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在《活着》里找到本性回归自我
你我在茫茫人海中生活,天地苍穹下,我们卑微如草芥,我们渺小如尘埃,放自己的影子在小说《活着》里,我们才能看清这样的失落,找到本性的回归和自我。
当我们在余华的《活着》里看到渺小卑微的在大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徐福贵,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内战、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经历着的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我们看到了自我放逐下,众多普通人如此不堪回忆的一生。
可当我们从小说叙述,“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开始进入恍恍惚惚的人生梦幻中。仿佛这真实的一切就是一个梦,但整个梦却这样让人揪心难舍。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聋哑人。这算得上人间惨剧了吧,可悲剧却刚刚拉开帷幕。
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所有的重担在肩;但这悲苦的一切还没有结束,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中年丧子又一悲苦;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再度丧女,悲情加深;当年我在读到小说这一段时,由悲伤的啜泣,变为放声大哭,我不知道为何命运的安排如此苦涩。
但生活告诉我,超于现实,遵于生活,这就是真实的小说。基于写实,揭露和反映着生活。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面对此类三番五次的打击,估计读者连上吊的心都有了。小说整个是灰暗的色调,没有一丝人间的温暖和亮色。
到了主人公有外孙的时候,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难过中,想办法给孙子吃豆子,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当读者面对一个如此不堪回首,跌宕起伏的人间悲剧,能说些什么呢?或者这也正是众生相中浓缩的真实写照,你所经历的悲苦,与别人遭遇的悲情结痂显示,倒影在另一个人的心海里,莫非正是如此凄厉灼心!
再想想开头,主人公讲述生活,面对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讲述,好像这些事情已经看淡看开,一切都活明白了。对于死亡还有比从容更直接,更令人震惊。
主人公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态度,何尝不是再被生活接二连三的折磨和打击中,练就的无所不惧。我不怕死,我怕死了以后,连对亲人的记忆都没有存留的人。“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活着》这部小说,是我印象里最为深刻的一本书。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可当亲人出现在回忆里,一切都那么鲜活。我活着,我活过,生命的延续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艰难因为磨难,才让活着更有深刻的内涵。
莫说世态炎凉,莫怪世事无常。因为外界万物实在是非人力所能阻挡扭转。以平常心对待无常事,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荣辱与成败。在纷扰喧嚣的红尘,亦能简单明约,空静安然地享受生命与生活。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读小说的意义,通过感知触摸主人公的灵魂,更好的认知世界,与生活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