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感恩】母亲的树(散文)
按理,女人多是喜欢养花的,而我母亲却喜欢栽树。房前,屋后,园子里,坎塄上,只要是易于生长的,果树也好、成材的也罢,她都会栽种,且精心培育。这不是说母亲不喜欢花,花还是种过的,比如菊花、石竹花、十样锦、蜀葵、指甲草一类的,这些像乡村女人一样朴素的花,随手在院子哪里撒一把种子,即便无人照料也会努力开出花朵来,给简陋的农家小院添色加彩。花多数娇贵,母亲一个成天忙于和土地打交道的农妇,她哪有闲情逸致去侍弄花草呢?栽树就不一样了,一旦树苗扎了根,就像她的六个儿女一样,吃着粗粮淡饭也能长得挺挺直直。何况果树结果子,能给娃娃解馋;白杨春树之类的,长大后有实用价值——大概是生活所迫,母亲才喜爱栽树甚于养花的吧?
母亲栽种的果树,是对我们穷困年代生活的恩赐,那一季成熟的果实,是怎样地甘甜、滋润了农家娃娃馋得结了疮冒个泡的口舌。春天的樱桃,夏天的桃杏,秋天的苹果、核桃,冬天的柿子,在季节轮回中变着花样安抚我们装满粗粮的胃囊,那简直就是那个年月娃娃们求之不得的美味珍品。春天果树花开,我们仰着头瞪大眼睛在蜜蜂飞舞的花头寻找果实的迹象,待青果小拇指尖大小,我们已噙不住舌尖蠢蠢欲动的馋涎,意欲伺机折枝偷吃毛桃酸杏。我们的行迹总是会被母亲发现,她像护着宝贝似的不许糟蹋果树、幼果。母亲说:"果树和人一样的,你不爱它,它就不福祉你!今年你糟蹋它,它二年子就不会结果子给你吃的了!"
麦黄杏儿熟,院前的老杏树挂满黄里透红的果实;邻居们打麦到树下歇凉缓气,母亲赶忙找来一根长竹竿,对着杏树左搗右撞,噼里啪啦杏子滚了一地……人们吃着杏子,汗渍斑斑的脸上挂满笑,不住地答谢母亲。吃完杏子后的树下落叶枝条狼藉一片,我寻思母亲怎么不心疼她的果树?你打断了树枝,就不怕二年子树生了气不再结果吗?没想母亲却说,越舍得人吃,二年子结的果才越繁,人越大方,果树才越多结果子。母亲怎么说都是理,我们就只能半信不信地听从。
现在思量,母亲说的话不无道理:不光是人,万物皆是,你舍不得付出,回报从何而来?
弄不明白,没啥文化的母亲竟是道理丁丁,说话做事让你心悦诚服。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树不廓(修剪的意思)不成材,娃不教不成器。母亲的树,不管大小,无论修剪还是砍了做材料,当属母亲专利。只要哪棵树斜生的枝杆影响了主干,母亲会毫不怜惜地将其剁掉,让主干挺直上长,成为来日盖房、做家具的木料。你还别说,后来家里盖新房,有几棵大树还真派上了用场。洋槐、椿树当了柱子,白杨当了屋檐,门槛是那木制硬实的桑树做成。能长高的修剪长高,长不高的修正长粗,因材修理,各取所能,这是母亲对她的树的培育观。
母亲爱树如子,谁要是伤了她的树,她就会很气恼。一年春天树木发芽的时候,妹夫把园子里的香椿树折断搬了嫩芽,让给他拌菜吃。母亲发现镰把粗的香椿树被当头折断,气得脸阴阴的,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后来只要提起,便会叨叨数落:“好端端的一棵树,几年了都好好的长着没人动,他倒好,齐头折断了,像雷击了似的,越想越气人!”
