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玉米糊糊、窝窝头(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玉米糊糊、窝窝头(散文)


作者:鲁紫苏 秀才,2988.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40发表时间:2018-04-09 21:46:44

玉米糊糊、也叫棒子糊糊,窝窝头,以这种粗粮为主食,大概是贫穷的标志,《骆驼祥子》虎妞,虽跟着祥子过日子,但玉米面食却是吃不下的,车老板的女儿,虽年长貌丑,但是常烙个面饼、包个饺子的吃,而邻居小福子姑娘,则是贫穷至极,就算是窝窝头,也不常吃,没有钱买,加之不幸爹是酒鬼,抚养两个弟弟,依靠她养活。
   还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说有人家贫,但又不想让人知晓,整天棒子糊糊窝窝头的糊弄肚子,一点油水没得,于是有天去了街上炸油条果子的摊位前,狠狠地用带去的擦脸老粗布抹了下人家的案板,饱饱地吸了些油,回家,要求家中男女老少,出门一律用其布擦嘴,这样虽粗布烂衣,菜青色的脸上,镶嵌着一个油汪汪的饱满的象征富贵的红唇,有人问早上吃得啥,此君仰望太空,油条果子!直至有人去他家去玩,才揭开了迷底,原来,亮刮刮的油唇是伪装的道具啊。
   等我出生时,家中已有细粮白面,窝窝头很少吃,母亲也蒸过窝窝头,那也不是纯玉米面的,加上黄豆面、小米面和玉米面所谓三和面蒸制而成,但那黄灿灿的硬帮帮的窝窝头,总是不如雪白的松软的馒头好吃。在我们鲁西地区,糊糊则是冬天常喝的粥,玉米糊糊是整个的粒子磨碎,喝到碗底则有一层沉淀的黄灿灿的渣,粗头大棒的剌嗓子,常常地喝不下去。不太很好意思地大模大样地走开,守着那黄金底,冲着母亲傻笑,父母因经历过传说中的六零年以后三年挨饿的时光,必会叹息,这点棒子面也会救活一个人呢。
   婚后,每年,孩子爷爷总会磨些棒子面让我们喝,粗粗拉拉的,后来老人把玉米表皮用脱皮机脱了,然后再重新磨碎,这样熬制玉米粥时就没有了沉淀,而且粥也显得粘稠了不少,若再加上切成大块的面甜地瓜,也是能不费力气地喝下一大碗,因感觉好喝,好东西就愿分享,常常在婆家拿来后,也会再给娘家送去,若是先生和我同去,母亲总是表达感激之情,你看磨些玉米面也想着我们。先生的脸上也立即浮现出笑容,替他父母作答,自家种的,也不费事,磨上一袋子,够咱们喝一冬天的了。
   孩子就像那时的我,嫌剌嗓子,难以下咽,感觉不如豆浆、小、大米粥好喝。如今白发苍苍的父亲也会照样说,玉米有丰富的营养,蛋白质、粗纤维类的,妄图晓之以理地让其自觉喝下去,但最终是喝了半碗,再劝喝就会嘟起小嘴巴。而先生则恰恰不同,喜喝棒子糊糊,而且百喝不厌,说喝到肚子里热乎乎的,暖胃。
   窝窝头,也曾尝试蒸过,自超市半斤八两地买了很多品种,羼在一起,用一个大拇指在内,其余九指捏捏拍拍,做成小塔状,可是,不是没掌握火侯还是比例没配好,蒸出的窝窝头毛发直竖,象是营养不良的小猪娃,我记得母亲蒸出的则是面皮挺刮,平整,不好意思地送几个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窝窝头给父母尝尝,他们笑了。看来,这个也是要有学问的。对这宝塔形的窝窝模样的塑造,大概也是个学问,可惜我试制了两次皆因貌丑而被他奚落。甚至说我若是在过去啊,凭这粗制滥造的手工,也被休的危险。
   后来,我就一直不蒸窝窝头,先把酵母粉按一定比例融解,然后把各色杂粮面揉在一起,,蒸杂粮馒头,操作工艺和白面馒头一样,也是等面盆稍鼓肚也就是面发开后,先在面板上用揉好面,然后用分成大小一致的面团剂子,然后揉成馒头状,等馒头全揉好后,就放在面板上、盖帘上醒着,然后蒸锅放水,等水开了,铺上笼布,均匀放上杂粮馒头,再大火烧开,小火拱着热气,半小时后,杂粮馒头便可出锅了,模样呢,也周正,口感呢,也是好吃,每次都给父母送些去,看着他们喜欢吃,心里就非常高兴。
   每天冬天,母亲总要蒸些黄米粘窝窝,上面点缀枣子,很粘,很甜,很好吃。这个粘米面蒸窝窝啊,不比普通面粉,因其粘糯,不能用太多的水,要基本上接近干面状态,不成团,把枣子挤压,要用手好好的攥实,还要保留美观的宝塔状,而且蒸好了,不能象普通馒头窝窝似的放在筐子里晾,那样会粘在一起,分都分不开,母亲总是蒸好后,不顾袅袅的热气的烫手,快速地隔一定距离放置在面板上,盖帘上,等完全晾干了,可以放置。忙碌的母亲蒸这窝窝头的时候,总是躬着腰,笑嘻嘻地做,只要我们说好吃,她就非常地快乐,儿子相对来说比我体谅他姥娘呢,他回来时,去他姥娘家玩,看着这制作的复杂与繁琐,说其实真好吃,粘乎乎的,姥娘别蒸了,怪麻烦的。母亲怎么会不知道她看大的外甥的肚子里的道道儿?总是很欣慰地说,你看,小孩这懂事啊,也快,这不,知道疼姥娘啦!唉,母亲要求之低,一句话就会满足。每蒸好了,必打电话让我去拿,然后再蒸,再拿去。母亲很辛苦地忙碌着,乐此不疲。
   没承想这次回婆家,婆家也蒸了些粘窝窝,让我们拿着,我吃了半个,实话实说,与母亲蒸的不同日而语,枣子不少,但不粘,原来羼了些棒子面,没有了韧劲,没了嚼头,婆婆说黄米面五块多钱一斤呢,棒子面又不花钱!我说算了,留给你们自己吃吧,蒸窝子怪不容易的,我不想拿,可是婆婆已腾出干净的方便袋子,开始拾了,大概是七八个吧。
   而回来路上,我说起这个窝窝头不好吃,他笑,老人让你拿,你就拿呗,怎么叫孝顺,顺也是重要的!他们费会子事,也是心意。大概是想到他父母在凛冽的严冬自棒子穗上用粗糙的手剥粒,再用簸萁分离出棒子心儿、烂粒儿什么的,挑选好了,才去邻村磨面,要我们去拿,或自己蒸窝窝头,满心地希望我们喜欢吃呢。
   我后来给娘家也送去几个,母亲看着这造型还不如我蒸的好看的窝窝,连声夸,好吃好吃,枣不少。

