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春】耍灯(散文)
一
如果说,故乡的记忆,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那么,耍灯就是浓墨重彩、有声有色的电子书。
耍灯,总是从腊月开始。进入腊月,农田和菜地都忙完收割,便有长辈开始张罗,清洗龙被和狮袍;检查龙灯木棒和狮灯手柄是否完整;收集松糕(松树脂)和洋油(凭票按指标的煤油);到“纸马铺(剪纸艺的店),为排灯糊上新的萱纸,绘上鲜艳花纹顶,剪纸出飞檐翘角;四个面写“风调雨顺”“国泰平安”“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闲时,锣鼓队成员,便开始练习节奏和腕力,偶尔加入新成员,更需实时教育和训练。我对敲锣打鼓非常感兴趣,渴望有一天,自己能敲敲锣,捶响鼓,多好!
“咚咚、咚咚、咚咚锵,这是在村口路上的缓节奏,省力。”胖伯伯在教新手。
“咚咚锵、咚咚锵,不急不慢的节奏,是耍灯开始走家串户。”
“加快节奏,是舞狮激烈时。”
“咚咚咚、锵锵锵。快速的节奏是舞龙或武术表演最精彩时的鼓点。”
这些节奏,我早已熟记于心,可鼓队还是不要我。他们击鼓,我伸出小手,摸摸那颤抖的鼓面,声音立刻变小了。胖伯伯一边敲着大锣,一边笑着,我不好意思地缩回小手,藏到背后。他用眼神示意鼓手叔叔,嘴巴向我呶了一下,叔叔趁空把鼓锤塞到我手里,左手抱起,右手握着我持鼓锤的手,敲响大鼓。小小的我,就这样第一次奏响人生最强的鼓音。
二
耍武灯的叔伯与哥哥们,也紧锣密鼓抓紧练习。连尺(双节棍)、单人棍、双人棍、叉、拳术等等,整个晒谷场上,就像即将召开武林大会,将给人们来一场武术的盛宴,而我最感兴趣的是拳术和双人棍。
表演拳术的哥哥,身着湖蓝色的武士裤,把身上的棉衣、内衣全部脱下,赤身裸体,腹部一块块肌肉,被大红的练功腰带缠绕两圈扎紧,然后系上漂亮的结,在右腰垂下。
立正、平视,以武士风范对四周行抱拳之礼。立正握拳、拳心向上、跨右腿与肩同宽,马步下蹲、双手合十,右侧转身同时右手出拳,出拳迅速、与肩平齐、拇指朝上;左掌朝前、沿右臂推向前,右拳变换,方向朝下、左推右收,跨左腿转身,弓箭步、左臂齐肩,掌平、横扫左侧,带钩回收。然后,蹲下马步,以同样的方式左手出拳,喊声振天,目随拳掌、拳出有力、拳毕回位,四个方位的表演完,一套拳术完成,再行抱拳礼结束。
双人棍,由两位小哥哥,手持长棍,相互配合表演,双方对立、站在六米之后,右臂胸着夹棍,转身对观众行抱拳礼之后,上前一步、相互行礼、退回原处开始耍棍。两人挥棍单独表演后,再跨步上前对打,你打我挡、你刺我躲、你压我抽,配合默契、形象逼真。演完收腿立正、抱棍行礼,江湖礼节。
狮灯由两个人配合,身着颜色和花纹酷似狮子腿的裤装,耍狮子头的人站立弓背、耍狮子尾的人弯腰弓背。表演的项目有,雄狮闹新春、狮子捉蚤、狮子抓痒、狮子觅食、狮子戏水等等。当狮子戏水在地上打滚时,鼓点敲击激烈,伴随表演者的“呦呵”,振得地动山摇。
龙灯队的表演者,由耍珠和舞龙队组成。耍珠,是一名身着红色表演服、包裹红色的头巾、束着黄色腰带、舞龙技术娴熟的俊汉子。手持金属外包裹成红球的耍珠棒,抖一抖,用不同的节奏和声音,指挥舞龙的每个招术。
舞龙队十八位壮汉统一着装,黄色上衣和裤子,十分宽松,红色腰带束紧扎在腰间,头上缠着黄色的头巾,像草帽突出的帽檐。耍龙头的伯伯,身材魁梧、力大稳定、经验丰富;耍龙尾的叔叔,身材小巧,动作灵活、配合默契。
听着指挥龙珠发出的金属音,跟随龙珠、昂首阔步、双手平托舞龙棒;均匀缓慢、随着前队友传来的架势,一上一下,舞出龙形如波纹,叫蛟龙漫游。龙珠抖几声高耸、翻滚腾飞,龙头高举随珠扑腾、忽上忽下,队员们随龙头将舞龙棒举高,绕场二圈之后蟠踞,龙尾的倒数第三节的两位队员,分开间距、高举龙棒由龙头带领全体穿过而且散开,这叫龙头钻裆子(穿花)。还有头尾齐钻、神龙摆尾、游龙褪皮、老龙腾飞等等。表演很出神入化,时而如巨龙直冲云宵;时而如老龙回归大海;时耍如稚龙戏水……舞龙队精湛的表演,把耍灯节目推向高潮。
