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一张尘封73年的借条(散文)
2007年7月30日,一场千年不遇的暴雨在豫西大山深处的高河村铺天盖地而来,一霎时,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墙倒屋塌,已故李大妈家的老房子遭到了洪水的严重威胁,孙子李明山为抢救屋内的粮仓,他意外地发现粮仓下有一个被泥巴糊着的青瓦,揭开后,一颗子弹出现在眼前。他试着拔出弹头,没想到里面没有一点火药,倒出来的却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纸条,一看是一张借条,借条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苞谷五斗食盐叁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
李明山惊呼道:“你们看,奶奶说的那张借条找到了!”全家人都围了上来,激动地传看着。
旁边一位来帮忙的村民兴奋地道:“明山,这借条真的是红25军手枪连写的吗?”
李明山郑重地道:“这千真万确啊!这借条已经73年了哇!”说着他就向众人讲述了这张尘封了73年借条的故事……
1934年农历11月一个晚上,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手枪连在打退地方反动团匪的阻击后,顺利到达了我们高河村,村民们以为又是团匪骚乱,家家关门闭户,生怕遭遇匪劫。就在这时,一个红军战士叩响了我家的大门,我奶奶小心翼翼地刚将门打开道缝,那红军战士便亲切地道:“大妈,我们是毛主席领导的红军,有事麻烦您老人家了!”
奶奶一看头上的帽徽是红星,知道是亲人红军来了,便将门敞开道:“原来是红军啊!快进屋里说话!”
那红军战士道:“大娘,天已经晚了,不进去打扰大娘了!我们的部队能在您家打麦场驻扎几日吗?”
奶奶满口答应道:“行,就是外面太冷了,不能睡那里啊!我看你们就住我家厅房,不然会冻坏身子的。”
那位红军战士兴奋地道:“那就太感谢大妈了!我们几十个人,能住下吗?”
这时红军战士们都围了过来,奶奶望着这群冻得发抖的红军战士毫不犹豫地说:“能住下!厅房内住不下,厅房的楼上也能再住些。亲人们跟我进来吧!”就这样在奶奶和爷爷的帮助下,几十个红军战士就住在了我们的家里。
第二天一早,红军战士就在院子里支起锅灶做起了早饭。奶奶看着那么大一口锅,水添得满满的,但却只下了一碗小米,小米在锅里几乎看不到,奶奶心里在想,一碗小米,一大锅水,这怎么够吃啊!想到这里就跑回厨房,拿起铲瓢在米瓮里铲了满满一大铲瓢小米,匆匆走到院里的锅台前,将黄澄澄的小米下在了锅内,拿起勺子在锅内搅起来。两个做饭的红军战士望着大妈感激地道:“大妈!您把小米让我们吃了,你们吃什么啊?”奶奶说:“别你们你们的,咱们是一家!大妈不能眼看着自己人饿肚子!”
到了下午,一位红军战士找到奶奶说:“清晨我们米袋子都倒空了,不是大妈你给我们拿来米下在锅里,我们只能喝稀汤了。我们的同志出去搞粮食还没回来,下午锅里就没的米下了,能不能把大妈的苞谷和盐借给我们一点?等明天我们去东西两川打土豪搞到粮食就还你。”奶奶二话没说,就连忙叫爷爷上楼搲了五斗苞谷送给了红军。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战士们留下少数人站岗放哨,大部分向东西两川出发去。晚上,一位被战士们称作指导员的红军,面带惭愧地对奶奶说:“大妈,我们以为能从土豪那搞来粮食,把借大妈家的还上,谁知这里的土豪也不怎么样,今天搞来的粮食太少不够还,我们又奉命马上北上,我先给大妈你写个借据,以后再还。就是我们不过来,只要是红军从这里过,不管是哪支队伍,借据同样管用。红军绝不欠老百姓的账。”奶奶说:“自己人吃了,写什么借据啊!不需要!”指导员却说:“大妈,这是红军的纪律,必须写!”说着便动笔写着借据,写好后交给奶奶,并再三叮嘱千万不能张扬,要妥善保管,以免带来麻烦。
到了1959年的3月,奶奶生命垂危时,把我叫到跟前,向我嘱咐道:“明山啊,共产党好,红军好,有了他们,咱才有饱饭吃,才有今天的好日子……红军在咱家住时,借过东西,还写了借条,现在解放了,以后就……别,别,别提这事了,那是咱家应该给国家做的贡献!”说着就闭上了眼睛。自从奶奶去世后,俺一直不知这张借条的下落。没想到奶奶把借条藏在粮仓里。
此刻,老支书从李明山手里接过这张沉甸甸的借条道:“乡亲们,这张借条太珍贵了!这借条应该展放在红25军的纪念馆里,让这面爱党爱国爱红军的旗帜永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