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江山情】为了心中的梦想(散文) ——逝水流年社团
十年了,弹指一挥,有过太多不能也不敢忘怀的人生故事。
十年了,昙花一现,见证了许多人事的起伏跌宕。
十年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古度站长与世长辞;十年了,纷飞的雪老师依然还在,逝水流年社团与其强大震撼的文学团队指点江山;十年了,南征北战汗马功劳的独上月楼老师照亮银河星空,从榕树下的雀之巢到江山网新雀之巢,一路走来,成就了中国文学历史上一座高大的丰碑。
十年了,适逢江山文学网建网十周年大型文学征文活动。我觉得,应该参加一次这样具有划时代纪念意义的重大活动。——题记
江山十年,有一个人我觉得应该大书特书;十年江山,有一个人应该值得所有爱好文学的江山人永远铭记。她,就是曾经的江山文学网新雀之巢的社长独上月楼老师。本名李玲,出生军人世家。中国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雀之巢文学组织创始人、江山文学网新雀之巢文学团队创始人、银河悦读文学网创始人、董事长、中国检察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检察系统优秀反腐小说家、中国检察系统优秀电视剧制片人。
李玲何许人也?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老师这样高度评价: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网站高举正文学鲜亮旗帜的主流元勋之一,文笔鲜活灵动,尤其擅长军旅及反腐文学的写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优秀大作家。
的确,李玲老师是我在作家圈中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谦虚低调豪爽热情充满人间正能量的优秀女子作家。我与她认识的时候,她还是北京检察系统在职的书记员,彼时我在光明日报社总编室。
榕树下的雀之巢
2004年3月份一个草长莺飞的艳阳天,时任书记员李玲同志风风火火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手里拿着厚厚一大摞打印稿,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下来,一双充满智慧的大眼睛里布满血丝。我赶忙起身,倒茶递给她。她接过去咕噜咕噜一饮而尽,将手里的打印稿递给我。
滕总编,这是我们榕树下一群中老年人参加北京市“我爱北京情暖华夏”主题征文的所有稿件,您看看(这次征文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发起的一次征文活动)。一个文学社团的负责人不辞劳苦亲自前来报社递交稿件,在我的印象中还是第一次。事后我了解到一个感人细节,为了组织好这次征文活动,李玲自费邀请所有社团参赛选手来北京旅游体验北京市民生活。
我前后花了十天时间来阅读此次参赛稿件。通读阅稿期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总结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角度新颖。参赛稿件中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写出了“新意”,这样一种不落俗套的写法特别值得提倡。新时代的北京需要这样一种让人读来耳目一新的优秀文学作品。对于一个大多数人是京外业余作者的民间文学社团来说,更是不容易。可见,他(她)们在动笔之前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
二、构思巧妙。一篇文章受不受编辑和读者的欢迎,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布局构思是否得当。换句话说,是不是很“吸睛”。当我阅读完一个署名叫“风中云儿”的征文稿件时,我几乎是拍案而起。这篇稿件后来在光明日报显著位置刊发,获得了散文组征文一等奖。让许多参加比赛的正规作家无地自容。此是后话,这里不再赘述。
三、真情实感。我国著名作家冰心老师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大学文学院演讲的时候给学生们说过一句话:文章最可贵的成功点在于真情实感的完美表达。榕树下雀之巢作者们的征文稿件没有各种各样的所谓文学技巧,但他(她)们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写活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灵魂。字里行间语言朴实,但那一份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表达淋漓尽致。
这是我与李玲老师和她领导下的雀之巢文学团队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江山文学网新雀之巢
2015年秋天,我与李玲老师再次在梅地亚中心见面。此次见面,我已转政府机关行政部门工作。李玲老师亦已从检察系统退休。在江山文学网创始人赵兴华的邀请下,携榕树下雀之巢文学社团入驻江山文学网,更名新雀之巢。
我说新雀之巢这个名字取得好,有新意有传承,包罗万象。李玲老师说:江山文学网也是一家提倡正文学主流旗帜的民间文学网站。之所以入驻江山,一是因为榕树下易主,一是因为赵兴华同志的盛情邀请。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与雀之巢文学团队宁静写作不为名利的写作目标基本吻合。
年关将近的一天,我在巴黎接到李玲大姐的电话。她说,正在与新四军学会合作,准备举办几次大型的军旅主题征文活动。我说这个活动好,不仅因为新雀之巢的文学团队成员们大多来自于人民军队,熟悉军队的生活,更适合于写这类情感上贴近的文学题材,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政治主题上高度吻合习近平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时代需要在正文学的大背景下大力宣传讴歌人民军队在特殊历史时期下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这样的征文才是人民最需要的征文,铭记历史教育后代,传承历史精神是新时代的文化主流。
2016年的秋天,我收到了李玲老师从北京邮寄过来的书籍。一本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军旅征文丛书,对我这样一个自诩的文化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的最佳礼物。从秋天到冬天,这样一本好书我是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走到哪里带到哪里。
如果说是榕树下和江山文学网成就了李玲和她的新雀之巢文学团队,我相信是恰如其分毫不为过的历史事实。但反过来说,李玲老师和她领导下的新雀之巢文学团队也给榕树下和江山文学网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他们宣传好了榕树下与江山文学网,在某一铁定的历史时期中,也给榕树下和江山文学网增添了无限的人文光环。二者有机统一和谐圆满。
辞别江山文学,创建银河悦读
与其说李玲老师写的是一封情真意切的辞职道别信,不如说这是一封发自她内心灵魂深处的真情表白。读着那一行行至今仍催人泪下的真情表白书,我的心里依然满是感动与钦佩。一如她在书信里的真情表白:江山留下了她与全体巢友的心血与印记,江山留下了她与全体巢友的汗水与付出,江山至今依然还能寻找到新雀之巢全体巢友的文学作品与辛勤付出。
临别之际,李玲老师和全体巢友内心里满是深深的留恋与不舍。用当下时髦的词语来说,那就是五味杂陈万般伤感。
离开,不是永远的诀别;离开,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正文学明天;离开,还是永远隔屏相望的好邻居好伙伴;离开,永远不会忘记江山这个高举正文学旗帜的大家庭曾经给以的关怀与帮助;离开,只为了将江山正文学的旗帜更加悠远的发扬光大。
有血有肉有真情,这既是我对李玲老师的个人评价,也是对李玲老师领导下的文学团队全体巢友的整体评价;有特色有深度有前景,是我对李玲老师的个人点赞,也是对李玲老师领导下的文学团队全体巢友的整体点赞。
李玲老师是一个幸福的文学人,她和她的文学团队无论走到哪里,带给中华民族和全体国人的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快乐的幸福。她和她的文学团队必将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与期待。
榕树下曾经有李玲和雀之巢,注定是一场人世间最美的相遇;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成就了李玲老师与新雀之巢,是李玲老师和全体巢友的幸福,李玲老师和新雀之巢成就了江山,是江山人永远值得铭记不会忘怀的经典与神话!
此刻,闭上眼睛,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副美丽和谐的画面:江山里走出的李玲老师正带着一群雀儿们,奔向正文学光辉灿烂的远大前程。他们幸福,他们开心,用文字激扬江山,他们快乐,他们舒畅,用文字在美丽浪漫的银河里书写一个历史的新传奇!
亲爱的江山朋友们,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祝福江山美丽的明天,一起祝福李玲老师和新雀之巢的全体朋友们好吗?这一群曾经的江山文学人,正带着江山的祝福与重托,一起狂奔在正文学新前景的光辉大道上。
远方,江山多彩,银河璀璨。
远方,正在讲述一个传奇的文学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