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希望(散文)

精品 【流年】希望(散文) ——贫困户老金脱贫的“心路历程”


作者:三峡刘星 举人,4477.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00发表时间:2018-03-04 16:48:01

【流年】希望(散文)
   “扶贫,先扶志;让希望在贫瘠的旷野上疯涨。”
   ——对口扶贫干部口头禅。
  
   一
   荒凉穷极几无路,七沟八梁一面坡;大垭口是云阳县境内典型的穷山。这里山高路陡,出行非常困难,很少有山外的人进山来,站在山上也看不见几栋好房子,而远处峰险云密,山青水秀。但是,又有几个人进山来呢?
   老金曾说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小山村,他是这个被遗忘的小山村的被遗忘的一个人。说得更泄气点,要不是扶贫工作队来驻村,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被遗忘的人。
   老金,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老式的农民”,他无奈的对我说。在这道山梁上,即使是一个健全的人上山来也是十分困难的,更别说一个残疾人。而我讲述的这个人就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金。
  
   二
   他家的日子,就像不远处的山路边的那一棵老黄葛树:活得盘根错节、活得扭曲、蹩脚。
   然而,一说起那多病的媳妇,他笑了。他说:“这是他前半辈子最得意的地方。”言下之意是说不定会打一辈子光棍。此刻他农民式的狡慧地笑了。他接着说,“除开这个亮点,他对自己十分不满意。”他加重的口吻说:“莫摆了……”
   站在大垭口的山脊岭上,一切都一览无余。山脚下是渝宜高速路,就在他家山腹内正在挖掘建造一条高铁的涵洞;不远处的是浩荡的长江,近处是婉约汤溪河;远眺有栖霞宫的云蒸霞蔚,一派山清水秀的模样。但是,在这山上,贫瘠得只剩下崔嵬的山,虚无的云,沸腾的雾。一到雷雨天,凄风、苦雨便肆无忌惮地在山梁上打滚,有地动山摇的感觉。近处荒草和灌木杂树林外,在这十分峻峭的山肩有一小块平地,一笼竹林,一条小路深处便是金宗沛的家。
   老金他家住光华村,有5口人。年迈的父母双亲,一个多病的妻,一个木讷的青年之外,最要命的就是他是一个残疾人。提及残疾,其实,他内心很自悲。他吸了一根烟,粗糙的短短的手指头夹着烟,狠狠地吸了一口。不过,好歹早年的他,筹钱娶来一个更山里头的比他家更贫穷的一个乡下老姑娘。于是这是一个完整的家。
   他不经意地乜斜了一下自己,抬头茫然地望着远方——也许,不满意这山这地方,也许,不满意这命运这人生,不满意太多了。他也适应了这样平淡的无欲的生活。生活犹如那口水塘,没有半点波澜。
   他是全村另类典型的“贫困”户了。这让他显得很没有面子。但是,这困难户确实是按照他家的年收入计算出来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500元。
  
   三
   从小到大,他总是惦记着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总希望自己向一个正常人一样的自信的生活着。他不知世道变化之快,远比他的想象还要来得迅速。新世纪都快二十年了,全民富裕奔小康。别人都快马加鞭早已是“小康之家”了,而他的思想和行为总是纠结在“身残不便”、“出行不利”方面,压根也没有去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成为“贫困”的一份子。
   这几十年,他感觉自己就像山里的野花一样自生自灭;也许,他现在唯一的亮点就是没有因为生活和生活本身的不公平,像破罐子破摔那样自暴自弃。
   春天,“桐叶包着盐,老牛就下田”,他开始忙活着春耕。房前屋后,撒些种子,鼓捣几下农具;该除草的除草,该整枝的整枝;该积肥的积肥,该砍柴的砍柴,一切都按部就班,看天吃饭。
   盛夏,晚熟的桃子挂满了枝条,他也懒得去采摘,因为山高路远,刨去人力费用也赚不了多少零花钱。到是在朝阳的墙根处,他懒散的养着一两箱蜜蜂。每年,他最多是指望着家里那些微不足道的的“自给自足”的农产品。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他落后了;在光华村最后一次“贫困户”的排查里,他成为了一个标准的“贫困户”。
   他愧疚地说:“这不是光彩的事。”没有想其他贫困户那样“等、靠、要”;而是让他一段时间十分茫然。幸好,这一切终于改变了,因为“对口帮扶干部”来了,“专项工作对”来了。他们的到来,让他愁眉苦脸的日子终于开了“光”。
   “还是党的政府好,做实事的,撸起袖子干的帮扶干部都来了”。他说。
  