共 21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玉米糊糊,窝窝头,是贫穷时代的标志。在过去的年代,能吃上这样的粗粮,填饱肚子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渴求。因此,便有了文章中讲述的一个穷人家用炸油条的抹布擦嘴,在世人面前装富的故事。“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玉米面便是家里的主粮,虽然难吃,但有了这些粗粮,全家人不至于饿肚子。婚后,母亲经常给我们些玉米面,母亲还经常蒸些窝窝头和杂粮窝窝,看着我们很喜欢吃,母亲很欣慰,也乐不疲此,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同样给我们母爱的还有婆婆,把蒸好的粘窝窝送给我们,我给娘家也送去几个,母亲连声夸好。散文通过描述小时候和在岁月中吃玉米面和窝窝头的故事,叙述出在物质生活贫穷的年代人们苦难的生活,也叙述出今天的人们回归自然,对传统食物的青睐。散文语言真挚,感怀岁月,回忆往昔,抒发情愫,情节给人回忆,令人感慨,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8-04-09 21:50:41
  文章让我们想起了过去的年代。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恭祝创作丰收,感谢赐稿柳岸社团,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490413039,方便交流。柳岸期待着您的加盟!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鲁紫苏        2018-04-11 08:19:25
  感谢刘老师邀请,写得不好,还要努力,昨日没上线,对不起,回复迟了。
2 楼        文友:老百        2018-04-09 23:15:15
  向鲁紫苏问好,我们柳岸花明社团欢迎您,希望在这个文学平台,您快乐创作。柳岸期待您更多精彩!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鲁紫苏        2018-04-11 08:19:53
  感谢老师,祝您愉快。
3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8-04-10 08:42:40
  好喜欢这篇文章,语言朴实的像门口晒太阳老奶奶的小马扎一样~太好了,这样的散文,不管怎么样,都耐得住品读,越读越有味儿~结尾很有意味,需要好好咂摸~顺,也是孝,相反,老人对孩子带来的东西,都说好吃,为啥?不言而喻!好文章,精品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鲁紫苏        2018-04-11 08:20:51
  谢谢老师,寻常琐记,对不起,回复迟了。
4 楼        文友:小奋斗        2018-04-10 17:32:39
  向老师问好,赏读佳作,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鲁紫苏        2018-04-11 08:21:26
  梅儿老师好,感谢厚爱。
5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8-04-10 23:02:45
  说起窝窝头,寒梅不爱吃窝窝头,噎得慌,即使饭店里的窝窝头,寒梅也觉得不好下咽。但喜欢喝棒子糁粥。欣赏作者精彩散文
回复5 楼        文友:鲁紫苏        2018-04-11 08:22:14
  谢谢老师来访,只是瞎写,不好意思,回复迟了。祝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