欢呼声、口哨声、尖叫声,一浪高过一浪,整个村庄,就变成欢乐的海洋。
三
正月初八,乡亲们,早早地吃完早餐,听到队长的口哨吹响,一封“千子坨”爆竹响了之后,狮灯队、龙灯队、舞灯队、锣鼓队成员,迅速到族里祠堂集合。亮起红烛、点燃高香、拜天地、拜诸神、祭祖宗之后,随耍灯总指挥一个手势,击鼓鸣锣、鞭炮轰响,两位出段(喝彩恭祝)伯伯、灯队成员,打杂替补成员,依次排队等候。
一切仪式全部结束后,出段人高举右手示意,锣鼓继续响三声之后骤停,全场鸦雀无声。
“正月初八好时光,神龙出海游四方;
风调雨顺保安康,出去一百个、回来五十双。”
出段伯伯高声诵唱,语毕手落,锣鼓爆竹响起,耍灯所有队员出发。
走在灯队后面,我根本就顾不上路面的积水和泥泞,一路追随。离我们最近的邻村罗叔,是每年灯队出行的第一站。
罗叔家十分好客,亮红烛、放鞭炮、倒茶水、装团盘,准备得十分周到。
“龙灯今来贵府门,罗家大哥听我吟;
户外栽下摇钱树,屋内有个聚宝盘;
赚钱越过国界线,状元做官到朝廷;
生儿就是大栋梁,育女胜过金凤凰;
自从今日恭祝后,世代吉昌万年长。”
出段伯伯口吐莲花。
罗家大叔,兴奋得鞭炮连续放,香烟发不停;罗家大婶,手中发糖果,脸上乐开了花。
舞龙队,简单地踩八卦,黄龙漫游正在进行,“出段”伯伯高举右手。
“狮灯耍到你家里,主家好客行大礼;
爆竹放得大地红,儿媳今年过家门;
暖茶一杯喷喷香,添个孙子架苗(茁壮)长;
金钱腰满贯、粮食满谷仓。”
一阵表演后,眼看时不早,尚有几十家在等,不能久留,出段伯伯举起右手。
“一月春草发,二月笋暴芽;
排灯往前走,我在后面陪主家。”
出段伯伯语毕锣鼓响起,灯队出发去下一家。
灯队全村走家串户完后,再到晒谷场上集中表演。
我全神贯注正看着耍灯的一招一式,这时,一只温暖的大手牵住我的小手。回看一看,是母亲!她焦急的眼神中流露出惊喜,像一件失而复得的宝贝到手,却没有半点责备。
“女孩子家,别跟着到处跑。”母亲不肯松手,安慰我,“快快长大吧,长大后,你就可以飞向远方。”
我极不情愿跟母亲回家,一步三回头,离开耍灯队,心却跟随锣鼓声去了远方。
四
小弟弟和我一样,盼望着快长大。可从五岁到六岁,时间过了一年,还是没有长到耍灯队员的标准。等不及来日方长,想耍灯,弟弟他有办法。
邀上一队小伙伴,集体制作稻草龙灯。田角边上的稻草垛,挑下面部分干的,每人抱来一捆,放到我家的小晒谷上;梳理稻草缨子(叶子),留下光洁稻草杆;把稻草杆打个结,由一个小伙伴踩着,分成左右两半;分别由两个小伙伴往同一方向拧,拧紧后,把两股稻草合拢,就拧在一起编成粗大的稻草索;编到接近稻草尾部,再陆续添加,稻草索就越编越长,直到孩子们需要的长度;每间隔一米,扎上一根木棒,做成舞龙棒。就这样,稻草龙身完成。
再编个稻草包包,系到稻草索的一端,两根竹篾片,插成龙的角;筷子一端削尖,插入切成两半的小红萝卜中,另一端插入稻草包包扎紧,龙的红舌就成了;两个用完的墨水瓶盖,做成龙的眼睛;龙头就完成制作。
收集十几个干电池的金属片,钉子在中间钉个小孔,用铁丝穿成串,再缠到木棒的顶端,龙珠就制作成。
挑选扁平而大的竹节兜兜,中间钉出一个小孔,编织细稻草绳穿过中间孔、打个大结,把绳子挂脖子上,手握两个兜兜合击,就做成竹节锣。
少儿舞龙队诞生了。四位“锣鼓手”,击着“锣”(竹节兜兜);一位耍珠,手举木棒,抖一抖,金属片发出清脆的声音;六位舞龙小队员,手里高高举起舞龙棒,稚气未脱的眼神,是山间灵动的春天,仿佛预言,将如巨龙腾飞;乡亲们,竟相出来放鞭炮迎接;伯父婶妈们,笑得如那枝头的春梅;孩子们,像雏鹰练翅翱翔,在春风里翻飞;乡村,被稚嫩的脚印,踩出希望。
时光在不经意间流走,当年那群孩子们,早已长大、飞远。唯独这一幕幕回忆,像一道亮丽的风景,尘封在记忆深处,无论多久,永远清新动人,亦如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