   四
   扶贫干部和驻村领导带给他的最大一点就是两个字——希望。
   他一边整理着农具,顿了段,砸吧几口烟。又自言自语地轻声说:“本来以为自己一生就这样了”。这时候,他的眼里冒出金光,叹息地接着说:“你瞧,我这样子。这是命!也不是命。”
   他纠结着,也期待着什么。显然,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没有痛苦,也没有幸福。生活失去了原动力的这样一个老农民,本应该就这样“自生自灭”。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一个想通了就会“一根肠子通到底”的人。现在,重要的是他有了翻身的希望,有了干部帮扶的“主心骨”。他开始盘算着来年的希望。
   是的,还是这样的山,还是这样的水,还是这样的的天;但是,在如今的老金看来,满山遍野都是“宝”。这是驻村干部给他带来的有一个“观念”。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句话他很早就知道,但是没有这些干部的开导,他还是将自己困在“柴”字上。殊不知,他自己现在就是一捆柴,就需要有人带来希望之光来点燃。
   “只要你有行动,只要你还有奔小康的念想,一切都有可能!”
   他说,“这句话是真的!”
  
   五
   每当他在山梁上放羊的时候,他看到了羊群给予他的希望。他家的羊群还不多,才十多只。不过,他抿嘴一笑说着指着那鸡头“大腹便便”的母羊说:“明年扩大生产全靠它们了。”羊群,在一只漂亮的公羊带领下,正跳跃在山间林地,显得对我们的谈话毫不在意。
   “外来的和尚真是很会念经。”他冷不丁的又冒出这样一句话。
   放眼山上、上下,七沟、八梁倒是适合这些“倔经儿”的山羊生活。是的,穷山出野花,适合蜜蜂宜居;恶水生杂草,适合放牧牛羊。关键是打开思路,扩大生产,找准目标,生活才有奔头。他也学会了几句‘流行话’。
   现在乡下居住的农民很少了,许多的乡村都搬到山下交通便捷的地方,住进了政策扶持的“新农村”。问及他为什么不搬家下去,毕竟新农村的建设很‘诗意的漂亮’;但是老金摇摇头说,“全靠政府的扶贫政策好,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是,我还是守着这大山。”
   他狡猾地转着眼睛,想来,他有他的打算。在扶贫干部的支持下,他在家的附近找了一块空地,用枯枝、树木,加上一家人的协作终于搭建了一个“木架子房”。这里是他家的新的“羊圈儿”。
   他说,“贫困是一个人的耻辱,还是一家人的耻辱;更是全村人的耻辱。”他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落后,拖累了全家、全村、全乡。现在经过有扶贫干部的开导、催促、帮助、牵线让他终于茅塞顿开了。
   雨水过后,他会在旱地里放几个“稻草人”;用几件旧衣裳作为幌子。他说,山里的野鸟很精灵。当刚刚点窝掩土撒播的黄豆种子呀、玉米种子呀,都会被那一群群的野鸟偷食去了;倘若不照料的话,也会让地里“颗粒无收”。
   大山深处的森林密布,野猪、果子狸、山鸡、斑鸠也逐渐多了,更多的鸟儿整天也待在茂密的林子边,所以放羊最担心的不是人而是那些兽。他说,有一回野猪袭击他家的羊群,一只小羊羔被野猪的突然冲撞而从山崖上摔下来,为了哪只小羊羔,他很是心痛了好几天。所以,尽管他腿脚不便,但是总会用一只眼睛挂着。偶尔丢几块小石子,远远地遥控着“山那边”的羊群。
   秋季,他担心的瓜果蔬菜的涨势情况。他说他们家的农产品都是“有机产品”,绝对的无公害蔬菜。他回忆着……在十多年前,他家大半的收入来自蔬菜产品。像包菜、葱花、蒜苗、野蒜、生菜、洋芋、包谷、红薯、折耳根、番茄、青椒……但是县城迁移之后,这些大路货的“蔬菜产品”也不值钱了。即使值钱,但是费用工误时,更要命的是转运出去的成本太高,他又是一个残疾人。他给我们算了一个帐,整理蔬菜需要半天,而运送蔬菜再销售蔬菜之后打回转,这样一来而去就是一天半了。所以这些蔬菜产品越发不值钱了。
   而今,乡村公路硬化了,收购蔬菜的农作社也专车到场了,一切都变得方便起来。而地头长的,坡上养的,天上飞的,这些产品都值钱了。
  