母亲对她的六个儿女,也当她的树一样修剪,即使成不了栋梁之材,也不能成了歪脖子树。每一棵树旁逸斜出的枝桠,长不出母亲眼底,儿女不正之习,一旦有蛛丝锋芒,母亲必将刀斧劈正。母亲没上过学堂,更不晓得三纲五常,可她用很传统的思想观念教育子女如读过旧书一般。女娃娃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姿,话语柔和,不可粗言野语;家来客热情招呼,不可说得罪客人的话;大人家说话,娃娃不可嘴巴像簸簸箕似的参言,更不可和大人顶嘴……一大堆的清规戒律,在当时觉得啰嗦、苛刻,后来确是受益终生。母亲的教子观,就一个字——严,就像她的树,节外生的有影响的枝桠,毫不含糊地砍掉,方法看似简单,实则不是粗暴,那是一个农村母亲对儿女寄予的厚望和期盼。
对儿女,母亲多是和风化雨、润物无声,但屡教不改,束手无策之时,鞭子出击也许不失为上策之法。倍受奶奶和父亲疼爱的弟弟,俨然—副小霸王模样,常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就哭闹撒泼。一次我逗他玩,他竟然气哼哼地从厨房操起两把菜刀朝着我乱抡,我吓得如脱了魂一般,拔腿踉踉跄跄跑到大队院找干活的母亲"求救"。母亲放下手里的活计带我回家,老远见弟弟左右手各执一把菜刀,端坐门槛上等他的"敌人"归来。母亲见状气由心生,上前一把夺掉菜刀,找来一根包谷杆,把弟弟摁在门槛上朝着屁股一顿抽,直到弟弟下话求饶认错,母亲这才松了手。那时弟弟才不过五六岁。打了弟弟,母亲一下午少言,见弟弟梦中还在哭,母亲轻轻拭擦儿子的泪痕,抚摸被打得发红的小屁股,个人也偷偷抹泪。
幸亏母亲的强制管束,任性的弟弟,没有长成一棵歪脖子树。
弟弟上学后品学兼优,高中更是刻苦努力,但两年高考多有不顺,毫厘之差榜上无名,面对挫折弟弟沮丧至极,一连几天钻被窝茶饭不思。母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平静地陪着弟弟,劝导、安慰:“娃呀,想开点,考不上就考不上!世上考不上大学的人一大层呢!只要人堂堂正正,吃哪口饭不是吃?当农民也不是啥丢人事……”在母亲的支持鼓励下,弟弟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苗,补习一年后,成为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
我曾心里埋怨过母亲,给老师告了我的状。那是上小学的时候,馋嘴的我和伙伴偷了果园里的许多苹果。母亲发现藏在墙角纸箱子里的"赃物",再三追问我才坦白真相。母亲没有打骂我,而是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有个碎娃娃,父母过于宠爱,做错事也包容袒护,后来他集恶成性,犯了王法沦成死囚。临刑前要求见母亲一面,告诉她他想吃一口母乳,当母答应他要求时,儿子狠劲一口咬掉母亲的乳头,其母疼痛而亡。他是怨恨母亲,从小纵容他,酿成了他的悲剧下场。母亲说,严是爱,宠是害,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今天偷苹果,明天会成祸。一天开班会,老师点我和同伴的名去站讲台,把偷苹果的事情公布于众,羞得我脸红脖子粗,难堪得只差找个老鼠洞钻进去。
过后反思,不再怪怨母亲和老师辱了我的脸面;敢于认错才能成就自我。没有母亲的修理,哪能成就今天的自己?
母亲生怕女儿家教不严,嫁出去在婆家过不了日子,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和婆家人搞好团结,尊重公婆,即使相互有意见分歧,也要顺着大人,切不可动嘴顶撞;哪怕自己占理,也不可开口伤人。公婆即是父母,父母是儿女头顶上的天,不敬就是大逆不道,会遭天谴……母亲的四个女儿,被她调教得规矩本分,嫁人为妻,安守为人之媳的本分,与公婆一家和睦相处——这不能不归功于母亲,从小对女儿修理正行的塑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母亲不会说这句话,她的言行向自己的儿女阐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一辈子栽树,福祉了家人,福祉了他人和后人。
母亲已去多年,而她栽种的大树依旧固守着精神家园,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焕发生命的活力,每当春风拂过,爆满枝头的新芽,在阳光下吟唱着母亲遗训的歌。你看那老屋院畔的大核桃树,春里叶满枝头,夏里为人遮阴避凉,秋里,呈奉人们丰硕的果实。
这棵母亲的树,不正是母亲做人的品格吗?也是,母亲为儿女在人生道路上树立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