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春】灯笼,照亮回家的路(散文)

精品 【柳岸•春】灯笼,照亮回家的路(散文)


作者:刘柳琴 榜眼,28342.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15发表时间:2018-03-12 06:24:16
摘要:我的花灯笼,胖妞姐的酒盒灯笼,小花的纸盒灯笼,小豆子的红灯笼,黑蛋的玻璃灯……形态各异的灯笼在我们手中星光点点,满街的孩子们跟着我们后面,和我们一起唱着属于我们的歌谣:“灯笼会,灯笼会,气的小孩不瞌睡……”听着我们幼嫩的童声,看着我们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打着奇形怪状的灯笼,灯火通明,热火朝天,街上人们乐得笑弯了腰,也有顽皮的孩子在我们中间钻来钻去,嬉笑欢闹地打玩着,我们这些孩子们为元宵佳节添姿,添彩,添活力!街道因为有了我们变得格外温馨,欢笑声久久回荡在街道上。

【柳岸•春】灯笼,照亮回家的路(散文)
   时光真是个留不住的客,刚刚送走春节,十五就到了。我们当地流传着“十五圆圆,十六扁扁。”的说法。是说十五是吃元宵的日,寓意着举家团圆,生活圆满。可小时候因物质生活很匮乏,我们没有吃过元宵,只听娘说元宵是一种圆圆的,粘粘的面食,咬一口会粘住嘴,满口流糖,弄不好就把嘴烫出泡了!可大人越是说得恐怖,我们越是充满好奇,渴望有一天能吃上这个“烫嘴”的元宵。
   十五虽无缘吃上元宵,给我们的惊喜还是有的,打灯笼也是我们日夜的期盼。因此十五,既是个充满好奇的日子又是个有着梦想的佳节。
   那时我们玩的灯笼既没有电池,也没有现在的灯笼新颖华丽。最好的只是纸灯笼,很粗糙简陋。就是那样的灯笼,在穷人家孩子们眼里也是可望不可及的。记得那年十五前夕,我们四个伙伴聚在院子里,我提议咱们来个灯笼会吧!没有灯笼可以自制,用材不限,比比大家的聪明才智,看看谁做的灯笼精美。我的建议一出口,立刻得到伙伴的响应。
   我们的老大胖妞姐拿来不知从哪拾到的一个酒盒子,她把多余的部分撕去,四周用锥子捅出花朵样的小窟窿,一块小木片牢牢地固定在底部,上面放上拇指粗的小蜡烛,再找来红绳子系在酒盒两边,一个别致的小灯笼在她巧手的操作下完成了!看到胖妞的小灯笼,小花不甘落后,也打算做个同样的灯笼,没有酒盒,她就用一个废旧的纸盒子,仿照胖妞的做法一步步去做;小豆子用爸爸做的简易灯笼架,小心翼翼地把大红纸糊好,在底下安上一块木板,一个直筒灯笼也诞生了;黑蛋是我们中间唯一的男孩,满脑子怪主意,看到我们女孩在一起制作灯笼,也过来凑热闹。他别出心裁地从厨房找来一个白菜根子,把白菜根掏空,放上蜡烛,又找来一个罐头瓶,把烧热的铁丝围在瓶子底部,然后放入水中冷却,瓶底很快脱离,一块木板安在罐头瓶底部,木板两边系上铁丝,白菜根放进罐头瓶里,做成了一个玻璃灯笼。他这个灯笼在我们眼前一晃悠,立刻吸引了我们好奇的目光,几双新奇眼睛围着这个灯笼在转,看着黑不溜秋的黑蛋一脸神奇莫测的样子,大家纳闷:他是用什么办法把瓶子底座给去下来的?而且去得整整齐齐,不落一点痕迹?不过,黑蛋还是和我有缘分,悄悄告诉我他是在书里学到的知识。看来,书能给人智慧啊!
