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既已齐眉举案,为何意难平 ——宝、黛、钗心理扫描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刨金兰语”。宝钗来潇湘馆探病,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子不好了,每年犯了这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亲戚的情分,白住在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嘴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这会子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当晚下着雨,蘅芜苑两个婆子,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
所以把这么长一段文字录下来,是因为不全抄录,不能了解黛玉平日心重的原因;通过交谈,黛玉把宝钗当成了亲人,不仅坦诚地作了自我批评,还向她倾心吐胆地讲述全部内心情感。对宝钗和风细雨般地劝慰及雨天送燕窝粥的举动,充满感激。书中写道: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有兄;一面又想宝玉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
这时我们可以说:宝钗完全俘获了黛玉。第四十九回,宝玉恐贾母疼爱宝琴,黛玉心中不自在。宝钗却说:“我的妹妹和她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甚呢,他那里还恼?”宝玉审度黛玉声色不似往日,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真似亲姐妹一般。心中甚是不解: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如今看来,竟比他人好了十倍。背着别人问黛玉,黛玉说:“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宝钗怎样说他,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家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
近朱者赤。由于和宝钗情好日密,黛玉思想发生很大变化。第六十二回,和宝玉讲探春对园子的管理时,说:“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开始关心起贾府未来的命运,也是自己的命运来。
第八十二回,黛玉劝宝玉读书:“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通过黛玉思想的变化,可看出宝钗强大的感染力。
第五十七回,“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宝钗道:“惟有妈妈,说动话就拉上我们。”一面说,一面伏在母亲怀里,笑说:“咱们走罢。”黛玉笑道:“你瞧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他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他就撒娇儿。”薛姨妈将手摩弄著宝钗,向黛玉叹道:“……我见了他这样,有多少愁不散的?”黛玉听说,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宝钗笑道:“妈妈,你瞧他这轻狂样儿,倒说我撒娇儿!”薛姨妈道:“也怨不得他伤心,可怜没父母,到底没个亲人。”又摩娑着黛玉,笑道:“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你姐姐虽没父亲,到底有我,有亲哥哥,这就比你强了……”黛玉笑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就是假意疼我。”薛姨妈道:“你不厌我,就认了。”
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薛姨妈说玩话,要把黛玉说给宝玉。紫鹃借机跑过来说:“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不想被薛姨妈反唇相讥,巧妙地避开了话题;也让读者明白了她的真实想法:既同情黛玉,又不想让黛玉和宝玉结合。心地单纯、渴求母爱的黛玉掉在姨妈的温柔迷雾中,还不知人家已在暗暗筹划金玉姻缘呢。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可怜的黛玉!
第五十八回,老太妃薨逝,贾府有爵位、有诰命的婆媳祖孙每日入朝随祭。贾母托薛姨妈照顾黛玉,薛姨妈住进了潇湘馆。黛玉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实际上,薛姨妈的介入,是防范宝、黛关系进一步发展。
宝钗母女拉拢黛玉,一方面显示大度和宽容;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大目标的需要: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曾反对过自己,知道了错误的人。宝钗心胸之大,城府之深,非常人可比。
黛玉所以与宝钗“化敌为友”,甚至把她当作亲姐姐,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弱多病的她太孤单了,太需要亲人的抚慰了。长期沉溺在孤独自卑的湖水中的黛玉,把宝姐姐当成了救命之船,不顾一切地爬上去,全然不知这是一条贼船!
