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多娇】厦子房,三秦大地的特色文明(散文)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这是上世纪关中农村广为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半边盖的房子就是厦子房。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厦子房作为昔日关中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虽已在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中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眼前,但厦子房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人们住在钢混结构的高楼大厦里,依然会时不时地谈起厦子房的前世今生以及当年的往事。
厦子房的外形呈一对半人字结构,它的特点在于“省”和“土”,“省”为上述民歌中的“省工、省料、省木材”,而“土”指的是大多数建筑材料均可就地取材。厦子房的主要材料为胡基、木料以及青瓦,当地的黄土、树木均可满足要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个阶段,对于盖厦子房有这样的说法:只要有力气,只要够勤奋,想盖多大的厦子房就盖多大。这就是它的特色,大多数材料都可以就地取材,虽然土里土气的,但却将关中平原的淳朴乡情诠释得淋漓尽致。
打胡基为盖厦子房的第一步,也是最繁重的部分。胡基为盖厦子房的主要材料,四周围墙以及里间隔墙都是用胡基砌成的,因而盖房的前三个月就要开始打胡基。每个村子都有专供盖房挖土的地方,俗称“挖土壕”。只要有人家快要盖房时,平日里静悄悄的“挖土壕”里便会频频传来“一二、一二”的口号声,这是打胡基的老乡在为自己加油。胡基的原料就是潮湿的黄土。石锤、铁锨、模具,这些是打胡基时的主要工具;再加上防止沾模的柴草灰,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找个晴朗的好天气,人们便用架子车拉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去“挖土壕”里打胡基。找好湿度合适的土壤,将模具摆在平地上,撒点柴草灰,用铁锹挖两锨半土,轮起石锤,猛砸三下,一块新胡基就打好了。然后将之小心翼翼地从模具中取下来,再摆放在提前铺好干草的空地上。不管是谁,看着眼前那些四四方方的胡基,肯定都会非常高兴的,会乐呵呵地笑个不停,仿佛看到了漂亮的厦子房,和家人住在一起享受着甜蜜的幸福时光。打胡基是个苦力活,打一天胡基,浑身酸痛。虽然既苦又累,可人们为了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依然拼着全力在干。手脚勤快的人,最多半个月的工夫,就能打够盖房用的胡基。
将所有的胡基全部打好后,并不能直接利用,必须要彻底晾干才行。在此期间,正好可以找木料、买青瓦。村里的瓦窑不产别的,就产青瓦,也不外销,只对本地的乡亲。虽然可以就地取材,可买青瓦也是一项盖厦子房时的不小开支。而木料,除了柱子、横梁之类的关键材料要买之外,其它的都可以找田间地头的树木代替,如果自家地里的不够,找找乡党们的,凑个六七十根不成问题,这也够盖房了。忙完这些,土壕里的胡基也晾干了,找个良辰吉时,就可以开工了。
盖房前,先要敬各方神明,这个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即使在日新月异的今日依然保持着。不只农村人盖房敬神,就连大型工程开工前,也要敬神。这并不是迷信,而是古老的传统文明。敬神的仪式很隆重,虽然祭品很简单,不外乎就是几盘家常小菜、几个馒头,再焚几根香,但整个过程却充满了浓浓的敬意。敬神通常由主人家委托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代为执行:只见一位神色庄严的老者,手握三根香点燃,嘴里默默念叨一段,然后将燃着的香插入香炉,跪下磕头。
“先外后里”,这是盖厦子房的基本常识。主人先为前来帮忙的老乡依次敬烟敬酒,等负责敬神的老者一声令下,大家便开始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盖房中。有拉胡基的,有和泥的,有大工,有小工……总而言之,到处都是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老乡,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不时响起。团结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土墙迅速扎起,此刻到了最关键的步骤——立木、上梁。