   我用从姥爷家拿来的灯笼纸,灯笼架,放蜡烛的木板在拼装灯笼。年前,娘让我给姥爷送去点过年的礼物,姥爷回赠我们的除了家里的小米和棒子面,就是从村民家要来的灯笼。姥爷家村子虽是贫瘠的盐碱地,打不上来粮食。可村子人很有头脑,家家户户做纸灯笼,靠着做灯笼手艺维持着生活。往年,都是舅舅给我安插好的现成灯笼,这次,我没让舅舅给我安插,决定自己试一试,显示一下我的身手。
   回到家后,我把自己关在里间屋子里,按照舅舅指点的步骤,开动脑筋,慢慢地揣摩,一点一点拼装起来。我先把灯笼支架装起来,再把印着吉祥图案的纸糊在灯笼支架上,提手插在木板上从灯笼中穿过,一个花灯笼便安好了。当我灯笼拿在手中,左瞧瞧,右照照,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时,一缕阳光照了进来,小巧玲珑的灯笼被照得光彩夺目,我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一种成就感涌上心头,心里说不出的快乐。和院子里伙伴们的灯笼比起来,我的灯笼要高档许多,当我把灯笼拿到伙伴眼前,几个小眼珠瞪得滚瓜溜圆,恨不得趴到灯笼上。
   十五的晚上,雪花飘扬,洒洒落落的雪花给街上披上一层层洁白轻薄的绒毯。“正月十五雪打灯。”这话真灵验!雪花像是天公派来的仙女,抖动着她那白色的羽毛扇,潇潇洒洒降落人间。雪天丝毫没减弱人们过节的兴趣,反而给人们增添了节日的情趣。街上炮声连天,礼花不断,把天空妆点的五彩缤纷。我们几个孩子按照约定,点燃自己的灯笼,排好队走向街头。
   我们的灯笼立刻吸引了街上人的目光,人们在街道两边驻足观看。我的花灯笼,胖妞姐的酒盒灯笼,小花的纸盒灯笼,小豆子的红灯笼,黑蛋的玻璃灯……形态各异的灯笼在我们手中星光点点,满街的孩子们跟着我们后面,和我们一起唱着属于我们的歌谣:“灯笼会,灯笼会,气的小孩不瞌睡……”听着我们幼嫩的童声,看着我们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打着奇形怪状的灯笼,灯火通明,热火朝天,街上人们乐得笑弯了腰,也有顽皮的孩子在我们中间钻来钻去,嬉笑欢闹地打玩着,我们这些孩子们为元宵佳节添姿,添彩,添活力!街道因为有了我们变得格外温馨,欢笑声久久回荡在街道上空。
  
   二
   我们打着灯笼从街东头走到街西头,天色越来越黑,街上人渐渐离去,街道趋于平静,而我们几个伙伴余兴未尽,越玩越上劲,蜡烛点完了,重新点上,小手冻得通红,兴趣依然盎然。灯笼在漆黑的街巷里格外耀眼,雪花飘洒着打在灯笼上,像蝴蝶般围着灯笼飞舞;长长的街道留下我们闪烁的灯光,白白的雪地留下我们幼小的足迹。
   街道走到了尽头,穿过一条马路就是小河边,小河边有处小树林,是我们经常游玩嬉戏的好去处。这时,黑蛋提议:“我们去小树林玩吧!”
   胖妞姐犹豫了:“天太黑了,我们还是早点回家吧!”
   “不!”我执拗地说道:“我们有灯笼怕啥呢!越是黑的地方打着灯笼才带劲!你们说,是不是呢?”我冲着大家挤眉弄眼。
   他们几个心领神会,忙应和着:“就是,我们人多,又有灯笼壮胆,我们不怕!”
