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前置性学习(随笔)
王瑜老师发来四色学习单:预学单、共学单、研学单、乐学单。
记得丽玲老师也提出过“三元学习单”的构想。
大家的理念是共通的,以生为本,预先自学、同伴互学、小组合作,使“发现法作文”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推行。
《大系》推出的“发现法作文”,源于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让学生自主发现,而不是被动给予。发现的目标是:“感受力”、“认知策略”和“写作智力”。这是《大系》作文教学实质性的转向,这个转向不仅指向能力训练,而且使能力训练层级化,更重要的是由主动发现完成能力训练。
怎么设计训练程序呢?
这是老师们最关注,也是最犯愁的地方。《大系》的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清晰呈现六大教学模块:此情此景、名著发现、能力操练、卓越同伴、教材同行、文学提升。
有老师问:
“名著发现”不就是写作的“例文”吗?不就是先引导学生“读”然后“写”吗?
老师们这样理解情有可原。
我84年师范毕业走进语文课堂的第一天起,语文教学就是“例文”教学,80年代是一课一得,96年课改后是单元整体教学,2001年课标版教材试行后,开始进行“群文阅读”,课外阅读倡导“整本书阅读”。而写作的核心目标没有变,一直是“模仿”。最终追求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按照“教材”那样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一句话,像“书”中那样去写“话”,我们称之为“仿写”训练。
仿写训练有什么问题吗?
“八股”文风盛行。
绝妙的办法是:学生把所有范文中用过的好词、好句、好段摘出来,分为写景、写人、写物的,再细分,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还有写外貌的、神态的、动作的等等,或者买来“写作指导”用书每天背一段。教师指导很方便,给一个“段式”,学生“填空”,只要拿到“高分”就OK。学生轻松、家长高兴。
有的老师说:我没有啊!我让学生写放胆文、创意文,我批了一稿批二稿,有眉批、有总批,面批面改,还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家长也动员起来帮着修改。
殊不知——
学生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
孩子们按照语法规则或语言规律去构思句子、段落、篇章,无需独自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想象。他们的大脑不再是思维的物质器官,而是一面清晰的镜子,忠实地反应着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切。渐渐地,他们思维枯竭,只会模仿。
我们教师觉得很委屈,也很无奈,我们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我们在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生。原来,辛苦付出的背后,忽略了一个至关紧要的前提:在学生基本认知思维结构尚未形成之前,他们无法分辨、比较各种写作程式和语言规则,他们的大脑承担不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吸收消化之重任,“范文”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怎么办呢?
《大系》给老师和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
发现的源泉是经典名著,既发现经典篇章中作者所使用的技法和所体现的能力,更重要的,发现名家独特的感受力、卓越的认知策略和高超的写作智力。而且,将它们剥离下来加以呈现,然后沿着三大能力要素设计系列训练程序,通过训练获得并巩固相关能力。简单说,《大系》的能力训练“点”和训练“路径”,教师和学生都是可见的。
我们沿着这条“道”走,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设计学习单呢?
当然是要解决“个感”、“同感”、“共感”的问题。
感受力很重要吗?是的。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胜文”指质地胜过文采;“文胜质”则相反,即内容虚假、言不由衷、堆砌华丽的辞藻。梁代刘勰认为应该“为情造文”,而不应该“为文造情”。后者本末倒置,必然削足适履,遗真逐伪,文章就“霪雨而烦滥”了(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一个人会全方位调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听、嗅、触,去想象,去联结,你的眼里会出现五彩斑斓的大世界,这个世界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黑白变为彩色,由静态变为动态。你会看见一个个鲜活跳跃的生命、一颗颗激情荡漾的心灵。孩子们天生感觉敏锐,他们会捕捉到比成人更加丰富的信息。大人们用以往创造出来的“例文”来限制甚至取代儿童感觉能力的发展,其代价就是人类整体感觉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弱化。
怎样设计“学习单”呢?
以王瑜老师的“预学单”为例,解析认知路线图的发现过程。
王老师的“预学单”包括三部分:发现人物、发现细节、发现方法。
师生分享交流后,完成如下内容。
(如图)
这样的阅读是文本解析。
王瑜老师“预学单”的设计在尊重文本特点和符合学生能力目标学习的基础上,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的能力,做到了量度适中,题目精制。
我们知道,前置性学习强调的是“先学”,着眼于“学会”。需要明确的是,作文指导课前置性学习单的完成“读”在课外,“研”在课内。
前置性学习单以“路线图”的方式呈现,主要是把阅读和写作的“路数”在无形中教给学生。
这样的学习单,是丽玲老师“三元学习单”思维过程的外显,包括三个环节:我的摘录、我的重构、我的发现。