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春】丰碑(小说)
一
连绵起伏的冀北群山中,坐落着一个古朴幽深的小小村落。这个村落就像一朵不知名的野花,盛开在群山之中。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都是勤劳朴实的当地人。每逢春暖花开时节,站在村口,遥望四周,就见群山巍巍,山林参差,格外秀美。
村庄的北山比南山略微高耸,山势也很陡峭。南山只有一条通向山顶的小路,蜿蜒曲折,在密林中延伸。走到半山腰处,山势减缓,突兀出一片平地。在周围的林木掩映中,可见一座座高低不平的坟茔,散落在这一片平地上。这些坟茔都没有墓碑,也十分简陋,有的几乎就是一个土堆。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初的黄土已经渐渐沙化,并随风飘散,因此坟包也显得越来越小,似乎在嗟叹时光的沧桑。这些坟茔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并没有因此荒芜,既没有丛生的杂草,也没有破坏的痕迹,因为村中人都知道,这是有人在精心地守护着它们,就像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一样。
守护者名叫林守业,今年已近九旬。他原本是距离这里很遥远的江西人,早年在家乡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过长征和抗日战争,并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次战斗中失去了左臂,是个退伍的伤残军人。建国后,他从部队复员回原籍,几年后又从江西老家来到了这里,当上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护林员。与其说是护林员,还不如说是这些坟茔的守护人。他居住的小木屋就位于这些坟茔的不远处。对于他的人生经历,村里所有人都清楚,因为不管是谁上山,进入这间小木屋,只要提起这些坟茔,他就会像唠家常一样讲诉他和这片坟茔的故事。他一边说着,一边不时遥望那片坟茔,脸上慢慢就露出激动的表情。
“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还是八路军中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兵伢子。有一次,我们连队奉了上级指示,来到这里发动群众,并同日寇进行游击战争。当时,我们部队的营地就在北山的这片空地上。我们来到的时候,正赶上日寇对于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疯狂的进攻。这里正好处于根据地的腹地,又有大山作为依托,每次日寇来到时,部队就进山化整为零地隐藏起来。日寇一走,我们立刻聚少成多地出山狠狠打击敌人,甚至可以趁着日寇没有防备时,直接拔掉附近的多个日寇据点,因此我们部队就成为了日寇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从一九四零年开始,日寇多次对这一代进行疯狂的扫荡,并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图彻底消灭这一带的百姓和八路军。每当日寇扫荡时,部队都会积极掩护和转移当地群众,因此日寇每次都会扑空。等到日寇走后,部队还会护送转移的群众返回家园。因此,这一带所有村子的群众和部队的关系简直亲如一家,真正是军民鱼水情一样。”
每当林守业说到这里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一下,随即深深叹息了一声,继续讲诉起来。
“可是祸不单行,在一九四三年的一次日寇精心策划的大规模扫荡中,由于叛徒的告密,当地百姓和我们的部队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就在北山上,我们连队同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遭遇了,部队本来可以突出包围圈,可是却没有作出突围的决定,因为村子的乡亲们还没有撤离。为了掩护村里的群众安全转移,连长毅然选择留了下来,带领着战士们同进犯的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战斗。那场战役是空前惨烈的,日寇包围了北山,并向山上进攻。战士们顽强地阻击着敌人,给了敌人巨大的杀伤,但是自己也损失巨大。很多战士都英勇牺牲了,最后就只剩下了连长和我两个人。那时的我的年纪轻,身体单薄,体力耗尽,连长就将虚弱的我推入进一个天然的岩石洞中,掩护好之后,就抱着一捆手榴弹,奋力冲向敌群。那时,由于我们部队吸引了全部的敌人,使得村中的百姓都安全转移了。敌人进村后,由于找不到百姓,自己又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于是恼羞成怒,于是,发泄放火烧山。