   黑蛋还从口袋中掏出一把小蜡烛:“谁没蜡烛了,我有的是蜡烛。”
   看着我们期待的目光,胖妞不再做声。我们一行几个高兴地手持灯笼,向着马路对过的小树林走去。
   夜中的小树林格外神秘。这片城市中的森林,围着一条小河蜿蜒而生。春夏秋季节小河水湍流不息,成为我们游玩的最好去处。冬天里的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小河旁的树林上,落满了蓬松松的雪花。我们走进小树林,灯笼把树林照得一片通明,落叶随处可见,瑟瑟北风让人不寒而栗,我们说笑着沿小河边向着小树林深处走去。越往前走离家越远,到了荒郊野外。这里远离闹市,人迹罕至,空旷荒凉,幽静深远,更让小树林有种神秘感。平日里我们都是在白天来,夜晚来这里还是第一次。可我们这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孩子们,仗着手中灯笼壮胆,感到一种冒险的刺激,反而更兴奋,用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打破寂静的小树林,黑蛋甚至放声高喊两声,幼嫩的嗓音在夜空传出很远,接着,一阵肆无忌惮的笑声,把寂静的小树林搅得不得安宁。
   我们正在走着,胖妞突然停止了脚步,悄声对我们说道:“嘘,大家注意,后面有人跟着我们。”我们一阵寒颤,不由自主把头扭向身后。只见在距离我们二百来米的地方,有片灯光在闪烁,一个幼小的人影随着灯光一闪一闪在尾随着我们。我们几人恐慌起来,荒凉的树林中怎么会有灯光呢?莫不是见了鬼?也怪我们鬼怪故事听得多了,吓得我浑身哆嗦,小豆子紧紧搂住了胖妞姐。
   胖妞姐却悄声告诫我们要沉着冷静,吹灭自己的灯笼,每人躲在一棵大树树林后,不要出声。大家按照胖妞姐的命令吹灭了蜡烛,树林里顿时漆黑一团,大家躲在大树后屏住呼吸,既紧张又害怕,几双小眼睛紧盯着这个人影。
   灯光离我们越来越近,等到了我们跟前,松了一口气,原来是个手持灯笼的小女孩。只见这个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头上梳着两个羊角辫,圆圆胖胖的脸上长着一双黑葡萄似的大眼睛,一脸的幼稚,手里拿着漂亮的小灯笼,在东张西望地四处望着,大慨她突然看到没了人影,心中害怕了,“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喊:“姐姐,哥哥,你们在哪里,我害怕……”
   我们忙从树后面出来。黑蛋掏出火柴,挨个给我们点燃蜡烛,灯笼变得亮堂起来。小女孩看到我们,立刻破涕为笑,红扑扑的脸蛋上还挂着两滴泪珠,像挂着露珠的牡丹花灿烂开放,格外逗人。她天真地说道:“姐姐,哥哥,我和你们一起玩灯笼会!”
   这个从天而降的漂亮女孩,让我们有点摸不着头脑。
   “你是哪里人?怎么在跟着我们?”胖妞姐问着小女孩。
   小女孩没有回答胖妞姐的问话,而是用小手指着来时的方向。原来,她从街上一直尾随着我们到了小树林。
   “你家在街上住?你爸妈知道你出来吗?”胖妞姐忙问道。
   小女孩又默不作声地摇摇头。
   “坏了!”胖妞姐不安起来,“这个女孩出来她家里父母不知道,如果找不到她该多着急啊!”她果断地朝我们说道,“走,我们立刻回去,把这个小妹妹送回家。”
   我们按照来时的方向转回街上。几个人簇拥在女孩身边,羡慕地望着她手中的漂亮灯笼,那灯笼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样子,大红色的皱纹纸外观,如同一朵花瓣在绽放,低下飘着金色的穗子,闪亮的蜡烛像是花蕊,红中透黄,天然绝配,煞是好看。黑蛋笑嘻嘻对着女孩央求道:“咱俩换换打灯笼好吗?”
   女孩欢喜地答道:“好的。”忙把手中的灯笼递给黑蛋,黑蛋接过来女孩灯笼喜不自禁,女孩打着他的玻璃灯笼也是喜笑颜开,俩人皆大欢喜。
   我们走回街道,可女孩却找不到她的家了。我们从街东头走到街西头,又从街西头回到街东头,胖妞姐不断问着她家位置,小女孩的头像个泼浪鼓似的总在摇,手里的灯笼却不停地和我们交换着。看的出,女孩很喜欢我们的灯笼。此时的她似乎不急着尽快找到家,她正在享受着手中的灯笼带来的快乐。
  
   三
   我们领着小女孩在漫无目的地走着,街上已经有了薄薄的积雪,雪地上留下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我们的手冻的通红,灯笼里的蜡烛也快燃烧尽了!我们只好用打着一个灯笼照路,这样能省下很多蜡烛。可大家还是焦急起来,因为找不到女孩家,我们可怎么回家啊!回家晚了免不了大人一顿埋怨。
   胖妞姐对着女孩说道:“你好好想想,你的家到底在东头还是西头?我们好有个方向去找,这样没目标去找,找到明天早晨也回不到你家的!”