   六
   想起来就笑,他不希望乡亲们还是以“别样的阳光”看待他。他知道时代变了,真的变了:“贫困是因为自身不努力,贫困是因为他这个人没有志向;他不想再“低人一等”。他喃喃地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困户也会拖累大家一起致富。”
   在大山里,在故乡,他努力找回了希望,做一个不拖后腿的“乡下人”。为了新生活,也让他想开了,不能让四肢健全的儿子像他一样苦守乡村。他将自己家唯一的整劳动力——儿子,赶出了家门。现在老金的儿子在广东打工总算也争气,儿子也开始了新的生活。收入三四千元,经常补贴家用。他说,“要不是扶贫工作组的帮扶,不然他不会放儿子外出。”
   他提及每一次儿子总是抱怨外面的生活“很无奈”和想回家的时候,他总是对儿子说,孩子,你能够出门闯荡,自由自在的开始新的生活真是老子梦寐以求的。你的出走,实现了老子的愿望。说到这个,他说这是他家的第三个亮点。而这亮点是因为党的扶贫政策让他和他家有了“新的主心骨”。
   是的,有党的政策,有扶贫专项工作组,有特别的帮扶人吴将军的支持,让他一下子明白“生活不能那样过”,日子不能那样活。他家应该有一个长效的“富裕”之路。而这富裕之路,不是等来的,也不是要来的,而是自己的双上“勤劳”而来的。
  
   七
   世界上最可悲的不是梦想没有实现,而是没有梦的人。现在他终于有梦了,并且开始圆梦。由此可见这是此因,不一定结此果;还是此因,却可以催生新生活。所以,“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显然老金的前半生属于这一句;然而“幸福不是等来的,而是和幸福的人一起创造出来的。”这一句属于老金的后半生。
   因为扶贫政策的光辉,让老金这样的农民也同样看见自己后半生的福祉。
   如今,盛夏百花盛开,满山遍野都是花团锦簇;他家的蜂箱又开始了分家,从原来的十多口蜂巢到如今的二十多口蜂箱了。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辛勤的忙碌着。在蜜蜂的忙忙碌碌里,他感受到了生活就应该忙忙碌碌,这样才充实。寒冬,牛羊健壮,肥猪在圈舍里哼哼;厨房屋梁上有老腊肉飘香……
  
   2018年3月1日三峡刘星修改(第三稿)

共 40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有一定的哲理性。人的富裕与贫穷,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主要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关。老金生活在大山里,因身体残疾,老婆有病,日子过得十分贫寒。他认为这是命不好,是环境使然。可他没想到,因为自己的落后,会拖累了全家、全村、全乡。一对一精准扶贫后,经过扶贫干部的开导,他才茅塞顿开,终于明白,贫困不是一个人的耻辱,一家人的耻辱,还是全村人的耻辱。幸福不是等来的,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来的。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因地制宜,畜牧,开发荒地,让儿子出去打工,老金家终于有希望了。此篇美文,立意厚重,描写细腻,讴歌了干部下乡,一对一精准扶贫工作。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06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8-03-04 16:49:31
  欣赏美文,感谢作者的分享!
   问好作者,祝福春天快乐!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3-06 16:11:01
  现在他终于有梦了,并且开始圆梦。由此可见这是此因,不一定结此果;还是此因,却可以催生新生活。所以,“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显然老金的前半生属于这一句;然而“幸福不是等来的,而是和幸福的人一起创造出来的。”这一句属于老金的后半生。
3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3-06 16:12:06
    老金曾说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小山村,他是这个被遗忘的小山村的被遗忘的一个人。说得更泄气点,要不是扶贫工作队来驻村,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被遗忘的人。
   常读常新——老金,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老式的农民”,他无奈的对我说。在这道山梁上,即使是一个健全的人上山来也是十分困难的,更别说一个残疾人。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