北山的大火,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等到乡亲们返回来时,终于从岩石洞中救出了已经昏迷的我。我后来听乡亲们讲,又过了三天,我才苏醒过来。当时,我不顾伤痛挣扎起来,和乡亲们一起去山中收敛战友们的尸体,可是尸骨早已被烈火烧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我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块遗骸收拢起来,一只手臂让我惊呆了。焦黑色的残臂,手背上一条蜈蚣似的瘢痕,无名指上的戴在一个黑色的圈。我捡起还有半截衣袖裹着的手臂,迫不及待地擦了擦手指上的黑圈,一个‘福’映入眼帘,这是连长的手。手背的瘢痕是上一场战役在山崖的石头上划伤留下的,无名指上的戒指是他未婚妻送的定情信物,他一直戴着,说话战争胜利后就娶她,再也不分开。我跪下来,抱着连长的手臂,撕心裂肺地喊着‘连长——连长——’。可是,再也听不到连长的回答,只有山谷的回声。乡亲们也跟着我跪下,天空似乎把悲伤藏在心里,远处传来一声闷雷的叹息;残留的几条黑色的树枝,微微抖动,好像也在默默地抽泣。我和乡亲们擦干眼泪,把连长的手臂和战士们一起埋葬这北山的半山腰处。由于害怕日寇的破坏,因此并没有立碑,又因为掩埋的匆忙,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一个个简陋的坟茔。”
此时,林守业的眼睛有些湿润了,目光也变得凝重起来。
“埋葬了战友后,我养好了伤就孤身一人离开了这里,去寻找八路军大部队。后来,我终于在晋西北找到了部队,于是就重新加入了。我参加的这支部队后来奉命进入晋西南地区展开抗日斗争,并且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我跟随部队南下中原,后来参加了淮海战役,因此就一直没有再回来。到了一九四九年,我又随着大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一直打到江南。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我失去了左臂,于是就因伤复员了。全国解放后,我回到了江西老家,并且在老家住了几年后,就重新回到了这里。”
“那你为什么要回来呢?”听他讲诉的人往往这时都会不解地问。
“因为这里有我曾经的战友,我忘不了他们。”林守业的目光变得格外幽深起来,“这里埋葬的人都是我亲如兄弟的战友,我们一起同生共死。还有连长,他为了掩护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英雄。我要为他们守灵,一辈子都陪伴他们。我回来做一个护林员了,就是为了守护他们的家园,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些许安慰。漫山遍野的丛林藤蔓,像曾经的战友,一个个鲜活地站在我面前。我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打算一辈子陪伴着战友,因为我忘不了他们。”
林守业说完,不由得沉默了,两行热泪慢慢地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二
时间过得飞快,林守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这里后,也渡过了五十多年的时光,他从当初三十多岁的健壮汉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
这期间,村长换了几十任,可林守业依然默默地当着护林员。
这一年,石天根成为了新一任的村长。石天根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他的舅舅原本是上一任的村长,后来年纪大了,就不干了。石天根从小就聪明伶俐,长得虎头虎脑的,经常往他舅舅家里玩,舅舅十分喜爱他。舅舅当村长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便号召全村人集资,又从银行贷款,修通了村子去往山外县城的宽阔马路,并且将山中的许多土特产,比如山杏、红枣、李子等纯天然的水果,销往县城,甚至是更远的大城市。尤其是当地的红枣,个大肉多,甜嫩无比,再加上枣核小,因此更是非常畅销。南山日照长、阳光足、土壤好,更适于大规模种植枣树。舅舅看准了红枣的销路,于是一声令下,南山全部改种枣树。就这样,南山渐渐全都成为了枣树的天下。当村中依靠种植枣树摆脱了贫穷时,石天根的舅舅也趁好就收,急流勇退了。于是,沾了舅舅“脱贫致富”政绩的光的石天根,在舅舅的大力推荐下当上了村长。
石天根和他舅舅的性格简直是一脉相承,再加上新官上任,颇有些血气方刚的劲头。他还是以大力发展山村经济为目的,为了引来更多的外资,石天根特意跑到城里,请来了几名专家为山村进行规划。这些专家经过对于山村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南山种植枣树,北山开发旅游资源。这是因为北山的森林茂密、风光独特,非常适合建一个旅游区。专家们还说道,只要旅游区一建成,肯定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这样的话,对于村子的经济发展绝对是突飞猛进的。石天根听后,如同茅塞顿开一样,顿时信心爆满起来。可是,当他想起山腰的这一片八路军烈士的坟茔时,却犯了难。因为,旅游区如何能与坟地在一起呢?这时,有个专家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迁坟处理。