这个步骤是盖厦子房的精髓所在,能把这一步做到极致的,十里八村也找不到几个人。往往到了这一步,都是老把式们直接上手。先在围墙、地面处分别做好记号,再将上梁时的简易导轮架起来,就完成了准备工作。待木匠将半人字型的屋架拼接完好后,立木、上梁正式开始。先将立柱的一端用大绳绑起来,留下四个长长的绳头,叫来村里的小伙子,两三个人各拉一个绳头,躺在地上的立柱渐渐站立起来。吆喝声再次响起,把式们站在墙头指挥,小伙子们不负众望地将立柱端端地立在提前做记号的位置处。接下来,再将屋架吊上来,利用木匠预留的连接口,将一端与提前立好的柱子连接起来,同时将另一端与土墙连接好。最后一步是上梁,横梁的两头分别用大绳绑起来挂在导轮架上,待敬神的老者大喊一声“上梁大吉”,把式们纷纷吆喝起来,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场面很隆重、很热闹。
把式们上完梁后,剩下的活便显得简单了许多。将提前找来的木椽依次用钉子订在横梁上,之后再铺上特制的厚厚的柴草薄,再抹薄薄一层泥。等抹好的泥晾干后,由房檐的最下部开始向上贴青瓦,贴的时候还要再抹一层泥。贴完所有青瓦后,房檐口的青瓦就会呈一条笔直的直线,与铺在房顶的青瓦给厦子房增添更多色彩,很漂亮、很美观、很耐看,虽然处处都是土,但人们看在眼里,却是金碧辉煌的。到此,厦子房的外部造型全部完工。内里造型无外乎是裹泥(用和好的泥将墙壁全部粉刷一遍)、安装门窗之类的琐碎事。这些活都很简单,只要稍稍懂点盖房的常识即可完成,往往都是村里的老乡来帮忙,不需要把式们上手。忙完这些杂事,一套漂亮的厦子房便盖好了。
厦子房通常按实际需要分配为:堂屋、卧室、厨房、储物室,等等。一般情况下,从大门向里走,最外头的两间房子是堂屋,一间用来会客,一间用来存放常用的农具。再向里走为两间卧室,卧室里头均盘有土炕。两间卧室的中央地带是通透的天窗,也是房檐的交汇地带,天窗下设有天庭(当地俗语,指:蓄水池),下雨时,房檐处落下来的雨水会通过提前预留的排水沟排出去。最里头的是厨房和储物间,厨房的墙角砌有锅台。厦子房由四周围墙构成大框架,除了卧室和厨房的内墙有门窗之外,其余都是密不透风的,因而厦子房的缺点也体现在这里。尽管厦子房存在很多缺点,但它依然是三秦大地的特色文明,那是勤劳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淳朴民风的真实体现。土里土气的厦子房,处处是淳朴的气息,而这里的劳动人民也是如此,只有淳朴的劳动人民才能盖出最具地域特色、地域民情的厦子房。
厦子房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辉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陆续提高,在新世纪初渐渐被钢混结构的平房替代。虽然在现今的农村,属于厦子房的时代早已终结,而且村里也没有厦子房,但仍有很多人忘不了土里土气的厦子房以及那一段自力更生的艰苦岁月。从打胡基、找木料,到盖厦子房期间的每一个步骤,处处都有人们的勤劳的汗水。虽然整个过程既苦又累,但他们累并快乐着,这就是勤劳朴实的关中人民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坚强和伟大所在。虽然厦子房有光线暗、不透风之类的缺点,但却融入了最淳朴的民风。
在那一座座土里土气的厦子房里,曾经发生了很多不平凡的故事。一家有事,全村帮忙。每座厦子房都是见证集体团结的象征,每座厦子房的竣工都是乡亲们共同努力的成果,甚至还有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人家盖厦子房时用的木料都是一家一户给凑够的。这份淳朴的乡情在土里土气的厦子房里,随处可见。对于厦子房,我很熟悉,也很亲切,因为我也住过厦子房。在老家那座厦子房里,我度过了难忘而快乐的童年时光,每每想起那些甜蜜的瞬间,我的心里都会莫名得涌入一股清泉。虽然给我带来快乐的厦子房早已随着时代的进步渐渐消失了,但那份浓浓的情依然存在,那些年发生的事依然清晰如故。
一对半人字型的外表、土里土气的黄泥、土生土长的木料以及屋顶的青瓦,这就是厦子房的外貌特征,看其表面,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土气,然而细细端详,土气里又隐隐显现出别样的艺术之美。厦子房,既融入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也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还是三秦大地的特色文明。厦子房作为昔日八百里秦川最美的风景线,很得人们的喜爱,而我也永远忘不了家乡的厦子房,更忘不了曾经住在厦子房里的那些往事。于我而言,这是一份对家乡那块黄土地的感恩之情,也是对那些古老技艺的不断探索。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记忆里的厦子房始终蕴含着淳朴的民风,也散发着黄土地独有的醇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