   女孩一脸迷茫,一会儿用手指着街东头,到了街东头又指着街西头。黑蛋火了:“你到底懂不懂方向?拿我们开涮啊!”黑蛋吼声很大,黑着脸,瞪着眼睛望着女孩。
   看着黑蛋气势汹汹,女孩“哇……”地一声哭了,委屈地说着:“我……我……我也忘了家……在哪了!”
   唉!看来我们今天麻烦大了!打灯笼的快乐心情一下子没了。
   胖妞姐果断地说道:“今天我们一定要找到女孩的家。现在我们挨着小巷去转,现在她的父母一定也在找她的,我们每到一个小巷,让女孩喊她妈妈,她妈妈听到她的声音一定会出来的。”
   还是胖妞姐聪明啊!我们怎么就没想出这个法子呢?一个大街道,从东到西几十个小巷,小巷幽长,坎坷不平,其中胡同套胡同,都转遍那得多长时间啊!再说蜡烛也不够用啊!用胖妞姐这个法子会事半功倍,省去我们许多时间。
   于是,我们开始钻进街道的每个小巷,每到一个小巷,女孩都大声喊着:“妈妈,妈妈。”
   有时到了一个小巷,女孩不喊了,摇着头说道:“不是这里,我家没在这里。”我们一听,有门,女孩脑子还有记忆,虽然她不清楚家的具体位置,可她对小巷还是有印象的。
   就这样,我们领着懵懂的女孩,又是满街小巷转个遍。女孩一连否定了几个小巷。眼看手中的蜡烛要用尽了,黑蛋沉不住气了,焦急地发出了警告:“再找不到你家,我们只能摸黑了!”闻听此言,女孩睁大了眼睛,神态紧张起来,脸上冒出了汗。看得出,她在极力思考着,分辨着眼前的每个目标。
   当我们中来到街中央的一个小巷,女孩突然加快了脚步,朝着小巷中一个胡同径直走去,胡同口站着有个人影,女孩高喊着:“妈妈,妈妈!”
   闻听喊声,这个人影朝着女孩急促走来,走近一看,是个三十来岁的阿姨。阿姨见到女孩一下子把她拉在怀里,带着哭腔说道:“英子!我的祖宗啊,可算找到你了,你把爸妈急死了!”
   英子被她妈妈搂在怀里,阿姨泪眼婆娑。看到英子终于找到了家,我们几个松了口气,准备要离去。
   英子忙从她妈妈怀里挣脱出来,对着妈妈说道:“妈妈,是这几个姐姐和哥哥把我送回来的,她们还让我玩她们自己做的灯笼,她们的灯笼可好了!”
   阿姨感激地对我们说道:“孩子们,谢谢你们把英子送回来,这大冷的天让你们受苦了,走家坐坐去,我给你们做好吃的!”
   胖妞姐忙说道:“不了,妹妹找到了家,我们也放心了!我们得赶紧回家,要不我们的爹娘也会着急的!”
   阿姨拉着胖妞姐的手,执着地说道:“英子爸爸出去找她了!回来得让他见见你们面啊!等他回来让他送你们回家,给你们父母解释。走,今天说什么也不能让你们走的!”
   英子也在推着胖妞姐,又过来拉我的手:“走吧,姐姐,我不让你们走!”推推搡搡中,阿姨和英子把我们几个推进了家中。
  
   四
   走进英子家里,听着阿姨絮叨,我们才明白英子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是干部,妈妈忙于工作,她从小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很少回到父母家。这次过十五回来,看到街上我们在玩灯笼,很兴奋,趁着爸妈没注意,打着灯笼加入我们行列,一路跟着我们离家出走。等她爸妈发现她走失了,可把爸妈急坏了,满大街在找。她爸爸骑上自行往远处找去了,让焦急的妈妈在家中等她回来。阿姨边说边抹泪,对我们千恩万谢,走进厨房里。
   我们四下打量着英子家,这时,我们才知道什么叫有钱人家。她家里的摆设和我们穷人家有天壤之别。这时我们才明白英子之所以能有那么豪华的灯笼,是和她富裕家境分不开的。
   英子把自己的玩具一股脑拿出来,摆了一地。洋娃娃、小汽车、小动物……各种稀奇古怪的玩具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玩兴正酣,阿姨给我们端来了热气腾腾的几个小碗,她把碗放在餐桌上,招呼我们:“孩子们,过来吧!阿姨给你们煮了元宵吃,每人两个,吃完了暖暖身子,好回家!”
