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楼梯电影院(散文)
人生的经历,就像树的年轮一样,无论怎样都会留下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有的记忆慢慢地模糊了,忘记了……而有的却深深地印刻在心灵深处,不能忘却。一切仍然是那样的清晰,它们像电影画面一样,反复地在脑海里重现,一切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
我的童年,正好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到处在闹革命,学校也停课了,我们的学业,甚至还被耽误了一个阶段。那时候,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是三五个孩子,没有学习压力羁绊的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女孩子们一般是跳皮筋、跳方格、跳绳,踢沙包、踢毽子、耍骨头。男孩子们则是斗鸡、攻城、捉迷藏、弹弹球、扇烟盒玩。玩耍的用具极为简单,但孩子们却生活的快乐、幸福。小区里的孩子们一堆一堆地,跑起来也像一窝蜂似的,一会儿飞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发小的意义更为深刻。
男孩子们喜欢玩一些比较刺激的,恶作剧式的游戏。那时候机动车很少,马路上空荡荡的,偶尔会有伴随着“嘎达、嘎达”马蹄声的马车走过。他们把马车过路时遗留下的马粪,用商店里包点心的麻刀纸,包装成“点心”的样子,放在马路上,假装是别人不小心丢掉似的,等着路过的人捡走。孩子们躲在一旁,当发现“点心”被捡走时,就开始欢呼雀跃。其实大人们早就知道孩子们的伎俩,想想那个年代,怎么会有包装如此完好的点心放在光秃秃的马路上。
小时候,哥哥是孩子头,他经常带男孩们玩一些比较高级的游戏,印象最深的是在楼梯上放“电影”,那情景就象现在五星级影院观影的感受一样。每到傍晚时分,孩子们提前在楼梯上占领有利地形,依次而坐把楼梯挤的满满的,这时候大人们想上下楼都比较困难。在楼梯的最下面一个台阶,是放映的“设备”,一根从家里引出的布电线,解决了电源问题。在挤得满满的楼梯上,孩子们分工明确,有负责维持观看秩序的,有负责关灯、开灯的,有负责放映的,还有负责解说的。这时候楼梯上安静极了,跟现在在五星级影院观影的感受一样,不同的是,多了许多神秘感。说是电影,其实就是极其简陋的幻灯,不过都是哥哥和他的小伙伴们自己制作的。
那时文化市场极为匮乏,除了那数得过来的《地道战》、《地雷战》和样板戏以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可以看的电影了,这些电影我们都看了十几遍,即便如此,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搬着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电影里的经典桥段和台词几乎每个人都能背出几段。
有限的几部电影,显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文化需求,他们自己动手把看过的小人书上的故事绘制到一张张透明的玻璃纸上,然后贴在硬纸板制成的方框子里,每个故事片都是一摞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硬纸板,硬纸板中间是孩子们自制的幻灯片,像小人书一样大小。幻灯是哥哥用比较高级的五合板,在木工师傅的帮助下,制作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子,盒子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面是用来更换幻灯片的机构,好像有一个类似于放大镜的装置,制作好的片子可以从一边推进,从另一边退出;盒子的后面是一盏白炽灯,盒子的外面有一个控制灯的开关。当盒子里面的灯打开时,光透过玻璃纸和放大镜打到墙面上,纸上绘制各种图画也就印到了墙上,墙面立刻生动起来。有人物、有故事的幻灯片,加上孩子们的旁白,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
工作后,每当我接触到投影和PPT时,不由得感慨当年孩子们的创造力,这些投影的原理,与哥哥们简陋的幻灯电影属于异曲同工。当年,这个复杂的“电影工程”,对学校停课,没有课上,不甘于玩低级游戏的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孩子们乐此不疲,制作出一部部奇特的幻灯“电影”。这个事情,简直就成为孩子们那个阶段的事业。每到傍晚,当孩子们都坐在楼梯的台阶上观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哥哥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不是白来。
为此哥哥曾经向妈妈提出学习绘画的要求,一位下放的美院老师觉得哥哥很有绘画天赋,愿意免费教他学画。学习绘画需要大量的时间,那段时间,哥哥总是很晚回家,母亲以安全为由,掐断了哥哥学习绘画的念头。而跟他一起学习绘画的小伙伴,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画家。
制作幻灯“电影”的经历,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太多美好记忆,经过人生的兜兜转转,最后哥哥还是从事了与电影艺术有关的工作,参与制作和出品了一些有影响力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作品,由他主持出品的电视剧还获得过长篇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童年的爱好影响了他的一生,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圆了自己的电影梦。

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和流畅的笔调,详细,尽可能地还原着当时的美好记忆……只能说明,这段记忆对作者的特殊意义和终身难忘。
字里行间,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和自豪。
自己虽然没经历过“文革”,但切切实实体验过“露天电影”的快乐,所以作者的这篇文章我还是能体会一二,哈。
欣赏了,祝福流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