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老家(外一篇•随笔)
一、老家
我跟老家犹如风筝和线,无论我飞多高,飞多远,老家总能牵着我回来,快乐无穷,回味无穷。
一说是老家的养育之恩。老家是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是根,也是本。离不开,割不舍。在童年、少年,老家给了无穷的快乐,伴着玩耍、伴着嬉闹、伴着成长,圆了天真、纯真的无穷尽的梦想。犹如母亲温暖、宽厚的胸怀,任我们耍性子,撒娇气,欢乐无限,快乐无穷。历数过往旧事,件件耳目一新,件件令人怦然心动,似在昨天。上学出门在外,远在他乡,但老家的粗茶淡饭、土炕土屋、鹊窝鸟影、淳朴热情,时时魂牵梦绕,不可忘却。时日已久,便莫名产生回老家的念头,愈想愈烈,挥之不去,淡而不忘。匆匆中回了一趟老家,竟了却了凡夫俗子的一切心愿。心不慌了,气不躁了,魂不飞了,神不溜了。平日烦心了,寻不到好的良药,唯一能够解决的办法就是回趟老家,哪怕是在老家的土炕上倒头睡一觉,烦心事立马消失,忧愁的心情瞬间变得快乐,心里爽朗朗、清快快的,一如雨过后碧蓝的天气,高远宽广。这,就是老家,这就是心的归宿。
一说是老家的变化。经过近年来的风风雨雨,老家的喜鹊窝不见了,低矮的土房子不见了,凹凸不平的道路不见了,袅袅的炊烟不见了。宽阔平坦油亮的柏油路如同淳朴憨厚家乡人的内心,很实在。家家红墙砖瓦房,气派、时尚、实用。街面的绿树生机盎然,将整个村子装扮的分外美丽,格外好看。昔日的闲人、杂人不见了,“白话台”也消失了。从房子硕大的玻璃窗和瓷墙红瓦,可看出他们的辛劳和劳动强度。呆上一天,也未必能见到闲人熟人。观念所致,乡风淳朴,竞相发展,不甘落后。这,就是我的家乡人。
孑然一人,信步街头,虽半晌不见人影,但我却不感到孤独,寂静。深深长长的街巷,宽宽阔阔的院落,齐齐整整的屋舍,葱葱绿绿的杨树,都能看出家乡人的思想,读出家乡人的品质。
老家,俨然是一部百看不厌,弃而不舍的大部头书。打开扉页,篇篇传奇,字字动人。总也看不完,读不罢。
只顾读书,竟忘了读过的次数。
二、氛围
为培养儿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和妻子也开始读书看报,不在干别的事情,尽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下班回到家,开始忙活晚餐,餐后看看新闻联播,休息片刻后,关闭电视,我和妻子开始看书读报。孩子无聊的转来转去,看到我们认真的看书,不便打扰,无奈之下,也捧书啃了起来。为迎合儿子读书的兴趣,我先陪他看完了《希腊古典神话》《撒哈拉的故事》《月亮宝石》《汤姆·索亚历险记》《金银岛》《丛林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橡树上的逃亡》等书籍,看后,相互比赛讲故事,看谁记得多,讲的好,儿子当然不甘示弱,力求将每个故事都讲的全面、透彻,有时不记得故事情节,就发挥想象力,现编现讲,讲的有滋有味,讲的不亦乐乎。听后,我总是表扬他超常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更是夸赞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缜密的思维逻辑能力。受到表彰和跨赞的他,对书突然感上了兴趣,躲在自己的卧室里天天捧着书看,甚是仔细,出奇的认真。看后就像鸡要下蛋似的,飞也似的来找我,急着给我讲述,向我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言后异常兴奋异常高兴。按捺不住的愉悦挂满了稚气的小圆脸,也盈满了出神的双瞳。
时日已久,儿子自然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手头有了零花钱,不再缠着小吃摊点打转转,总要到书店转一转,看一看,瞅一瞅,先是买了合订本的《读者》《哈理波特》《格列佛游记》《光绪王朝》,尔后又买了《两宋风云》《上下五千年》,学生版的《四大名著》和《临界·爵迹》,白天看,夜晚也看,与书结伴,和书为友,乐此不疲,爱不释手。尤其是看了《两宋风云》后,感慨万千,感想颇多,还专门写了《两宋风云》观后感,直为岳飞等人抱不平,鸣冤屈。说皇帝的昏晕,谈忠臣的憨厚,论奸臣贼子的奸诈心计,总是谈不罢,吐不尽,道不完。末了还愤愤不平,难抑心底的义愤。我暗自庆幸,他一定是喜欢上了看书。他虽然养成了看书学习的习惯,但,我和妻子依然坚持不看电视剧,不做无聊之事,有空了,总翻翻书籍,看看报纸,尽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好让稚气未脱的孩子静心看书,学习,增长见识,增长才智。
看书的日子是快乐的,书里的故事是动人的,看书的心情是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