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PK大奖赛”】金台观与法门寺(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PK大奖赛”】金台观与法门寺(随笔)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11发表时间:2018-03-05 17:11:55
摘要:经过金、元代的百年混战后的宝鸡,在明朝统治下开始平定。明王朝采取恢复生产的措施,大量避战的流民归田。

一、张三丰隐居金台观
   经过金、元代的百年混战后的宝鸡,在明朝统治下开始平定。明王朝采取恢复生产的措施,大量避战的流民归田。1463年十一月(12月)朱元璋还派户部主事李亨到西安、凤翔发放赈济粮款,安定人民生活,鼓励农耕,诏令承认农民耕种的荒田归农民所有,并且免除三年的徭役和赋税。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为了稳固政权,也求助于神灵作为明王朝的精神支柱。既提倡佛教,也奉信道教,明有三个皇帝曾派使寻觅颇有声望的道人张三丰;张三丰曾隐居宝鸡金台观中。
   金台观位于宝鸡市区北部陵原东南角台地上,居高临下可鸟瞰宝鸡市区,是道教在关中的有名道观,他创建于元末。明初,张三丰据此后更为扩建重修,观内建筑分两部分,中部依原砌洞三眼,名修真、朝阳、飞仙;洞前中、东西列建三清、后羿和元帝等八座大殿,西北角有八角形东华亭一座。观门为二层,名玉皇阁,粉墙红门,雕梁画栋,五脊六兽,飞檐上翘,碧绿间黄琉璃瓦盖顶,旭光反射,夕阳晚照,金碧辉煌,故有“金阁流霞”之誉,为宝鸡八景之一。山门外有铁铸旗斗一对,耸立天际。
   朱元璋对张三丰虽“敬闻其名”,但“遣使觅之不得”到了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遣使寻访张三丰,也未找到。过了50年后,到了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听闻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居住,赠张三丰“通微显化真人”名号,据《续陕西通志》载,敕书悬于宝鸡金台观修真洞口上方,并刻有石碑以志其事。
   宝鸡民间传说,把张三丰称为仙道,能腾云驾雾,武术超群,入地消遁,料事如神。他在金台观修炼仙道和武艺,金台观东华亭内置一斗大圆石球,相传为张三丰练功用。又传宝鸡西35里坊塘埔北有一险峰,名西武当,此处亦称佛岩,张三丰也曾在此讲道经和传授武术。后来,他曾到四川青城山隐居,又到湖北武当山传道授武。
   关于张三丰有二,宋徽宗时有武当丹士张三丰,又名张三峰,夜梦神授拳法,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妙武技于世传名;明时也有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辽东彰武县人,以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一纳一蓑,云游四方,为明时著名道人,信徒众多。明王朝为借其在道教中名望以维持其统治,多次访寻和敕书赐名号。民间把两个张三丰合一传诵。
  
   二、宋巧姣法门寺告御状
   明代初年到中叶时期,宝鸡地区经济发展,农民普遍种植棉花,烟草由吕宋传入中国后,在宝鸡地区也有引种,烟叶至今已成为宝鸡县的地方名特产。蚕桑丝绸业也很发达,宝鸡地区有不少桑园地名。农业生产水平也高于前代,1412年宝鸡东河桥驿仅马草储存就可供30多年用,因无地存放,官吏要求以钱代草收支,这反映了农业的丰收。很多手工业形成了工场作坊,如纸坊、糖坊等,凤翔的泥塑、烟花、漆器空前兴盛。陇县、麟游等地煤炭开采。凤县、眉县的冶铁规模也越来越大,宋时和明时在眉县设置铁冶务。商业资本积累也愈来愈雄厚,凤翔周、邓家、岐山郭、宋家,就是明代发家的商业大财董。宝鸡的对外贸易也开始出现,比如日本的宽永钱在宝鸡地区多有发现。人民在安定环境中也开始就师求学,洪武八年(1375)明诏令各地县官成立社学,教育民间子弟,宝鸡各县也开始设立社学,高一级学堂书院各地也有设置。1617年凤翔知府沈自彰重修张载祠于凤翔东大街,中设横渠书院,由张载14代嫡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张文运主持。
   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发展,但人民仍免不了穷困。一是天灾,水、旱、风、霜、雪、冰雹、虫、病疫和地震灾害,交替出现。1484到1485连续两年大旱,人民外逃,十室九空,发展到人相食的惨景。又如1529年十二月(1530年1月)凤翔一带大地震,其声如雷,墙倒屋塌,压死数十万人。
   相传明代眉县民女宋巧姣因冤案无处申诉,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待陪皇太后来法门寺拜佛降香时,冒死告御状,冤情才得以申明。法门寺佛殿前有石一方,上有两个凹痕,流传为宋巧姣跪过的膝窝。这件事反映了地方官绅勾结制造冤案草菅人命事实;宋巧姣偶遇皇太后平冤狱,仅是千百万件冤案中的一件而已。

共 16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金台观和法门寺是位于宝鸡地区的旅游景区,金台观始建于元末明初,为明代辽东道人张三丰修道处,现存建筑分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观内有高台一座,登台可俯视全市;法门寺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约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作者根据民间传说描写了张三丰隐居金台观和宋巧姣法门寺告御状的故事,宝鸡民间传说把张三丰称为仙道,能腾云驾雾,武术超群,入地消遁,料事如神。民间相传明代眉县民女宋巧姣因冤案无处申诉,冒死告御状,冤情才得以申明。文章叙述流畅,两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传说与史料相结合,让读者对这两个地方的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推荐阅读!【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3-06 08:35:40
  宋巧姣法门寺告御状被创作为戏曲搬上了舞台,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为群众所喜爱。这个传说故事表现了民众地反抗精神!一个弱女子冒死告御状,在当时的社会是何等的胆量!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3-06 08:41:53
  这两个地方繁荣着宝鸡的旅游业,也对外传递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作者介绍了金台观的历史背景和概貌,对法门寺只介绍了一个故事,让读者在想象中心向往之!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3-06 08:42:12
  问好老师,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