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再读鲁迅的《阿Q正传》
一、《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鲁迅自己说,他写《阿Q正传》是“依了自己的觉察”,反映的是“在我的眼里经过的中国人生”。可见对社会的洞察和对人生的体验是鲁迅创造出不朽名著、塑造出集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思想基础。因此,我们读《阿Q正传》的时候,需要了解该小说写作的历史背景。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使得鲁迅写出了这样的小说呢?请看: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2、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五口通商,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3、1857年英法联军攻入广州;
4、1858年英法联军陷大沽,中英、中法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入内地传教,承认外国在我国内有领事裁判权;
5、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6、1871年俄军占领伊犁;
7、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群岛;
8、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
9、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
10、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当我写下这一段中国历史的时候,我打键盘的手都在颤抖,我的心都在痛。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深深地震撼了我。可想而知,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的鲁迅,他这位生活在那一段历史下的作家,怎么能不拿起战斗的笔,怎么能不写出战斗的檄文。所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造就了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是战斗的武器。他的小说同样是解剖刀,他在剖析中国国民中的软弱和卑劣的一面,以便唤起民众的战斗勇气和自觉性。
当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看到中国历史在屈辱中上演的时候,中国留学生还说什么:“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日本是一个小国”等等,一点儿也没有忧患意识,而是夸夸其谈。鲁迅回国后,潜心研究和考察这种“愚弱国民精神”,他发现了不少中国人擅长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他要提醒中国人,眼下连年战争,中国的危亡就在旦夕!中国人要万众一心奋起反抗,不能津津乐道“五千年的历史”了,要看看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
于是,鲁迅塑造了阿Q这个既可怜又可恨的艺术形象,想以此打动中国人那颗麻醉的心灵,这就是鲁迅弃医写文的根本原因。
二、《阿Q正传》的思想解剖刀指向何方?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愚昧无知的耍赖,顽劣的“卫道”精神,“精神胜利法”和趋炎附势与盲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精心刻画,描写出一个那个特有时代的阿Q。
首先,鲁迅在《阿Q正传》里用文学的手术刀做武器,深刻解剖了毒化人们灵魂的封建观念:在鲁迅笔下阿Q的畸形、变态的灵魂,是典型的封建毒素的牺牲品。他本来也是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深受封建社会的压迫、出身卑微。但是,他却是头脑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他没有读过封建社会的“圣贤”书,却能说出许多封建主义的所谓“道理,”可见,封建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什么地位,对中国人毒害有多深!
其次,鲁迅在《阿Q正传》里用文学的手术刀做武器,剖析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封建社会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正道”,恰恰是扭曲人性、绞杀人格的刑具。在封建礼教中规定上下有分,男女有别,尊卑有序,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些封建礼教塑造了阿Q的性格,他对赵老太爷的卑躬屈膝和对小尼姑的欺负侮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阿Q的眼中,自己比赵老太爷低下,人家姓赵,不叫他姓赵,他也是没有办法。但是对比小尼姑来说,他是男人,男尊女卑,何况是出家女人更加卑微,阿Q不敢反抗赵老太爷,却敢于欺负小尼姑。所以,鲁迅在他的《坟•灯下漫笔》中写道:“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在这个制驭中,阿Q在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上有“精神胜利法”才能苟且偷生。鲁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更是“怒其不争”。在吃人的社会里,等级规范无疑是咬噬人的灵魂的牙齿!鲁迅在多篇著作中,都提到旧社会的“吃人”本质,《狂人日记》中借助书中人物的口说“我被人吃了,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在《药》中则有革命者的人血馒头被当成药引子可见,鲁迅很对旧社会的“吃人”是深恶痛绝的。
第三,鲁迅在《阿Q正传》里用文学的手术刀做武器,剖析了阿Q浑噩愚昧而软弱的人格和革命的不彻底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是自我麻醉自我安慰的武器,同时可以自我炫耀,真是无耻透顶。人家打了他,他说“儿子打老子,”而且还以“儿子”为荣,清政府割地卖国,却要假装大国皇帝的样子,跟阿Q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鲁迅的《阿Q正传》里用文学的手术刀做武器,不仅仅剖析了上流社会虚伪和堕落,同时剖析了底层社会的芸芸众生是多么麻木不仁。鲁迅批判了上流社会的无耻和堕落,赵秀才,假洋鬼子,手握兵权的老总勾结起来欺压百姓。百姓们不反抗,却成为帮凶。最后阿Q死了,也不明白为什么丢了性命。临死的时候,不问问为啥被杀,却在专心那个“圈”画的圆不圆。
总之,鲁迅的手术刀是刀刀见血地剖析了那个社会里的中国人,是每一个爱国者看了都会产生共鸣的。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灵魂的力量!所以说,鲁迅有一颗高贵的灵魂,他虽然身材并不高大,确实真正的伟人。
三、鲁迅《阿Q正传》的艺术魅力
鲁迅的《阿Q正传》创作成功百年来,得到了文学界高度的评价,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传播。文学界普遍认为,鲁迅的《阿Q正传》是悲剧与喜剧的交织,是情感与理性的融汇,是通俗与精湛的呼应,是典型与现实的结合。刚刚看的时候,会被阿Q的滑稽可笑的举止逗笑,但是笑着笑着就会掉下泪来。从情感上说,也许你会同情人物的遭遇,但是,在理智上你会恨他们为什么这样愚昧愚蠢。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他让你深思,让你惊醒,让你多问几个为什么!
鲁迅是文学家,是伟大的作家,也是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和视角,与否定群众革命和创造精神的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他这是在灵魂层面上“唤起民众”。民众是需要唤醒的,封建意识的毒害是精神枷锁,需要从人的内心,从人的灵魂深处觉悟,才能团结全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鲁迅看到了阿Q的悲剧本质,看到阿Q至死不明白为什么而死的悲剧的原因,所以,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文学家和作家,他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翻开人类的文明史,我们可以看见在人类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领域中,都有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背后站着一位伟大的作家,鲁迅的《阿Q正传》和他的杂文一样是划时代的巨著,鲁迅就是这巨著后面的伟人。
今天,我们中国的作家也有责任剖析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用文学的手术刀剖析那些人们最关心的贪污腐败问题,剖析社会上的一切封建思想的残余。我们要歌颂时代的大爱和人类的正能量。创造出生动的,形象的,真实的,经典的文学人物来。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但是,还有人想用封建礼教的那一套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商场上还有许多不正之风。一些人在反对贪污的同时还在行贿,另一些人则逼着别人行贿受贿。因此,中国的民众还需要进一步唤起。什么时候全社会公民的心灵都干干净净了,人们能自觉地抵制行贿受贿了,我们的理想就实现了。
中国的文学青年们,跟着鲁迅的步伐前进吧!
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既有个性,也有时代对人物的影响而形成的时代性。比如阿Q说“儿子打老子”,这是他的个性;而吃了亏,还自我安慰、自鸣得意,却是当时时代对他的影响通过他的个性反映出来的“奴性”。
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有的讽刺作品,却把“吃了亏还自鸣得意”当为人物的幽默性格来描写,甚至有的专栏幽默故事,还固定要求要把阿Q的这种幽默写到故事作品中去,认为这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特有的个性,我认为这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