
他大笑,一面继续做下水准备,一面对我说:“我就打那年开始照这位世外高人的招数,每天坚持走、跑、游,果然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看来锻炼比吃药管用。”
“那是,我现在啥病也没有。我就打算趁着身体好,年纪也不大,走遍祖国山河,游遍大江大河。给自己定了个计划,步行兼跑步游览各地,凡是可以下水的江河湖海,都要下去游几次。也算一个梦想吧?咱们国家要实现中国梦,我的梦想就是到全国各地去看看这个实现中国梦的过程。”
说着,那汉子走下湖去,朝着湖中心游去。我举起手中相机,拍摄着他双臂带起的浪花。又是一个有梦的人,一个因为有病不得不提前退休的人,如今却在冬泳,带着一个美好的梦想,一份对未来的希望,用自己一种独特的方式,让自己的疾病不治而愈了。
我在湖边站了良久,望着湖水里那活跃的身躯思考着。生活在平常里的普通人,居然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梦,那些梦看似平凡,却体现出一种异样的光彩。我想,习书记就是根据这些普普通通老百姓,每一个不同的梦想,绘制而成一份缤纷蓝图,一份寄托全体中国人梦想的蓝图。不需要追问中国梦究竟代表什么?那份对未来美好的愿望,一定就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