“现在已经不是战争年代了,何况年代早已久远,根本就不需要再保留这么一大片坟地了。这些坟,可以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专家建议说。
石天根听说后,眼睛一亮,连连称是。
送走了专家之后,石天根马上就上山来找林守业。林守业的年龄比他大很多,因此他一直称呼林守业为“林爷爷”。当他见到林守业后,便将来意说明了。
林守业一听说要将八路军烈士的坟茔迁走,立刻就沉下脸来。他面色凝重地拒绝说:“不行!这里是烈士长眠的地方,只要有我在,谁也不能把他们迁走。”
石天根说:“林爷爷,我们要开发旅游资源,有这些坟地在这,谁还愿意来?我也知道这里埋得都是八路军的烈士,因此我已经联系好了附近的一家最好的公共墓地,将他们迁往那里就行了。”
林守业说道:“这些埋葬在坟茔里面的人,都是为了共和国而牺牲的烈士。他们不是普普通通的人,是伟大的英雄。他们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将生命都献给了这里,如果你要将他们迁走,对得起他们的英魂吗?他们就应该永远埋在这里,如果要迁到公共墓地,我决不答应。”
石天根见林守业坚决不答应,立刻拿出了村长的架子,大声说:“我是村长,迁坟是我决定的,你反对也没有用。我明天就带领村民上山,做迁坟处理。”
林守业听后,气得站了起来,也大声说:“我看谁敢动这些坟一下!就算我拼上老命,也要保护这些坟茔。”
“你等着。”石天根说完,气哼哼地走了。
第二天,石天根真的带了一群村民上山了。
大家来到墓地前,全都愣住了。只见一夜之间,坟地周围早就用粗树枝和藤条围了起来,而且在路口醒目的位置上还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烈士陵园”四个大字。此时,林守业就站在木牌前面,昂首挺胸,目视着石天根一行人的到来。
石天根看了看这些粗树枝和藤条,又望了望这块木牌,再回头看看独臂的林守业,惊讶地问道:“这里不是墓地吗?昨天我来时也没见围着的,现在怎么成为烈士陵园了?”
林守业说道:“这些树枝和藤条,都是我连夜用一只手围的,这四个大字也是我写的。因为这里就是烈士陵园,是这些为了共和国牺牲的烈士的陵园。”
石天根不屑地说道:“就算是烈士陵园,也没有用,今天我一定要做迁坟处理。”随后他便对身后的那些村民高声说:“把这些树枝和藤条全都拆了,把那块木牌也摘了。”
有一些村民们刚想上前,就立刻被林守业响亮的声音震住了:“我看谁敢拆!谁要是再敢上前一步,我就和他拼了。”他回身用仅剩的右手拿起一根粗木棍,挡住了众人。
大家都停住了脚步。
“你们难道都忘记过去了吗?没有这些烈士们的英勇牺牲,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父亲母亲,早就死在日寇的屠刀下了,又怎么会有你们的今天?做人不能忘本,饮水也要思源,这些坟茔里埋葬的都是你们的大恩人,你们不知恩图报就算了,如今却要迁走这些当年救了你们亲人的英雄坟墓,难道你们就会心安吗?今天只要有我在,谁也不许动这里的一草一木。”林守业大声说道。
他的目光炯炯,看着所有人。此时,他头上的白发都仿佛直立起来,虽然面容已经苍老,但却依然坚定和刚毅。
这些村民们少年时没少上山玩,自然听过林守业讲过从前发生的故事,何况林守业守陵五十多年,这种精神早就尽人皆知,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因此没有人再上前一步。
“我说天根呀,老林说得对,我们不能忘本呀。这些八路军的英雄当初救过全村人的性命,是我们全村的大恩人。我们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忘记了过去。你还是别动这些坟吧,否则是要遭报应的。”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说。
人群中立刻有不少人纷纷附和。别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可是这些英雄,在他们心中,还仍然是重于泰山。因此,对于迁坟这件事,不少人都是从心里不愿意。
石天根听了,也有点丧气。他见村民们都不听他的了,只好命令大家回去。临走时,他回头看了一眼林守业的白头,忽然说:“你已经是快九十岁的人了,又还能活几年?好吧,现在我可以不迁走这些坟,等你将来死了,这里也就不再有人守陵了,我在做迁坟处理也不迟。到那时,施工队来拆除这些树枝和藤条,不会再有人阻拦了。”
“谁来都没有用。我已经想好了,即使将来我死了,也会埋在这里,和我的战友们一起作伴。而且,从今往后,永生永世,谁也不会再敢打这块墓地的主意。”林守业大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