   哇噻!我们这才看到什么是元宵。只见两个雪白雪白的元宵,犹如一个胖娃娃沉浮在碗中,圆头圆脑,洁白如玉,在向我们探头探脑。一个陶瓷汤勺放在碗中,看得我们垂延欲滴,却故作拿捏装,谁也不好意思去端碗。
   阿姨笑眯眯地望着我们,和蔼地说道:“吃吧!孩子们,不要客气了!你们不吃,阿姨就要生气了!”
   正说着,一个魁梧的男人风尘仆仆走进门,是英子爸爸回来了。他看到英子焦虑的神色一下子高兴起来,又望着我们有点诧异。听阿姨说了事情经过,挥着大手兴奋地说道:“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吃元宵,英子有你们这些好朋友,叔叔阿姨太高兴了!”
   我们不再拘束,纷纷端起小碗。我想起娘说过的元宵是“烫嘴”东西,小心翼翼地用勺子舀起元宵,真有点不敢下口。白白嫩嫩的元宵皮娇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脸蛋儿,勺子轻轻一捅就破了。透过外皮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纯美的馅儿。细咬一口,一种甜糯糯,滑溜溜,粘糊糊的感觉,元宵面柔嫩滑爽,入口即溶,随之一股甜蜜的香馅溢满口中,壁垒森严的牙齿也挡不住它的攻势,直逼喉咙,浸入脏腑,沁香心脾,口齿留香,我深深地陶醉在它的幽香之中。
   黑蛋显然吃的有点猛了,在龇牙咧嘴;胖妞姐吃的津津有味,小花在细品慢咽,小豆子一脸痴迷。
   两个元宵我们吃了大半天,只吃得满头流汗,把碗里的汤喝得一干二净,嘴巴还在吧唧吧唧地品味着,抬起头,才看到叔叔阿姨在温情地望着我们,我们真有点不好意思了!
   吃完元宵,叔叔挨个给我们点亮灯笼,送我们回家。阿姨拉着英子站在胡同口和我们挥手告别。天上的雪花还在飘着,美丽的雪花给人带来节日的欢愉,新年的希望。雪花在乘着北风在飞舞,我们手中的灯笼在闪亮,照向远方,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共 60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结构精密的散文,《灯笼,照亮回家的路》,文章回忆小时候的元宵节,在孩童纯真的心里有许多丰富的连想和不确定性,但真真的童稚情感,内含的美像金子般宝贵。文章朴素地叙述生活,描述生活,从而歌唱生活。可以想象,几个小不点举着自己制作的各式灯笼穿行在元宵节的大街小巷,天上雪花飘飘,地下红灯笼星星点点,那份难得的景致,从今以后不会再有。文章的高潮是意外地遇见一个不认识的小女孩,大家的共识是先送女孩回家,然而女孩却忘记了回家的路。几经周折,终于找见了女孩的母亲。此时,是善良遇见了善良,阿姨除了感激,还怜惜大家寒冷,也不嫌弃这些穷人家的孩子,给大家煮了穷人家孩子没有吃过的元宵,虽然每人只有两个,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已足够温暖,足够鼓励。灯笼在文章里是贯穿意蕴,连结故事的一条线,给读者留下许多可以想象的美感。主题思想的酝酿很到位,语言文字得心应手,用笔朴实,气韵悠长。好作应该分享,所以鼎力推荐众亲阅读欣赏!【编辑:如风姐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1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8-07-25 19:36:24
  图好看,文字更漂亮!文图并茂,相得益彰!题材好,灯笼,光明的使者···学习!点赞!问候社长老师好!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