三、薛宝钗——咬定目标不放松
薛宝钗在警幻仙宫册簿及仙曲中,没有独立篇章,是和林黛玉一起并存的。但林黛玉有一支独立的曲子《枉凝眉》。因此在《红楼梦》这场大戏中,林黛玉是女1号,她是女2号。
薛宝钗是皇商出身,和母兄一起进京,欲应聘宫中才善之职未果,来看姨娘王夫人,被留住家中。薛宝钗幼年博览群书,工于诗词;对绘画、药理都很有心得。性格稳重和平,心胸阔大,智慧丰富、为人深藏不露。
《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问宝钗得的什么病,宝钗说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症状。一个和尚给了个“海上仙方儿”,配成了“冷香丸”,吃了就好。这暗示宝钗生理旺盛,心机太深,凡事思虑过度;积淀时间一长,壅塞难以疏散,就会热毒发作。吃什么药都不见效,只能吃“冷香丸”,自我降温。可见“冷香丸”的强大功效:具有抑制生理机能作用。
在宝钗身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讨厌贫贱人、下等人
富商出身的薛宝钗,表面上对仆役奴婢下人很和善,内心却看不起地位低下的贫贱之人。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陪贾母及众女眷游大观园时,出现很多搞笑场面。特别是当刘姥姥说“食量大如牛”,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时,引发了所有在场之人哄堂大笑。黛玉笑岔了气,性情最冷的惜春笑得离开座位,拉着奶母叫揉肠子。全部在场之人,只有三人未笑,其中李纨事先知道这是鸳鸯和凤姐的主意,精神上有了预判,兴奋度降低;迎春向来是个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的出名的“木头人”;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身心健康的宝钗为何不发笑?在整个游园过程中,刘姥姥爆出笑料不断,可说是一路行来一路笑声,但唯独听不到宝姐姐的笑声,这似乎有悖常情。
在第四十二回,可以找到答案。书中这样写道: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了。”
林黛玉说话尖刻,人所共知。她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及后面为惜春的画取名“携蝗大嚼图”都没有恶意,是她出言无忌率真性格的体现,仅是比喻而已。宝钗的注解也是真话,反映了她的真实想法:刘姥姥就在她心目中就是“母蝗虫”!她对刘姥姥奉承似的表演极其厌恶,骨子里根本看不起这个贫寒的老年村妪!所以她发不出笑声。
第三十二回,听到金钏儿投井消息,袭人流下泪来。宝钗却很淡然,急忙来安慰王夫人。笑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虽然如此,到底我心里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平日宝钗去看王夫人,应该经常和金钏儿见面,一定会主动和她套近乎。现在金钏儿死了,她一个眼泪未掉,也未感到震惊,反而急忙跑到王夫人房间,带着笑容安慰。其蔑视下人生命,比王夫人尤甚!
第六十七回,且说薛姨妈闻知湘莲已说定了尤三姐为妻,心中甚喜,正是高高兴兴要打算替他买房子,治家伙,择吉迎娶,以报他救命之恩。忽有家中小厮吵嚷“三姐儿自尽了”,被小丫头们听见,告知薛姨妈。薛姨妈不知为何,心甚叹息。正在猜疑,宝钗从园里过来,薛姨妈便对宝钗说道:“我的儿,你听见了没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他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那柳湘莲也不知往那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著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
母女正说话间,见薛蟠自外而入,眼中尚有泪痕。一进门来。便向他母亲拍手说道:“妈妈可知道柳二哥尤三姐的事么?”薛姨妈说:“我才听见说,正在这里和你妹妹说这件公案呢。”薛蟠道:“妈妈可听见说柳湘莲跟着一个道士出了家了么?”薛姨妈道:“这越发奇了。怎么柳相公那样一个年轻的聪明人,一时糊涂,就跟着道士去了呢。我想你们好了一场,他又无父母兄弟,只身一人在此,你该各处找找他才是。靠那道士能往那里远去,左不过是在这方近左右的庙里寺里罢了。”薛蟠说:“何尝不是呢。我一听见这个信儿,就连忙带了小厮们在各处寻找,连一个影儿也没有。又去问人,都说没看见。”
薛姨妈和有心没肺的薛蟠,都为三姐之死、柳湘莲出走,或感叹,或落泪;可是听到对自己哥哥有救命之恩的人的不幸遭遇,薛宝钗却“并不在意”。这再一次暴露了她对下层人群的冷漠无情。即使金钏儿、尤三姐是陌路人,同为年轻女子,听到同龄人暴亡,第一反应应该是:震惊心痛!我们不禁想问:连平时贾府小丫鬟都很爱亲近的薛宝钗,到底是个什么心肠的人呢?她此时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唯一的解释是:尤三姐和柳湘莲在她眼里都是下贱之人,她心里根本就没有下贱人的位置!平日在贾府下人眼里和蔼可亲的样子,都是装出来的!
2、工于心计,爱琢磨人
宝钗比宝玉大两岁,比黛玉大三岁,来到贾府后,与宝、黛、迎、探、惜及湘云等人厮混在一起,众姐妹中她年龄居长,稳重与涵养是大家对她的共同印象。大观园中的姐妹、兄弟都念过书,仿古人雅兴,举办了多次诗会及联句活动。宝钗在《桃花社》上做诗:《临江仙》,其中有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明她志向高远,想借某种外力青云直上。
商人家庭出身的薛宝钗,来到贾府后,立刻捕捉到商机:发现了未来的人生阶梯——宝二爷。贾宝玉是全家之宠,是贾府未来希望之星,谁能与之执手,就可登上宝二奶奶宝座,不仅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而且会理所当然地成为贾府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